張會山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父母精心維系的蜜罐中,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支持鼓勵表揚教育學生的呼聲很高,這樣一來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則是顫顫驚驚,視“罰”字為紅牌警告,提都不敢提。這種“只放糖不放鹽”的教育真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嗎?我認為,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表揚鼓勵多于批評處罰,這固然不錯,但絕不是不要批評處罰。因為在學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語,而沒有不同言論,沒有批評教育,他們就容易迷失方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如果注意講究處罰的藝術,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總結有經驗教師的體會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班主任工作,淺談
這方面的點滴體會。
一、罰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藥到病除,不得其方,適得其反”。懲罰一定要講究藝術,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罰”的過程中培育人,能使學生的某些方面中“罰”中取得進步?!傲P”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過“罰”的手段讓學生認識錯誤,加深印象,同時鍛煉學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對于不交作業(yè)的學生罰他補交作業(yè),對于不跑課間操的學生罰他補跑課間操操,對于損壞公共財務的學生要罰他的父母進行經濟賠償,這些都是必要的校園懲罰。在懲罰前老師必須給學生講清道理,為何要懲罰他,他這樣做為什么不對,讓學生被罰得心服口服。一旦學生改正了錯誤,老師應該及時給予鼓勵表揚,使他在全體學生面前找回威信。這對接受懲罰的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大有益處,使之受益終身。
二、罰之有度。教師施加懲罰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分清是非、辨別美丑、認識缺點、改正錯誤。但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度,懲罰學生也要把握一個度,切忌把話說絕,把事做得沒有余地,對學生不得抱著“治病救人”的宗旨、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對學生罰要適當。這“適當”二字的含義就是對學生的懲罰不但要讓學生能夠接受,并且樂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實施某種懲罰時,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性別和年級。懲罰學生要看他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程度有多大,即該對他處于何種程度的懲罰。
三、罰中有情。有人說,愛是最好的老師?!罢埌褜W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奔偃绫涣P的學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誰沒有訓斥懲罰過自己的孩子呢?你處罰孩子,難道就說明對孩子殘酷無情,沒有關愛了嗎?不!我們一直愛著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學生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學生犯了錯誤,就應該該管則管,該罰則罰,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蘇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懲罰中,有罰學生“畫畫”的,有罰學生“寫作”的,與其說是一種懲罰,倒不如說是一種特別的關愛。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懲罰,猶如暖暖的春風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奮進,我們何不學習一些他的懲罰方法呢?最終要讓學生明白老師為他著急,老師希望他盡快改正錯誤,轉入正確的軌道上來。
懲罰是一種呵護,是一種藝術。只要掌握好罰的藝術,罰之有方,罰之有度,罰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滿麻辣味的愛的懲罰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