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漢水流域徑流泥沙演變特征及其歸因研究

2023-06-23 17:26吳浪曹文華顧朝軍
中國水土保持 2023年3期
關鍵詞:輸沙量徑流量

吳浪 曹文華 顧朝軍

[關鍵詞]徑流量;輸沙量;演變特征;歸因分析;西漢水流域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漢水流域實施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下墊面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對流域水沙造成了顯著影響。利用西漢水流域1965—2017年徑流泥沙資料,采用Mann-Kendall趨勢檢驗、Lee-Heghinian突變檢驗和雙累積曲線等方法,研究了西漢水近50a水沙演變特征及其原因。結果表明:近50a西漢水流域降雨量無顯著變化趨勢,而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以0.177億m3/a和50.202萬t/a的速率顯著減少(P<0.05);徑流量和輸沙量顯著減少的突變點分別在1993年和1990年,這與流域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的時間相對應;與突變前相比,突變后徑流量減少47.64%,輸沙量減少71.19%;降雨量和人類活動對徑流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約為15%和85%,對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約為10%和90%;人類活動引起的下墊面條件變化是西漢水流域水沙減少的主要原因。

[中圖分類號]S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941(2023)03-0025-05

西漢水屬嘉陵江一級支流,是嘉陵江流域的主要產沙區(qū)[1-2]。為了控制水土流失,1989年以來嘉陵江流域逐步實施了規(guī)?;乃亮魇е卫砉こ蘙3]。這些工程的建設導致地表覆被等下墊面條件發(fā)生了變化,進而改變了流域產輸沙條件,影響水沙情勢。李忠泰[4]研究了西漢水流域1965—2000年徑流泥沙演變特征,發(fā)現徑流量和輸沙量均呈下降趨勢,且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張明波等[2]評估了西漢水流域1990—1996年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作用,發(fā)現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減水率為6.5%,多年平均減沙率為44.6%;王濤等[5]對西漢水流域1956—2016年降水徑流變化特征的分析表明,降雨呈不顯著減少趨勢,徑流量呈顯著下降趨勢,且人類活動導致徑流量在1993年發(fā)生突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節(jié)水優(yōu)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fā)力”的治水思路,強調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因此加強長江各干支流域水文情勢的分析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紤]到以往西漢水流域徑流泥沙研究時間多在2000年以前,且缺乏對徑流泥沙變化的定量評估,本研究利用西漢水控制站鐔家壩水文站1965—2017年逐月徑流量和懸移質輸沙量(以下簡稱“輸沙量”)數據等,系統研究了流域徑流泥沙演變特征,量化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泥沙變化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揭示了流域水沙變化原因,以期為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1流域概況

西漢水發(fā)源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的齊壽山,流經禮縣、西和縣、成縣、康縣,在陜西省略陽縣匯入嘉陵江,干流長287km,流域面積10178.0km2(見圖1)。西漢水地處北秦嶺南麓,地勢西高東低,氣候條件和地質地貌南北差異大。上游地區(qū)以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地貌為主,兼有土石山區(qū),地表多裸露,土壤包括黃褐土及風化的褐砂石土,植被覆蓋率相對較低,水土流失嚴重;中游地區(qū)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到土石山區(qū)過渡地帶,屬切割較輕的黃土梁峁中山區(qū)地貌,是泥石流發(fā)育區(qū),礫石、砂、黏土廣泛分布于河谷,水流湍急、含沙量高;下游地區(qū)為隴南陰濕山林區(qū),氣候濕潤,降雨充沛[6],植被覆蓋較好,水土流失相對較輕。鐔家壩水文站為西漢水下游控制站,控制面積9638km2,位于甘肅省成縣鐔河鄉(xiāng)石榴村,坐標東經105.75°、北緯33.58°。

2研究資料和研究方法

2.1研究資料

本研究采用的水沙資料為鐔家壩1965—2017年逐月徑流量、輸沙量、流量和輸沙率數據;降雨量為西漢水流域禮縣、西和和鐔家壩3個雨量站1965—2017年逐月數據,均來源于《長江流域水文年鑒》,采用算術平均值求得流域面平均降雨量。

