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昕彤
內容摘要:在各版語文教材中,《蜀相》是選編頻率較高的一首七言律詩,歷來受到許多專家學者與一線教師的研究關注。學界對于《蜀相》的文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存在爭議的異文、意涵豐富主旨以及逐聯逐句的鑒賞解讀中,這三個因素共同促使《蜀相》一詩成為一個復雜的教學文本。
關鍵詞:《蜀相》 異文 主旨 句解 研究綜述
《蜀相》是杜甫于上元元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詩人在定居成都草堂期間游覽武侯祠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懷古詩。彼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國家處在一片風雨飄搖之中,詩中記敘了作者徘徊于武侯祠堂,見庭草自春,黃鸝空囀,思武侯往事,不覺長太息而掩涕。全詩格律工整,慷慨悲涼,尤其是尾聯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該詩以其高超精湛的藝術表達以及真摯深情的家國情懷多次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包括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下冊,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粵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以及北師大版選修教材《唐詩欣賞》。然而,眾多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對《蜀相》一詩中具體字詞、情感意象的解讀各有側重,見仁見智。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使《蜀相》成為一個累計式的具有復雜意蘊的教學文本。
一.異文
《蜀相》一詩在各版本中的異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處:
1.“丞相”與“蜀相”
首句“丞相祠堂何處尋”,絕大多數杜詩集都采用了“丞相”一詞,只有《讀杜心解》中開篇兩字作“蜀相”,《杜詩詳注》亦注曰“一作蜀”。從絕大多數注本選擇“丞相”而非“蜀相”一詞可以看出,開篇謂諸葛亮“丞相”更顯莊重。詩歌標題名曰“蜀相”,意在客觀點明本詩所懷之人的國別與身份,然而稱其為“丞相”則表現出個人情感上的尊重之意,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正統(tǒng)丞相身份的認可。正如《杜詩詳注》中所言:“直書丞相,尊正統(tǒng)名臣也。朱子《綱目》大書丞相亮出師,先后同旨。題稱蜀相,仍舊稱耳?!雹倏梢?,標題與詩歌開篇皆作“蜀相”在表達尊重敬仰之意上不如“丞相”。
2.“空”與“多”
“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在《杜詩詳注》、《錢注杜詩》、《九家集注杜詩》等多個注本中都對“空”字有注釋:“空,一作多?!笔紫?,從語音的角度來看待這處異文,《廣韻》中說明:“空,苦紅切,平東溪。東部?!庇盅裕骸岸啵煤颓?,平歌端。歌部?!庇纱丝梢?,“空”和“多”都是平聲,和“自”相對格律工整,因此從語音的角度來講,“空”與“多”都是適合的,并不能評判出“空”的“多”的優(yōu)劣。
其次,從語義的角度來分析。在《漢語大詞典》中“空”字有兩個義項可以來解釋這首詩,分別是“岑寂;幽靜”和“副詞。徒然;白白地”。而“多”的義項基本都與數量、程度有關。盡管“多”字也可以表達出黃鸝嬌囀在蜀相祠堂前有幾分無人應答的多余,但“空”字更能烘托出祠堂被森森松柏環(huán)繞著的幽靜寂寥之感,更能體現詩意上的轉折,與上一聯的意境也更加相通,形成呼應之效。
