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貴, 劉家寧, 李 慧
(1. 遼寧師范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3. 遼寧師范大學 海華學院,遼寧 莊河 116400)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再一次強調構建“三大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2)李寶貴,李慧.國際中文教育學術體系建設視域下社團發(fā)展: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優(yōu)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1).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指引下,學術界對構建中國特色“三大體系”研究給予了極大關注,試圖為“三大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指導、貢獻學術智慧。鑒于我國“三大體系”相關研究成果的豐富性和研究問題的復雜性,文章運用文獻計量方法,直觀、全面地展示“三大體系”的研究論域,分析研究進路,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新時代,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提供參考。
CiteSpace是在科學計量學、數(shù)據(jù)和信息可視化背景下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款多元、分時、動態(tài)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3)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該款軟件通過可視化的手段來呈現(xiàn)科學的知識結構,得到的圖形稱為“知識圖譜”。文章運用CiteSpace軟件,通過CNKI檢索數(shù)據(jù),檢索時間為2022年10月30日,進而繪制我國“三大體系”研究相關的可視化知識圖譜。
“論域”是指學科共同體成員認識活動和表達活動的具體范圍(4)段小虎.圖書館學術研究中的“論域”問題[J].圖書館論壇,2013,(6).?!叭篌w系”的研究論域是相關研究的核心論題的總和。關鍵詞是對文章主題的高度凝練與概括,研究領域中的高頻關鍵詞是熱點主題詞,可作為具體觀測點來把握的核心論題,成為文獻計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指標?!叭篌w系”研究中的高頻關鍵詞,或是學科體系研究,如學科建設、理論體系等;或是學術體系研究,如學術評價、知識體系等;或是話語體系研究,如話語權、意識形態(tài)等。從以上高頻關鍵詞可看出,我國“三大體系”領域研究空間的廣泛性與研究選項的多樣性。
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將“三大體系”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共計104篇,進而繪制我國“三大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如圖1所示。分析圖中的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關鍵詞節(jié)點描述和透視“三大體系”研究的各個面向。
“三大體系”的研究內容較為集中,焦點問題可概述為價值意蘊研究、邏輯關系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體系構建研究等。
第一,關于價值意蘊研究?!叭篌w系”的形成與發(fā)展,有特定的內在邏輯與發(fā)展規(guī)律。有學者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5)謝伏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19,(5).
第二,關于邏輯關系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各有側重,彼此呼應,相輔相成,是同一事物不同層面、不同方向,共同構成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6)倪玉平.“三大體系”建設與近代經濟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22,(4).以教育學為例,教育學學科體系是教育學發(fā)展的基礎,是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支撐;教育學學術體系是教育學發(fā)展的重點,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核心;教育學話語體系是教育學發(fā)展的關鍵,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紐帶。(7)侯懷銀.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學學科體系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
第三,關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本土化回歸或本土化轉型,是實現(xiàn)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不二選擇。學科體系在方位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展開新的格局,學術體系在領域上不斷豐富和完善,話語體系在要素上有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和現(xiàn)代風格。(8)“三大體系”建設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邁向未來[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259220470795626&wfr=spider&for=pc,2019-02-23.
第四,關于體系構建研究。已有研究表明,要構建具有獨特范式、邊界意識、價值追求的三大體系,要拓寬學科體系、深化學術體系、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比如,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guī)律,推進中共黨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協(xié)同發(fā)展,方能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中共黨史學體系,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共黨史學發(fā)展的新局面。(9)王廣義,高哲.加快構建新時代中共黨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5).外語學科要站在中國立場研究世界學術問題,主動服務國家需要和社會需求,優(yōu)化和完善評價體系,發(fā)揮學術共同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能創(chuàng)新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外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10)彭青龍.再出發(fā):自覺構建中國外語學科學術話語體系[J].中國外語教育,2017,(1).