2.2研究方法

2.2.1時間序列年際變化趨勢分析

降雨量、徑流量和輸沙量時間序列年際變化趨勢分析采用Mann-Kendall(以下簡稱“M-K”)趨勢檢驗。M-K趨勢檢驗具有魯棒性特點,不要求數據滿足正態(tài)分布,通過獲得M-K檢驗統計量(Z)來判定時間序列的變化趨勢,Z為正(負)值表示呈上升(下降)趨勢;|Z|≥1.96和2.58時,分別表示趨勢達到0.05和0.01顯著性水平。M-K法已被廣泛應用于氣象水文等時間序列趨勢分析,計算方法見文獻[7]。

時間序列突變檢驗采用基于貝葉斯理論的Lee-Heghinian法。該方法假定時間序列xt(t=1,2,…,n)總體為正態(tài)分布,分割點τ的先驗分布為均勻分布,以推求可能分割點的后驗條件概率密度函數fx(τ|x1,x2,…,xn),若分割點τ滿足max[f(τ|x1,x2,…,xn)],1≤τ≤n-1,則該點為最可能的變異點。計算方法見文獻[8]。

2.2.2水沙變化影響程度評估

降雨和人類活動對水沙變化的影響程度評估采用雙累積曲線法。雙累積曲線法基于時間序列突變分析,將水沙突變前作為基準期,突變后作為變化期。基準期內人類活動微弱,水沙主要由降雨控制,可以建立徑流量(輸沙量)與降雨量的雙累積線性關系。將突變年份后的降雨資料代入雙累積曲線建立的回歸方程,獲得徑流量(或輸沙量)理論值。不同時段理論值之差,即為降雨變化的影響量;同期理論值與實測值之差,即為人類活動的影響量[9-11]。

3結果與分析

3.1降雨量、徑流量、輸沙量年際變化

西漢水流域1965—201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為659.5mm、11.89億m3和1440.95萬t(見表1)。降雨量最大值為1990年的967.2mm,最小值為1969年的414.9mm;徑流量最大值為1984年的31.50億m3,最小值為1997年的2.94億m3;輸沙量最大值為1984年的12000.0萬t,最小值為2016年的29.0萬t。代際間降雨量變化較小,徑流量和輸沙量變化較大;從變差系數看,輸沙量明顯大于徑流量和降雨量,表明輸沙量波動最為劇烈。

西漢水流域1965—2017年降雨量無明顯變化趨勢,徑流量和輸沙量呈極顯著下降趨勢(見圖2)。M-K檢驗結果表明,降雨量檢驗統計量|Z|值為0.233,未達0.05顯著性水平,同時徑流量和輸沙量檢驗統計量|Z|值分別為2.816和4.926,均達到0.01顯著性水平,徑流量和輸沙量下降速率分別為0.1774億m3/a和50.202萬t/a。

3.2徑流量、輸沙量年際變化突變特征

采用Lee-Heghinian法分別對徑流量和輸沙量年際變化進行突變檢驗,結果顯示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在1993年和1990年發(fā)生顯著性減少(見圖3)。與突變前相比,突變后徑流量減少了47.64%,輸沙量減少了71.19%,變差系數則無明顯變化(見表2)。

從突變前后年內變化情況看(見圖4),突變后各月平均流量均有所減少,特別是汛期(5—10月)減少明顯,達47.36%,年內分配更加均勻;突變后3—11月平均輸沙率減少明顯,減少了71.18%,其他月份則略微增加,年內分配也趨于均勻。

從歷時曲線看,突變后各頻率下月平均流量、月平均輸沙率變化有所不同,見圖5。以5%、50%和95%頻率分別表示豐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計算發(fā)現突變后流量在5%、50%和95%頻率下分別減少了44.85%、46.12%和34.13%;輸沙率在5%、50%頻率下分別減少了64.10%和70.06%,在95%頻率下則有少量增加(見表3)。

