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梅,李麗莉,馮翠娟,李 娜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我國成人慢性腎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研究其有效療法意義重大[1-2]。研究發(fā)現,肥胖與DN關系密切,不僅會增加DN發(fā)病風險,還會加重腎損害程度[3-4],因此應重視DN患者肥胖狀態(tài)的改善。達格列凈除具有公認的降血糖作用外,還具有腎保護作用,并能降低體質量指數(BMI),但單獨用于DN的治療效果欠佳[5-6]。近年來多項研究報道,中西醫(yī)結合治療DN效果較好,在降低尿蛋白、延緩腎損害等方面優(yōu)勢顯著[7-8]。根據病證結合原則,DN歸屬于中醫(yī)學消渴病繼發(fā)的“關格”“水腫”等范疇,主要病因為消渴病日久,肝腎陰虛或脾腎氣虛,陰虛耗氣,氣虛失治,氣陰兩虛,真元耗傷,變生濁毒瘀阻,所以氣陰兩虛血瘀證為DN常見的一種證型。本研究采用單中心隨機平行對照的方法,探討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治療超重或肥胖DN患者的效果,為臨床治療DN提供參考。
納入標準:符合DN西醫(yī)診斷標準[9];中醫(yī)診斷符合氣陰兩虛血瘀證標準[10],主癥:倦怠乏力、肢沉體胖、咽干口燥,次癥: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失眠健忘,舌淡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BMI≥24 kg/m2;DN分期Ⅱ~Ⅳ期。排除標準:終末期腎病或行透析者;過敏體質或有相關過敏史;糖尿病足、酮癥酸中毒等并發(fā)癥;1型糖尿病;伴其他影響腎功能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頻繁發(fā)作低血糖;用藥依從性差。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超重或肥胖DN患者進行單中心隨機平行對照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醫(yī)組、中西醫(yī)組各52例。中西醫(yī)組男24例,女28例;年齡51~78(65.94±5.99)歲;DN分期:Ⅱ期17例,Ⅲ期19例,Ⅳ期16例;BMI 24~29(26.15±1.02)kg/m2;DN病程1~5(2.91±0.86)年。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50~79(66.18±6.25)歲;DN分期:Ⅱ期18例,Ⅲ期21例,Ⅳ期13例;BMI 24~29(26.34±1.10)kg/m2;DN病程1~5(2.87±0.90)年。2組性別、年齡、DN分期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運動和飲食指導、降血糖、降血脂及給予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在此基礎上,西醫(yī)組給予達格列凈(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0040)10 mg口服,1/d;中西醫(yī)組在西醫(yī)組基礎上給予自擬糖腎平方治療,自擬糖腎平方:生黃芪30 g,太子參30 g,當歸15 g,枸杞子15 g,杜仲12 g,女貞子15 g,川牛膝 15 g,茺蔚子12 g,生地15 g,生山藥9 g,鷹嘴豆12 g,紅花9 g,丹參30 g,桃仁9 g,焦山楂30 g,車前草15 g,茯苓15 g,由中藥室統(tǒng)一煎制,每劑300 mL(平均分成2袋),早晚分服。2組均治療3個月。
1)比較2組療效。主癥:倦怠乏力、肢沉體胖、咽干口燥,按無、輕、中、重依次計0、2、4、6分;次癥: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失眠健忘,按無、輕、中、重依次計0、1、2、3分。主癥+次癥之和為中醫(yī)證候積分,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治療3個月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100%。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70%;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為30%~<7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率<30%??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0]。2)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各中醫(yī)證候積分。3)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BMI、腰圍。4)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分別采集空腹血5 mL,檢測2組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脂指標[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FPG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HbA1c水平采用色譜法檢測,血脂四項采用直接法測定。5)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治療3個月后采集血液標本,檢測2組腎功能指標[血肌酐(SCr)、血尿素(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SCr采用酶法檢測,BUN采用酶耦聯速率法檢測;收集24 h尿液,計算UAER,UAER=24 h尿蛋白/1440 min。6)比較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3個月后,中西醫(yī)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y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超重或肥胖DN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1、3個月后,2組倦怠乏力、肢沉體胖、咽干口燥、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失眠健忘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中西醫(yī)組低于西醫(yī)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超重或肥胖DN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治療1、3個月后,2組BMI、腰圍均低于治療前,且中西醫(yī)組低于西醫(yī)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超重或肥胖DN治療前后BMI、腰圍比較
