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清蘭
“確定位置”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98頁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用數對表示位置的過程,能夠用數對表示大家的座位,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積累活動經驗。特級教師張齊華在全國很多地方都上過“確定位置”這節(jié)課。筆者覺得,欣賞張老師的課,最關鍵的是學習張老師怎么去引領學生,怎么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張老師的課是一場思維的盛宴,一線教師可以從張老師的課中學到:引領學生、發(fā)散思維、明思善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張老師的精彩課堂。
【片段一】結合生活經驗,為新知識鋪墊
師:初次見面,誰能告訴我,你是哪個班的?
生:五(2)班。
師:噢,是五年級二班,對嗎?
生:對!
師:那為什么不老老實實告訴我,是五年級二班,而非要說“五(2)”班?
生:這樣比較簡潔。
生:說五(2)班,別人一聽,也就知道是五年級二班了。
師:既然這樣,那我覺得還可以更簡潔一些呢。別人要問我,哪班的——二班!
生:不行!不行!
師:怎么啦,不是更簡潔了嗎?
生:光說二班,別人怎么知道是哪個年級的二班呢,這樣不準確。
師:那行,要別人問我,哪班的——五!這回總行了吧。
生:還是不行!
生:而且,你光說五,別人還不知道這究竟是五年級呢,還是五班,所以還是不行!
師:看來,生活中,我們不能為了簡潔而簡潔,在簡潔的同時,還得注意什么?
生:準確!
師:說得好!
(教師板書:簡潔、準確)
【賞析】在教學中,我們要從生活出發(fā),讓學生領會數學知識,我們的表達應該力求簡潔、準確,在追求簡潔的同時,不能忽略表達的準確性。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張齊華老師別具一格的導課,為后續(xù)的學習埋下伏筆、做好準備。其實,在這里,張老師更是在滲透一種思想、一種意識給學生,這就是數學是追求簡潔、追求準確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方法,學習一種策略,形成一種思想。知識會遺忘,積淀在頭腦中的方法、策略、思想,能夠為我們一輩子的發(fā)展起到橋梁作用。所以,看似簡單的導課,卻充滿了智慧,可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片段二】以問題引領,創(chuàng)造不同數對
師(出示相片):在下面的照片中,哪一個才是我兒子呢?大膽猜一猜,并用二年級學過的方法確定他的位置。
生:我猜是第3組第2個。
生:我覺得可能是第5組第1個。
……
師:這樣看來,光靠猜,要一下子確定我兒子的位置,感覺怎么樣?
生:有點困難。
師:那就給點提醒吧,看看會不會好一些。他呀,在第4組。
(教師板書:第4組)
生:我知道了,是第4組第3個。
生:不一定,還可能是第4組第5個。
生:第4組有兩個男生,光說第4組還是沒法確定,還得看看在第幾個。
(教師板書:第3個)
生:找到了,是他!
師:看來,二年級掌握的方法,還真能幫助我們很快確定一個人的位置。不過,換個角度看看,除了第4組第3個以外,還可以怎么確定他的位置?
生:第3排第4個。
(教師板書:第3排第4個)
師:無論是第3排第4個,還是第4組第3個,能確定我兒子的位置嗎?
生:能!
師:既然這樣的方式已經能夠確定位置了,那我們今天還來研究什么呢?
生:我覺得是不是有比像“第3排第4個、第4組第3個”更簡潔的方法,也可以用來確定位置。
師:了不起!和數學家想一塊兒去了。那么,到底有沒有比它更簡潔的確定位置的方法呢?如果有,又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的時間,我把這一任務留給四人小組,看看能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在“第3排第4個、第4組第3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比它更簡潔、準確的方法。有沒有信心?
生:有!
師:別忘了,把研究出的方法,記錄在自己的作業(yè)本上。如能找到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記錄下來!