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將“學科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共計1666篇,進而繪制我國“學科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分析圖中的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研究的核心論題。
學科體系研究的核心論題主要由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兩方面構成。
其一,學科體系的理論研究主要圍繞學科體系的內涵、價值等問題展開。總的來說,學科體系是對所屬各學科按其內在聯(lián)系加以歸類,以符合邏輯的排列形式表述出來,它具有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和開放性的特點,是一個穩(wěn)定的開放系統(tǒng)。一個合理的學科體系,可以較客觀地反映科學研究的現(xiàn)狀,揭示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對科學繁榮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的管理、統(tǒng)計、學術評價、學科建設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1)葉繼元.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比較研究[J].學術界,2008,(5).學者從學理視域出發(fā),對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的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學科體系建設是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的需要,也是指導并推動學科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
其二,學科體系的實踐研究主要圍繞構建現(xiàn)狀、構建策略、實現(xiàn)路徑等問題展開。主要包括: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學者提出學科理論體系構建應著力夯實基礎,兼顧系統(tǒng)性與分支領域特色,注重原創(chuàng)性與本土性,突出時代性與國際性,遵循主動服務中國國家戰(zhàn)略和世界各國中文教育需求,注重繼承、轉型與重構等基本策略。(12)吳應輝,梁宇.交叉學科視域下國際中文教育學科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構建[J].教育研究,2020,(12).在高等教育學科范疇內,學者提出要深刻理解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建構的社會特性,建設中國高等教育學。(13)趙婷婷.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構路徑——基于對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21,(8).對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而言,仍需科學地規(guī)劃學科研究領域和發(fā)展方向,并不斷充實其內涵,形成特色與優(yōu)勢,建立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14)倪依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國家安全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既應立足本土,也需有全球視野,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承擔責任。(15)毛欣娟.國家安全學科體系構建的內在邏輯與基本面向[J].情報雜志,2021,(1).
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將“學術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共計162篇,進而繪制我國“學術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分析圖中的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研究的核心論題。
圖3 我國“學術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中國特色學術體系研究相對薄弱,現(xiàn)有研究主要圍繞內涵要素以及體系構建等方面。
其一,學術體系是由一系列的學術命題及其相互規(guī)定所構成的邏輯化的命題系統(tǒng)(16)孫正聿.凝煉和闡釋構建哲學學術體系的學術命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6).。其構成是復雜的、多層級的。綜括已有研究,學術體系具有綜合屬性,應包含概念體系、知識體系、范疇體系、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是一種多維性的存在。如,高等教育學學術體系兼具知識體系、范疇體系、理論體系和規(guī)律體系的綜合屬性,是高等教育學體系建設的“元點”和“回歸點”。(17)李梟鷹.論高等教育學學術體系的四重屬性[J].高等教育研究,2021,(6).
其二,學術評價體系研究是重點。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邏輯必然。(18)殷忠勇.論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J].江蘇社會科學,2020,(1).構建健全的學術評價體系,營造健康的學術評價生態(tài),始終堅持以學術本真為導向,讓學術回歸本真是構建學術評價體系的根本價值遵循。(19)構建以學術本真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EB/OL].http://ex.cssn.cn/mkszy/yc/202205/t20220507_5407139.shtml,2022-05-07.
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檢索,將“話語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共計872篇,進而繪制我國“話語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如圖4所示。分析圖中的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的核心論題。
圖4 我國“話語體系”研究的關鍵詞共現(xiàn)知識圖譜
第一,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主要從概念界定、價值意蘊、存在問題、構建路徑展開。
一是概念內涵探究。學者針對話語體系的內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話語體系是主體通過系統(tǒng)的語言符號并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來表達和建構的結構完整、內容完備的言語體系。(20)郭湛,桑明旭.話語體系的本質屬性、發(fā)展趨勢與內在張力——兼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立場和原則[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3).話語體系是以現(xiàn)實邏輯、時代發(fā)展、民眾需求為話語表達范式。(21)田磬,陳姍.新時代中國體育話語體系構建的內涵特征與理論維度[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關系要素構成的系統(tǒng),包括話語基礎、話語核心、話語體系、話語方式、話語自信、話語傳播、話語權和話語創(chuàng)新等8個層面。(22)韓慶祥.中國話語體系的八個層次[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3).
