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是一首即景抒懷的理趣詩。但詩人把議論放在后面,先寫所見,次敘所聞,突出杭州西湖靈隱寺前飛來峰、千尋塔的峻極高聳之勢,借此以為后面的議論、抒懷作好鋪墊?!奥務f雞鳴見日升”,源自東晉·郭璞所著《玄中記》中“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之說。信手拈來,為己所用,具見嫻熟的詩文功力。
敘述過客觀景物之后,詩人轉(zhuǎn)筆返回自身,從主體感受與哲學思考兩個方面,闡發(fā)他的體驗和見解。“不畏浮云遮望眼”,是針對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之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充滿底氣地說,我才不怕浮云會遮住視線呢!為什么?接著作出回答:因為我立足點高,能夠高瞻遠矚。
應該說,傷高懷遠,愁緒填膺,原屬古文士之常情。早在先秦時期,《楚辭·招魂》《高唐賦》即有“目極千里兮傷春心”“登高遠望,使人心瘁”之句。延續(xù)到后來,諸如“高臺不可望,望遠使人愁”(沈約)、“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保谠?、“傷高懷遠幾時窮”(張先)、“一層已是愁無奈,想見仙人十二層”(敖陶孫)等,難以一一縷述??墒牵桓锩鼘熈袑幏Q為“中國11世紀時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卻一反故常,登高望遠,豁達心胸,表達了他的一往直前、銳意進取的政治抱負和對于未來事業(yè)的堅定決心、高度信心。
經(jīng)學者考證,本詩為宋皇祐二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返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jīng)杭州時所作。年方三十,初涉仕路,王安石正處在壯懷激烈、勇于拼搏的奮進時期。詩中,他賦予“浮云”以政治含義——要創(chuàng)辟新途、實施改革,必然會遭遇反對派擋道,但是,他們即便能夠得勢于一時,像浮云那樣得以暫時遮人眼目,最終總會在歷史的長空中消亡散盡。這樣寫,既具形象感,又富有哲學意味。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屬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現(xiàn)象,而從政治家角度來談,便有了新的意蘊。由于立足點高,因此所見者大,視野會更開闊,識見會更高超,辨識能力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