(教師巡視,并將學生中找到的典型方法記錄下來。板書:①4排3個,②4? 3,③4.3,④豎4橫3,⑤↑4→3,⑥3-4,⑦4,3)
【賞析】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張齊華老師找到知識的起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嘗試用“二年級的方法”去表達。在張老師的提示下,學生用“二年級的方法”找到了“張老師的兒子”所在的位置。張老師繼續(xù)追問:“既然這樣的方式已經能夠確定位置了,那我們今天還來研究什么呢?”“我覺得是不是有比像‘第3排第4個、第4組第3個更簡潔的方法,也可以用來確定位置?!币驗橛辛苏n堂開始的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有更簡潔的表達方式”。這里執(zhí)教者用“倒逼”的手法,把學生的思維“逼到”一個新的高度。
猜想—創(chuàng)造—評價—驗證,張老師沿著這一主線,運用任務驅動,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確定位置”的任務。學生帶著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學到的方法“表達力求簡潔、準確”,表達出“張老師兒子”的位置,學生忙得不亦樂乎,各種表達方式層出不窮,有用“4 3”的,有用“4.3”的,有用“↑4→3”的,在這節(jié)開放的課堂里,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得到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被點燃。不論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否“蒙對”,只要有了這一行動,那么學生的激情、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學生圍繞“簡潔、準確”去創(chuàng)造的方法會深深烙印在頭腦中,學習熱情自然上來了。
【片段三】學生辨?zhèn)瘟粽?,找到真正數?/p>
師:這是從同學們中收集到的部分方法??粗恳环N方法,似乎都挺簡潔。到底該選哪一種呢,還是請大家來做評判吧!
生:我覺得第二種方法不好,很容易混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4 3這個數呢。
師:嗯,頗有同感??磥恚夂啙嵤遣粔虻?,還得注意準確,不能引起別人的誤會。
生:我覺得第三種方法也不行,它很像一個小數,也容易引起誤會。
……
師:看來,準確倒是有了,可惜又不夠簡潔。至少在大家看來,簡潔得還不夠,對吧?不過,聽了半天,老師聽到的似乎都是批評的聲音。難道,剛才被批評的方法,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沒有嗎?
生:不對,它們好歹都比原來要簡潔一些。
師:這就是一種進步!不過,除了簡潔,難道就沒有別的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哦,它們都有4和3這兩個數!
師:既然每一個小組都不約而同地保留了這兩個數,說明——
生:這兩個數一定很重要。
生:缺一不可!
……
師:數學上,我們把豎排叫作列。通常,確定列都是從左往右。現(xiàn)在你們知道,這里的4表示我兒子在——
……
師:試想,如果只給你第4列,行嗎?
生:不行。因為只給第4列,它上面有好幾個人,不知是哪個。
師:只給第3行,行嗎?
生:還是不行,第3行上也有好幾個人,同樣無法確定。
師:看來,行數和列數缺一不可。少了誰,都無法確定位置。既然如此,我覺得剩下的幾種方法似乎都不錯呀,哪種更好呢?
生:如果這樣,那我覺得第六種方法和第七種方法也都不行。雖然他們都保留了4和3,并且也很簡潔,但是,由于它沒有說清楚哪個是行,哪個是列,所以很容易讓人混淆。所以,我覺得還是第五種方法比較好。豎著的箭頭表示列,橫著的箭頭表示行。連在一起就是第4列第3行,而且也很簡潔。
師:那這樣,同意這個同學觀點的請舉手。這么多同學都贊成???那你們不是成心要為難老師嘛!
生:為什么?
師:因為數學家最終采納的方法,已經被你們給否定掉了!
……
師:這么說,連數學家的觀點你們也敢反駁?
生:當然了,因為他們的觀點是錯的!
師:那你們說該怎么辦?數學家就這么定的,你們又不同意。別的方法,你們覺得又不行。
生:用第七種方法也行,但必須得加個規(guī)定。
師:什么規(guī)定?
生:得規(guī)定哪個數是行數,哪個數是列數,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按照這樣的規(guī)定。
師:真是太棒了。其實數學家選擇第七種方法時,也發(fā)現(xiàn)了它的漏洞。怎么辦呢?后來一討論,干脆給它來個規(guī)定:以后凡是像這樣用行數和列數來確定一個點的位置,我們通常都將列數寫前面,行數寫后面?,F(xiàn)在,還會引起誤會嗎?
……
【賞析】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張齊華老師通過啟發(fā)、引導、追問,讓學生繼續(xù)尋找“簡潔、準確”的表達方式,伴隨著張老師的追問、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漸明晰起來,最后,終于找到了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數對”,也就是后續(xù)學習的“坐標”。
張老師運用“生生互評”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評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學生的思維在這里得到碰撞,教師在這里只是起到“導演”的作用,主角是學生?!奥犃税胩欤蠋熉牭降乃坪醵际桥u的聲音。難道,剛才被批評的方法,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都沒有嗎?”當學生的聲音“批評一片”時候,教師適時站出來,引導學生正確做出評價,一方面保護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尊心;另一方面,張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別人的意見,既要看到不足的方面,更要看到“閃光點”,相機滲透“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的方式方法。
張齊華老師的課堂是精彩的,他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激發(fā)學生去思辨。學生在思維碰撞之中,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形成了數學思想,完成了數學建模。
(作者單位:廣東省南雄市永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