二是價值意蘊研究。話語體系承載著一個民族國家特定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3)楊鮮蘭.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難點與對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對于中國話語體系的研究,不僅局限在語言學,構建其他領域的話語體系同樣重要。如,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的建構是為了讓世界各國在發(fā)展自身的同時保持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共贏的相處模式,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24)李尚宸.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建構:理論基礎、基本原則與實現(xiàn)路徑[J].理論建設,2022,(5).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教育學話語體系,對于打破西方教育學的話語霸權,確立中國教育學的話語權,推動中國教育學“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25)馮建軍.構建教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三是關于話語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當前不同領域話語體系存在的問題不盡相同。例如,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來說,話語體系面臨著吸引力不足和影響力缺失的危險;(26)李遼寧.論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0).從中國特色刑法學的角度闡述,刑法學話語體系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刑法學學術話語輸出不足,回應實踐新問題的方案質量欠佳等。
四是關于話語體系構建路徑研究。學者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要理論創(chuàng)新。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新的認識的基礎上,構架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骨骼”。(27)瞿林東.關于當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1,(2).也要“融通中外”,提升核心術語的國際影響力。從立足國際視野貫通中國特色檔案學的通用性話語表達、完善和優(yōu)化中國特色檔案學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途徑等方面下功夫。(28)張斌,楊文.論新時代中國特色檔案學話語體系的構建[J].檔案學通訊,2019,(5).
第二,近年來,研究主題有了新的拓展,學術話語體系、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成為新的研究面向。其一,學術話語是科學研究的客觀記錄和表述。構建中文國際學術話語體系,不僅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的應有之義,也是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xiàn)。(29)馮凌宇.構建中文國際學術話語體系關乎文化自信[N].中國教育報,2022-04-14.其二,對外話語是國家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xiàn)。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應該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重要指導思想,體現(xiàn)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的時代性特征。(30)唐潤華,曹波.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時代特征[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7).
對“三大體系”研究的進路解析,有助于我們把握其中的學術動向與研究規(guī)律,為今后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推進提供理論指導。通過高頻關鍵詞時區(qū)視圖可以直觀地看出既有研究在時間軸上遞進式的發(fā)展樣態(tài)。因此,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三大體系”相關研究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在時區(qū)圖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關鍵詞不斷涌現(xiàn),反映出我國“三大體系”研究近年來的主題變化。
基于“三大體系”研究關鍵詞時區(qū)視圖的分布情況(圖5),并結合中國知網檢索,可以獲知“三大體系”不同階段研究的演進脈絡。
圖5 我國“三大體系”研究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
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始于2016年。究其原因: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3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05-18.首次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論斷,全面闡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自此,構建“三大體系”成為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三大體系”相關研究也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領域。
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關于“三大體系”建設方面的重要論述。2017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的賀信中寫道,“努力為發(fā)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32)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5/17/content_5194738.htm#1,2017-05-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3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3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等等。由此,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chuàng)新。
學界也隨之掀起了一股“三大體系”研究的熱潮,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逐年增多,2016年2篇,2017年10篇,2018年2篇,2019年12篇,2020年19篇,2021年28篇,2022年31篇。學者們主動作為,將“三大體系”和自己的研究領域相結合,嘗試構建政治學(2017年)、中國宗教學(2019年)、歷史學(2020年)、中國邊疆學(2021年)、中國新聞學(2021年)、教育學(2021年)、公安學(2022年)、藝術學(2022年)等學科的“三大體系”,從而推動學科發(fā)展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基于“學科體系”研究關鍵詞時區(qū)視圖的分布情況(圖6),并結合中國知網檢索,可以獲知“學科體系”不同階段研究的演進脈絡。
圖6 我國“學科體系”研究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
學科體系研究起步較早,始于1981年。分析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科體系建設是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其建設進程影響著學科的整體發(fā)展,相關研究較為成熟。
第一,歷經40余年的發(fā)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個由一級學科為中心、眾多二、三級分支學科構成的豐富龐大的學科群所組成的科目門類多樣、內容涵蓋豐富、結構較為完整的中國特色學科體系。隨著一級學科的不斷分化、相關學科群的不斷壯大以及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學科體系得以構建,相關研究層出不窮,涉及的學科領域相對較廣,如會計學(1982年)、管理學(1986年)、圖書館學(1987年)、檔案學(1990年)、統(tǒng)計學(1992年)、體育學(2009年)、公安學(2012年)、法學(2017年)等。
第二,學科體系建設從對國外的仿效到本土化的追求,逐漸走出了一條既不是照搬硬套又可以相互借鑒的中國特色學科體系構建的道路。如,從本土的實踐摸索出發(fā),立足于實踐,從理論建構上加強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將中國經驗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論范式,但也不僅僅立足本土,挖掘傳統(tǒng),還展望世界。(35)王郅強.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知識體系[J].學海,2019,(1).