第三,從詩歌對仗的角度來講,“空”與“自”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來作為對仗的一組虛詞。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指出:“何遜《行孫氏陵》詩:‘山鶯空樹響,隴月自秋暉,‘空字、‘自字,不勝寥落之感,此詩即用其意?!庇秩鐒㈤L卿的《使次安陸寄友人》,“孤城盡日空花落,三戶無人自鳥啼”,亦有仿照《蜀相》頷聯的痕跡。
考慮到“空”字有“徒然”“岑寂”等義項以及詩歌對仗的模式,在這一處異文中,筆者認為“空”字比“多”字在營造詩歌意境表達詩人情感方面更加有優(yōu)勢。
3.“頻煩”與“頻繁”
頸聯中“三顧頻煩天下計”一句,向來是爭議最多,最難解的一處異文。《杜詩詳注》《杜工部草堂詩箋》《杜工部集》《分門集注杜工部詩》等古本采用的是“繁”,《杜詩詳注》在“繁”字后又附注曰:“郭作煩”。而《錢注杜詩》《杜詩鏡銓》《讀杜心解》《九家集注杜詩》等杜詩本子采用的是“煩”,并附注“一作繁”。目前,部編版與人教版兩冊語文教材在正文部分采用的是“頻煩”這一版本,而北師大版和粵教版的教材則采用了“頻繁”,可見時至今日,學者對于這一處異文以及該詩頸聯的解讀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歷來對于“頻煩”一詞的考證十分豐富:一部分學者認為“頻繁”和“頻煩”在釋義上并無過分差異,均表頻數多之意。如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說道:“頻繁,言頻數繁多也。陸云詩:黃鉞授征,錫命頻繁。庾亮《辭中書令表》:‘頻煩省闥,出總六軍?!睂W者程羽黑也在《杜甫〈蜀相〉祛疑》中綜合古書訓詁與頸聯詩義,認為“頻煩”在詩中為形容詞性,應做“頻仍”解,不應作過多引申相訓。而另一部分學者強調“頻繁”與“頻煩”之間語義上的不同點。蔣禮鴻《義府續(xù)貂》曰:“既云三顧,不必又云繁數,即此‘頻煩義亦為殷勤。”②楊福泉也認為“三顧”已經表達了屢次、多次之意,如果“頻煩”亦表達頻數未免重復,因此他認為“頻煩”應當含有“憂勞”之意。因此從語義的角度來講,“煩”比起“繁”字暗含了行為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詩歌的具體語境,更加能夠刻畫出諸葛亮憂心為國、死而后已的形象,也更符合國家政權飄搖狀態(tài)下詩人頻頻憂患的心理狀態(tài),更有利于尾聯的抒情。
從詩歌對偶的角度來看,頸聯兩句對仗極其工整,“三顧”對“兩朝”,為名詞性質;“天下計”對“老臣心”,同樣是名詞詞組;因此與“開濟”相對應的詞語,也應當與“開濟”一樣具有動詞性質。相對來講,“煩”可以釋為“煩躁”“繁多”“紛亂”“疲勞”“勞煩”“困乏”“厭煩”,具有一定動詞性;而“繁”的義項更集中于“茂盛”“雜亂”“盛大”等形容詞性的。從詞性對仗的角度來講,“頻煩”比“頻繁”在這里更加恰當。
綜上所述,這處異文“頻煩”比“頻繁”更加合適,這一方面是由詞性對仗決定的,另一方面是因為“頻煩”比起“頻繁”更加具備更加細膩的情感性意涵,更能夠突出諸葛亮為國運籌帷幄時的情緒與性格。
二.主旨
該詩創(chuàng)作于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是杜甫在成都落成草堂的第二年,在此之前的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拋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微職,攜家前往秦州(今甘肅天水)。莫礪鋒先生在《杜甫評傳》中分析了詩人棄官西去的原因,一方面是《舊唐書》本傳中所記載的“關畿亂離,谷食踴貴”;而更深一層的原因在于杜甫對于朝廷政治深深的失望。杜甫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蜀相》,不僅僅是嘆息諸葛亮“出師未捷”,更有對自己、對國家深深的嘆息。
從詩人自身命運的角度來看,杜甫一生都在儒家界內,始終懷揣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詩人勞碌半生始終在政壇上沒有獲得大展身手的機會,他的理想抱負就像被森森柏樹遮蔽的武侯廟一樣,無人關心;即便短暫地擔任過左拾遺一職,也應得罪肅宗而“出師未捷”。詩人嘆息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何嘗不是在遺憾自己終究沒能實現的政治理想呢?詩人為諸葛丞相的結局清淚滿襟,實際上也是為自己壯志難酬、半生蹉跎的命運而痛哭。