治療1、3個月后,2組FPG、HbA1c、TG、LDL-C、TC均低于治療前,HDL-C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1、3個月后,中西醫(yī)組FPG、HbA1c、TG、LDL-C、TC低于西醫(yī)組,HDL-C高于西醫(yī)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超重或肥胖DN治療前后血糖、血脂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1、3個月后,2組SCr、BUN、UAER均低于治療前,且中西醫(yī)組低于西醫(yī)組(P<0.05)。見表5。
表5 2組超重或肥胖DN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西醫(yī)組發(fā)生不良反應4例(7.69%),其中惡心、便秘各2例;中西醫(yī)組發(fā)生惡心1例(1.92%)。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過食肥甘厚膩之物,傷脾生痰,化熱灼陰,日久傷津耗氣,陰傷血虧至氣陰兩虛,因虛致瘀,阻于腎絡,氣不布津,水濕內停,精氣失攝虧耗,化氣行水失司,乃至水腫尿濁,因此證屬氣陰兩虛血瘀,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利水。
達格列凈能抑制腎小管鈉-葡萄糖重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并能保護腎臟,延緩腎臟病進展[11-12]。自擬糖腎平方中重用太子參、生黃芪為君藥,具有益氣養(yǎng)陰的作用;枸杞子、杜仲、女貞子、生山藥為臣藥,可健脾補肺、益腎固精、補腎滋陰,以陽中求陰,佐以車前草、茯苓除濕利水,鷹嘴豆、生地清熱解毒生津,當歸、川牛膝、茺蔚子、紅花、丹參、桃仁、焦山楂活血化瘀通絡,諸藥合用,補利兼施,可使氣陰得補,濕除瘀祛,疾病向愈。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組總有效率高于西醫(yī)組,倦怠乏力、肢沉體胖、咽干口燥、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失眠健忘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西醫(yī)組,提示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治療超重或肥胖DN患者能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提高臨床效果。
超重或肥胖與糖尿病并發(fā)癥有關。一方面超重或肥胖能通過影響微循環(huán)、脂代謝、血糖等途徑,引起胰島素抵抗,使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促進腎小球肥大,引起高血壓和水鈉潴留;另一方面,超重或肥胖還能通過氧化應激、慢性炎癥應激、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腸道菌群失調等途徑,加重腎損害[13-14]。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自擬糖腎平方具有抑制糖吸收、延緩血糖上升、抗衰老、降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減少尿蛋白排泄、抑制腎臟纖維化、抗氧化、增強免疫等多種作用,能改善患者糖脂代謝和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增強療效[15-17]。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組治療1、3個月后BMI、腰圍低于西醫(yī)組,提示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能改善患者肥胖狀態(tài),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與腎損害的防治;中西醫(yī)組治療1、3個月后,FPG、HbA1c、TG、LDL-C、TC低于西醫(yī)組,HDL-C高于西醫(yī)組,表明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還能進一步改善糖脂代謝,有助于改善患者存在的超重或肥胖狀態(tài),進而直接或間接控制DN病情。
DN患者中SCr、BUN、UAER水平明顯升高,并與DN分期有關,是評價DN治療效果的常用監(jiān)測指標[18]。既往研究指出,達格列凈治療DN可降低SCr、BUN、UAER水平[19]。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1、3個月后SCr、BUN、UAER均低于治療前,且中西醫(yī)組低于西醫(yī)組,與文獻報道一致,提示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治療超重或肥胖DN患者,可進一步改善腎功能。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DN具有一定安全性。另外,本研究納入的患者DN分期為Ⅱ~Ⅳ期,未納入腎功能嚴重受損的尿毒癥患者,因此類患者需接受透析治療,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臨床應注意。
綜上所述,自擬糖腎平方聯合達格列凈治療超重或肥胖DN,可改善糖脂代謝與患者存在的肥胖或超重狀態(tài),促進臨床癥狀體征緩解,減輕腎損害,增強療效,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