基于“學術體系”研究關鍵詞時區(qū)視圖的分布情況(圖7),并結合中國知網檢索,可以獲知“學術體系”不同階段研究的演進脈絡。
學術體系研究始于1981年,文獻數(shù)量相對較少,研究視角相對單一。
第一,學術體系相關研究肇始于“中醫(yī)學術體系”研究,之后研究存在明顯的斷層期,直到2003年開始出現(xiàn)“學術評價體系”研究。研究表明,一是學術體系兼具知識體系(2017年)、理論體系(2017年)和評價體系(2006年)的綜合屬性,是以學科體系(1994年)為基礎,是對學科體系在人才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方面成果的提煉和升華。二是只有學術評價風向標被扶正,學術研究才能真正回歸本真。(36)構建以學術本真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EB/OL].http://ex.cssn.cn/mkszy/yc/202205/t20220507_5407139.shtml,2022-05-07.
第二,學術體系研究對象覆蓋范圍較窄。將某一學科的學術體系作為對象的研究成果相對薄弱,結合二次文獻檢索,已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醫(yī)學(1981年)、政治學(2015年)、法學(2017年)、比較教育學(2022年)等,還存在大量研究空白有待填補。
基于“話語體系”研究關鍵詞時區(qū)視圖的分布情況(圖8),并結合中國知網檢索,可以獲知“話語體系”不同階段研究的演進脈絡。
圖8 我國“話語體系”研究的關鍵詞時區(qū)視圖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對于話語體系問題的研究始于2005年,研究雖然時間不長,但研究成果數(shù)量逐年攀升,成為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其一,研究主題不斷深化。學者從話語體系的概念、分類、特征、原則、構成要素、構建路徑等方面進行研究,既立足于國內視野,又具有國際眼光,為構成完整的話語體系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礎。學者提出,既要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用中國理論和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中國形象;同時,也要著力構建國際話語體系,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但是,已有研究多處于碎片化狀態(tài),學者大都從自身專業(yè)出發(fā)進行概念闡釋與內涵界定,多數(shù)研究處于某一學科的摸索發(fā)展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話語體系。
其二,學科視野逐漸多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研究屬于綜合性研究。綜括已有研究成果,學科的多樣化已成為趨勢,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比較教育學(2008年)、中國經濟學(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國際傳播學(2015年)、高等教育學(2019年)等學科。如,批評認知語言學視域下多語話語體系建構的探索;(37)張輝.批評認知語言學視域下多語話語體系建構的探索[J].中國外語,2021,(1).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大教育學建構;(38)侯懷銀,王曉丹.教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大教育學建構[J].教育研究,2022,(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要義與理路;(39)趙中源,黃罡.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要義與理路[J].政治學研究,2020,(3).等等。
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需要多個學科的全方位參與,學科之間的關系不是分裂的,應是與語言學、政治學、教育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聯(lián)系起來,使其成為一門跨學科的交叉學科??傊?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而言,“三大體系”相關研究都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關于“三大體系”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在新的發(fā)展階段,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是廣大研究者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學者們不斷地理解和解釋新出現(xiàn)的問題。與此同時,也呼吁我們要重新審視并反思已有的研究成果。總體來看,未來對我國“三大體系”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化:
第一,深化理論研究。目前,學界關于“三大體系”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存在“重政治輕學理”的傾向,政治宣教多,而深刻的學理剖析有所欠缺。因此,一是要充分理解學科實質,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構建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和科學內涵,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觀點,加強學科內部的協(xié)同、融合,合理劃定與其他相鄰學科的邊界,既不“窄化”也不“泛化”學科邊界,逐步形成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切實加強基礎理論建設。二是要深入研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正確認識和用好發(fā)展機遇期,切實關注構建“三大體系”時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通徹解讀“三大體系”相關理論,支撐構建“三大體系”研究走深走實。此外,在深化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要加強應用對策研究。要充分立足構建“三大體系”的全過程,針對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不同特點,采用整體性思路對其實踐勢態(tài)進行規(guī)律性提煉總結,從促進實現(xiàn)二者融合發(fā)展的意圖出發(fā),使之既能夠引導與提高基礎理論研究水平,也能夠推動應用研究實現(xiàn)理論升華。