3.3降雨和人類活動對水沙變化的定量評價

氣候條件、地質地貌和人為活動是影響河川徑流泥沙的主要控制因素[10-11]。濕潤地區(qū)氣候條件中以降雨對徑流、輸沙的影響最大,地質地貌條件在無人類干擾下一定時期內相對不變。人為活動主要包括壩庫建設、水土流失治理、城鄉(xiāng)居民用水、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等[12]。自然條件下,徑流量、輸沙量與降雨量之間具有極顯著(P<0.01)正相關關系,但如果下墊面條件改變,那么相同降雨條件下產生的徑流量和輸沙量就會不同[13]。雙累積曲線中,若流域水沙特性未發(fā)生系統變化,則其與降雨量的雙累積關系能用線性擬合;若在某點擬合斜率(k)減小,則表示人類活動使徑流量(輸沙量)減少,反之則使其增大。1993年和1990年之前,西漢水流域降雨—徑流量和降雨—輸沙量雙累積曲線分別呈現極顯著的線性關系(P<0.01),表明該時期內徑流量和輸沙量與降雨量變化同步,未受到人為活動的過度干擾;降雨—徑流量和降雨—輸沙量雙累積曲線分別在1993年和1990年出現拐點,變化后擬合斜率k變小,說明人類活動使流域徑流量和輸沙量均減少,見圖6。

降雨和人類活動對西漢水流域徑流量和輸沙量變化的影響計算結果見表4、表5。與基準期(1965—1992年)相比,突變后(1993—2017年)降雨量減少使徑流量減少1.09億m3,貢獻率為16.52%;人類活動使徑流量減少5.51億m3,貢獻率為83.48%。與基準期(1965—1989年)相比,突變后(1990—2017年)降雨量減少使輸沙量減少169.47萬t,貢獻率為10.31%;人類活動使輸沙量減少1474.68萬t,貢獻率為89.69%。結果表明人類活動是西漢水流域徑流量和輸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3.4人類活動分析

1965—1989年西漢水流域降雨量呈下降傾向,導致徑流量和輸沙量減少,但影響程度低于20%,不是西漢水流域徑流泥沙變化的主要原因。嘉陵江流域自1988年實施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下簡稱“長治工程”)以來,至1996年底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61km2,占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的25.8%[1,3],治理措施包含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坡改梯,土、石壩建設,截、排水溝,沉沙、蓄水池等)、植物措施(如造林、種草和封禁治理等)和保護性耕作措施(如橫坡耕作、地膜覆蓋等),使下墊面條件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西漢水流域作為嘉陵江流域主要產沙區(qū),是長治工程首批重點治理流域之一[2,5]。1989年以來,通過實施封禁治理、生態(tài)修復、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坡耕地治理等措施,流域下墊面條件發(fā)生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起到了顯著的保水保土作用,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與1992年相比,流域歸一化植被指數增加了14.7%,不同地區(qū)植被覆蓋度均有所增加。擬合突變前后西漢水流域徑流量和輸沙量與降雨量相關關系,進一步揭示西漢水流域水沙減少的原因(見圖7)。突變前后的擬合方程斜率表征單位降雨條件下流域的徑流量和輸沙量??梢园l(fā)現,突變后單位降雨條件下徑流量減少了44%,輸沙量減少了53%,這直接導致輸沙量在1990年發(fā)生顯著性減少。由于工程措施如坡改梯對徑流攔蓄作用較小,而植被恢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滯后性,因此徑流量顯著減少時間晚于輸沙量。經過3a的滯后期,流域植被基本恢復,林分結構優(yōu)化,林地截流攔蓄作用增強,植被水土保持效益顯現,導致徑流量在1993年發(fā)生顯著減少。與此同時,隨著流域內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城鎮(zhèn)人口增加,生活用水、工礦企業(yè)用水量迅速上升,耗水量逐漸增加,勢必引起流域徑流和泥沙發(fā)生一系列變化。研究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西漢水流域徑流量和輸沙量變化的影響程度均在80%以上,人類活動是西漢水徑流量和輸沙量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與嘉陵江流域其他支流相比,西漢水徑流系數和輸沙模數均較大,這主要與該地區(qū)暴雨頻發(fā)、地質條件破碎、土壤抗蝕能力差有關。同時,該地區(qū)泥石流和滑坡等重力侵蝕易發(fā),也是導致河流輸沙量大、降雨—徑流/輸沙相關性低于其他區(qū)域的主要原因。