從國家命運的角度來看,杜甫的詩歌總是纏繞著對于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詩人創(chuàng)作的“三吏”、“三別”、《麗人行》、《兵車行》等詩歌都揭示了安史之亂前后種種社會危機以及百姓艱難苦恨的生活。三國時代的蜀國當年雖也是內憂外患,然而尚有賢相諸葛孔明勉力維持,唐王朝卻正是遭到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弄權,加劇了國力衰敗,最終引發(fā)了安史之亂。杜甫在追憶諸葛亮的過程中,特意強調其作為“丞相”的政治身份,亦能看出詩人對于奸相弄權、沒有賢相治國的政治局勢的深切擔憂。而諸葛亮逝世以后更加風雨飄搖的蜀國政權,同樣也喚起了對詩人對于眼前萬方多難的家國命運的深深擔憂之情。
因此,《蜀相》一詞的情感主旨,不僅局限在對于諸葛亮的追憶、敬仰和遺憾中,更要關注到詩人當下的人生處境與時代背景,挖掘詩人自傷命運與憂心家國的拳拳之心。
三.句解
1.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全詩以“何處尋”這一設問開篇,繼而尋得丞相祠堂的方位、環(huán)境以及丞相的高風亮節(jié),再引出作者的英雄嘆息,因此,“尋”可以看作是整首詩歌的詩眼,這一句也在全詩中起到了統(tǒng)攝的作用,此后七句分別為尋覓過程中的所見、所思和所感。這一詩歌結構與杜甫早年創(chuàng)作的詩篇《望岳》相類似?!搬纷诜蛉绾巍眰魃竦妹枘〕隽俗髡哒б煌娞┥綍r心中驚嘆仰慕、無法形容的心情,然后經過一番眺望品味,才得出了“齊魯青未了”的答案。詩人在《蜀相》中先問丞相祠堂何所在,亦是突出了作者前往武侯廟憑吊時的急切、尊敬與激動的心情,將詩人對此次出行心心念念、周折尋訪的情態(tài)生動地描摹了出來。正如金圣嘆所言:“城外有丞相祠堂,然至城外而尋祠堂,是無心于丞相者也。先尋祠堂,后至城外,妙。是有一丞相于胸中,而至其地尋其廟?!?/p>
第二句“錦官城外柏森森”便是詩人尋覓的結果了。關于“柏森森”一詞,許多學者認為這說明了丞相祠堂掩映于層層樹木當中,突出祠堂人跡罕至、荒涼冷落的氛圍。然而也有學者認為這描繪的是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象,如周汝昌先生指出翠柏成林、郁郁蔥蔥更能體現諸葛祠之氣象不凡、莊嚴肅穆。《杜詩詳注》轉引顧注記載,說明了堂前柏樹的來歷:“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圍數丈,唐相段文昌有詩刻存焉。唐末漸枯,歷王建、孟知祥二偽朝不復生,然亦不敢伐?;仕吻挛迥甓∶奈迥?,枯柯再生。余于皇佑初成都,又八十年矣,新枝聳云,枯干存者若老龍之形。正所謂柏森森也?!彪m然這一注解有些神話色彩,卻足以向讀者披露:杜甫在此處寫柏樹森森,不僅是在描摹祠堂周圍環(huán)境,亦是在暗寫諸葛亮其人。中國文化中向來有松柏情結,松柏“斗寒”的頑強生命力和君子所追求的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相呼應,諸葛孔明雖已離世,而其手植的松柏歷經百年依舊郁郁蔥蔥,一方面說明了蜀相的人格魅力時至今日依舊能夠喚起人們的愛戴與尊敬;另一方面,樹猶郁郁,人卻不堪,物是人非兩相對比,森森的柏樹也寄托了詩人對諸葛丞相深摯的追思。這一解讀在杜甫創(chuàng)作的另一首詩歌《古柏行》中能夠得到呼應:“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該詩開篇極寫老柏蒼勁高大,落到篇尾卻感慨古樹“材大難用”,亦是感慨孔明雖有經緯天地之才卻無法徹底施展,感慨自己空有抱負卻棄不見用的悵恨。