第二,擴展研究論域?,F(xiàn)階段研究成果的核心論題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等領域,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少,甚至一些方面存在研究空白。因此,一是要擴大研究涉及學科的廣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多個學科構成的整體性科學體系。要厘清各個學科的內涵與外延,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tǒng)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40)田心銘.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系[N].光明日報,2020-05-15.將其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結合起來進行縱橫分析,闡釋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并提出應用性舉措。二是要擴大研究涉及內容的深度。要對學科體系做好評估、協(xié)調,促進各學科的相互借鑒、交叉,倡導“大學科”意識,打造全局性的學科體系格局;要闡述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指導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學科的相互關系以及本學科在社會中的位置等問題,形成學科自身的學術體系;要通過話語創(chuàng)新,深入闡釋新思想,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引領國際中文教育的發(fā)展理念,傳播具有時代感召力的中國話語。(41)李寶貴,劉家寧.國際中文教育話語體系構建:內涵要素、功能價值與實現(xiàn)路徑[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
第三,構建研究范式。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三大體系”相關研究在方法上仍拘泥于傳統(tǒng)研究范式,學者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成果相對匱乏。因此,一是要重視和加強對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通過比較研究法、歷史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以及模型建構等方法收集分析有關數(shù)據(jù),充分發(fā)揮大數(shù)據(jù)技術方法優(yōu)勢,消除定性研究所忽視的研究盲點和空白。二是要明晰“三大體系”的概念意涵,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處理好不同學科的內涵外延,推進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創(chuàng)新,防止研究范式的表面化、趨同化、形式化,在明晰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不同視角、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三大體系”研究,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新技術、新產業(yè)、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第四,聚焦現(xiàn)實問題。關注現(xiàn)實問題、強化問題導向是當前研究者不能忽視的研究思路?!叭篌w系”研究要更加突出問題意識,加強對現(xiàn)實問題的考察。如,要厘清學科體系歷時的演變邏輯和現(xiàn)時的發(fā)展邏輯,立足中國特色,保持學科底色,(42)李寶貴,魏禹擎,李慧.國際中文教育“三大體系”構建:內涵意蘊、現(xiàn)實境遇與實踐邏輯[J].華文教學與研究,2023,(2).為推動學科的高質量、健康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學理支撐;要不斷推進學術體系建設,建立起完整的現(xiàn)代學術體系的基本框架,使之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要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提高中文國際傳播能力,增強話語的親和力和時效性;要以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助力“三大體系”構建,加快形成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xié)調、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助推形成立足全球視野、聚焦前沿熱點、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服務國家發(fā)展的學術體系,推動形成立足中國國情、融通中外文化的話語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文章立足于我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解讀“三大體系”相關研究的學術熱點,分析研究演進的歷史脈絡,并對未來研究趨向進行了解析。
構建中國特色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協(xié)同努力。新時代新征程,“三大體系”的相關研究應挖掘歷史、把握現(xiàn)在、面向未來,緊密聯(lián)系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需要,在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中不懈探索,助力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