4結論

本研究利用西漢水流域1965—2017年徑流輸沙數據,研究了西漢水徑流量和輸沙量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西漢水徑流量和輸沙量呈極顯著減少趨勢(P<0.01),徑流量在1993年發(fā)生突變,輸沙量在1990年發(fā)生突變,突變后徑流量和輸沙量年內分配趨于均勻;以1965—1992年為基準期,1993—2017年徑流量減少47.64%,降雨變化對徑流量減少的貢獻率為16.52%,人類活動對徑流量減少的貢獻率為83.48%;以1965—1989年為基準期,1990—2017年輸沙量減少71.19%,降雨變化對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為10.31%,人類的活動對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為89.69%。

[參考文獻]

[1]陳暉,張紅,徐高洪,等.基于遙感、DEM技術的西漢水水土流失變化分析[J].人民長江,2006,37(12):12-15.

[2]張明波,黃燕,郭海晉,等.嘉陵江西漢水流域水保措施減水減沙作用分析[J].泥沙研究,2003(1):70-74.

[3]馬煉,張明波,郭海晉,等.嘉陵江流域水保治理前后沿程水沙變化研究[J].水文,2002,22(1):27-31.

[4]李忠泰.西漢水流域泥沙特性[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6,42(4):369-371.

[5]王濤,王進,吳彥昭.60年來西漢水流域降水徑流演變特征及影響分析[J].人民長江,2020,51(6):89-94.

[6]李忠泰,范瑋.從西漢水水沙變化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效[J].中國水土保持,2011(11):52-53.

[7]張洪波,李哲浩,席秋義,等.基于改進過白化的MannKendall趨勢檢驗法[J].水力發(fā)電學報,2018,37(6):34-46.

[8]蘭盈盈,劉惠英.非一致水文序列頻率計算方法應用效果比較分析[J].人民長江,2021,52(10):115-119.

[9]程思,于興修,李振煒,等.流域輸沙量變化歸因分析方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21,40(12):2140-2152.

[10]穆興民,張秀勤,高鵬,等.雙累積曲線方法理論及在水文氣象領域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J].水文,2010,30(4):47-51.

[11]王鴻翔,孫龍飛,趙瑞超,等.三峽水庫下游水沙情勢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水電能源科學,2022,40(2):27-31.

[12]劉強,尉飛鴻,??碉w,等.皇甫川流域水沙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干旱區(qū)研究,2021,38(6):1506-1513.

[13]張明波,黃燕,郭海晉.西漢水上游水沙經驗模型研究[J].人民長江,2002,33(3):1-4.

[作者簡介]吳浪(1985—),男,湖北武漢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通信作者顧朝軍(1990—),男,江西玉山人,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水文方面的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22-04-26

(責任編輯李楊楊)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2077075)

猜你喜歡
輸沙量徑流量
1956年~2015年渭河流域徑流年內分配特征分析
20世紀中期以來不同時段黃河年輸沙量對水土保持的響應
遼河干流遼中站河道沖淤變化趨勢研究
水文比擬法在計算河川徑流量時的修正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祖厲河輸沙量變化的影響分析
頻率曲線在荊江三口輸沙量計算中的應用
關于遼河干流河道沖淤量沿程變化規(guī)律探討
SCS模型在紅壤土坡地降雨徑流量估算中的應用
資江流域徑流量演變規(guī)律研究
基于灰信息的黃河凌期徑流量預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