2.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承接首聯而來,寫階上碧草,呼應第一句的祠堂景象;寫黃鸝隔葉,呼應第二句的柏樹森森。詩句不僅在一聯內對仗工整,聯與聯之間亦相互勾連,使得整首詩歌結構嚴謹整飭?!稘h語大詞典》中,將此聯的“映”字訓為“遮,隱藏”,也就是說,堂前一片春意盎然,草木青苔叢生,遮住了原本的臺階。與之相呼應的是,是樹林間黃鸝歌聲婉轉。一新綠、一嫩黃,渲染出春日融融的一片美景。然而這一聯的美景卻不會帶給人輕松愉悅的心情,作者在這兩聯中運用“自”與“空”兩個虛詞將整聯詩歌的情感抒發(fā)進行了倒轉,一片春色倏忽間成為了無人欣賞的寂寥之色。正是因為武侯祠無人訪問,堂前臺階才會生滿春草;正是因為祠堂周圍無人打擾,黃鸝才能無憂無慮地長吟。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傷春筆法,在杜甫的詩歌中是十分常見的。譬如《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亦是用深深草木、春日花鳥來反襯出安史之亂后國都的荒涼。學者吳懷東認為:“杜甫傷春的本質其實就是感時傷逝”。③他的傷春之情不僅僅是感傷美好時光的消逝,更是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個人遭際以及家國天下的命運。由此一層轉折在,結尾處的沉痛悲嘆才顯得更加自然、深刻。
3.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古來有許多注家都對這一聯的詩義有所爭議,很難自圓其說。最難解的地方在于,“三顧頻煩”與“天下計”、“兩朝開濟”與“老臣心”之間缺乏銜接詞;況且此詩明明是追憶蜀相而作,卻在頸聯中提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使得這一聯所歌詠的主體有些模糊。不同教材的注釋對這一問題也有不同理解。部編版教材注釋表示“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認為劉備與諸葛亮都是本句主體。人教版注為“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這是贊美諸葛亮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更側重于褒揚諸葛亮。而粵教版注頸聯曰:“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上句通過劉備的三顧茅廬,表現劉備的知人善任。下句說明諸葛亮是兩朝有功之臣,表現其忠心耿耿?!笨梢娀浗贪娼滩木幷哒J為“三顧頻煩天下計”所贊揚的歷史人物是劉備。
解決這一分歧的關鍵在于認識到本詩主要吟詠的對象為諸葛亮。這一聯中詩人運用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更重要的是突出劉備拜訪之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突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展現出的政治與軍事才華,同時也解釋了下句中諸葛亮兩朝兢兢業(yè)業(yè)的原因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該詩頸聯上半句側重贊頌諸葛亮的才智,下半句側重褒揚諸葛亮的忠誠,詩人是從才和德兩方面對蜀相的一生功績進行了概括。通過比較各版教材的注解可知,粵教版教材的注解混淆了這一聯詩的主體,對學生的閱讀理解反而有所不利;而人教版教材關注到了詩人的情感傾向,相對更加全面準確。
通過上述對《蜀相》異文、主旨、句解的分析,可以看到杜甫在寫作該詩時字斟句酌的精深詩藝,詩歌的藝術魅力與詩情的抒發(fā)也就體現在杜甫爐火純青的語言運用中,教師在執(zhí)教《蜀相》一詩時,應格外注意文本的復雜之處,引領鑒賞、辨析詩人獨具匠心的構思中,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
注 釋
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737.
②蔣禮鴻.義府續(xù)貂[M].北京:中華書局,1982:32.
③吳懷東.杜甫的“傷春”心理及其詩史意義[J].江淮論壇,2020(02):166-172.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