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翔
Jade carving is a special technique with strong handicraft savor,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ne. Commonly used equipment, tools and accessories are the material means for jade carvers to carry out artistic creation.Its development marks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jade carving art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有句俗語說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工藝美院畢業(yè)后,我認識的一位學長是我手工藝大師傳承班畢業(yè)的學員,在他的影響下對于玉雕技藝、歷史、理解包括有關的一切學長告訴了我很多,也幫我了很多。是他讓我看到玉這種穿越時代的文化、也讓我認識了本院從事玉雕的很多前輩、專業(yè)老師等一眾良師益友。
我的前輩們
美院是個相對于社會更加學術性的地方,老師對學生的“工”比較注重,又因為其自身的玉雕語言大部分為對稱造型,器身上的紋飾強調(diào)對稱、細挺、平滑、干凈,所以之后自己的玉雕語言上這幾點格外強調(diào)。
我的專業(yè)老師是一個比較嚴肅認真的人,話不多,做起事來慢而穩(wěn),保守中帶著堅毅,這些其實和玉的特點比較像。這可能也是我自身的轉折點,對玉雕的從業(yè)、自身發(fā)展方向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畢業(yè)后考進了手工藝傳承班繼續(xù)我的道路,開班前有一場面試,在面試過程認識了幾位玉雕前輩。其中有三位前輩在我之后玉雕道路上可謂舉足輕重,第一位為人隨和低調(diào),內(nèi)斂中帶著儒雅,宛如教書先生。第二位見他第一眼便知是一位藝術家,深沉中帶著幽默,大家風范。第三位凡事求真,專注細節(jié),一絲不茍,自有豪杰之氣。這是我對三位前輩及老師最直觀的感受。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看到了很多,理解了很多,改變了很多,一方面自己作為一名技師有這幾位前輩老師親身示范,讓我逐步理解“為師之道”“琢玉三思”“匠人精神”的傳承。
這幾年和這些前輩及老師的學習中,不光是學習思維的方式,還有對為師之道理解。因為我除了是一名玉雕技師,也是一位助教。從古至今教師這一職業(yè)都神圣而充滿智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教“在世為人之道”的職業(yè),它不隨潮流恪守千古的傳統(tǒng),只因把世人變得更加美好。中華民族素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睘閹熓堑赖睦^承者,又是道的傳承者。師為表率,師為模范,如今在班級里學生也會時常來請教自己問題,以前那固有的思維必須得到提升,每次教導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能從個人角度看待問題,需要多方位思考,把它當成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你所說的每句話都會影響一個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改變一個人,你用心聆聽他們的聲音,給他們照亮前路的黑暗。
了解了前輩們的學習方式,對自己以往的錯誤以及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平時在與前輩們的交流中能獲得一些至關重要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之談往往是零散的幾句話,久而久之從幾句到一段再到一篇,積少成多就成了屬于我自己的經(jīng)驗。
三分功,七分工具
從事玉雕行業(yè)的人都知道一行話“三分功,七分工具”,意為:用七分的工具再加上三分的功力這就是完美的玉雕之道。在這方面兩位前輩的示范可謂淋漓盡致。想想為啥大師如此輕快使用工具磨出那絕妙的線條,而自己準備充分可還是力不從心。由此可見運用工具是玉雕里的重中之重,玉雕工具確實很多:杠棒、喇叭、倒喇叭、尖針、橄欖、圓球、棗核、平口、快口、釘子、斬砣、掏砣、勾砣、壓砣,這些只是行內(nèi)術語。我想著重講一下:壓砣??赡苁怯梅ㄉ系牧晳T,個人覺得壓砣這種工具相當好用,一種工具多種用法,易上手,如:壓、扎、磨、刮、搪、撩、頂、挑、旋等。其中有一位前輩就是用壓砣的大師,行業(yè)內(nèi)稱“第一壓砣”,當然上述的手法在老師這里只是一小部分。只是了解熟悉還是不行重要的是完全掌握并根據(jù)造型的變化隨機調(diào) 整。到目前為止“七分工具”里我只掌握了三分,“三分功”里掌握了一分半,離目標依然遙遠。
玉雕是一門手工性很強的特殊工藝,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常用的設備工具與輔料是玉雕從業(yè)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物質(zhì)手段,其發(fā)展標志著玉雕藝術與當代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茖W技術的進步同時也促進了玉雕技術的發(fā)展,換而言之玉雕作品也會變得百花齊放。如今有了電動機器的幫助,無論從時間還是完成的細膩程度都相較于之前有明顯的提升。古代沒有電力,其制玉的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加工玉器所用的工藝程序。其中,切: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鐵線或圓盤加解玉沙(金剛砂),將玉石分開。磋:是用鋸加砂漿修治。琢:是用鉆、錐等工具加沙雕琢花紋及鉆孔。磨:指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所有研磨工序后再用木片、葫蘆皮、牛皮等加各種粗細不同的砂漿,打磨需要拋光的玉石,使之光亮。這套工藝在商代已為當時的工匠所掌握,切、磋、琢、磨四種方法沿用至今。
上述這些是作為一名玉雕從業(yè)者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其實在最近幾年時間里讓我對玉雕創(chuàng)作發(fā)生根本改變的學習方式,就像要學一門手藝就要找對師傅,跟著師傅學,學的啥,是方法是竅門。就好比武功練到最后練的不是招式,是內(nèi)在,這樣你就能擺脫招式的局限性。玉石雕刻也是一樣,傳統(tǒng)的方法必須堅持,但更重要的是找尋適合自己的,這樣才能發(fā)展出屬于自己的未來。
雕玉之道:砣工手藝美。近幾年玉文化在學院傳承著,不但學習琢玉的手藝,也融匯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思想。探索著創(chuàng)意和市場的結合,有著工藝傳承,文化的交流以及學術研究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院玉雕在工藝傳承上的教學思路和精神面貌。
作品成果介紹
《蟬顏薄翼》, 材質(zhì):白玉、碧玉,創(chuàng)作時間:2017年
在古代,玉蟬其實嚴格意義上是冥器。俗稱“口含”,用途放入下葬者的口部,當然當代的玉蟬早已脫離此意義?!断s顏薄翼》這款作品設計原型來自古埃及的圣甲蟲圖騰,為了讓本為單色乏味的玉石更符合當代的審美,而選用兩種色差較大的玉石。碧玉:使用圖騰裝飾的設計語言來表現(xiàn),白玉:使用西方天使翅膀羽毛的形式來設計表達。兩者一個中庸大氣、一個空靈飄逸,從中通過傳統(tǒng)榫卯穿繩結合,使得整件作品的意境和外觀立體而飽滿,而且比較符合當代玉雕設計主流。
《籠中雀》,材質(zhì):白玉、瑪瑙,創(chuàng)作時間:2019年
作品是由平面構成轉化成立體構成。寓意精致的鳥雀在籠中逐漸失去了奪目的光彩。白玉部分:運用一塊手鐲邊料來搭建半個拱門型。阿拉善瑪瑙部分:運用材料的三種顏色巧雕,把鳥雀的身體設計成蟬蛹的形制。雖然高貴白潔的玉形成的鳥籠很是安寧,但同樣的也剝奪了鳥雀的自由,設計為半個門框的用意為:對鳥而言肉眼看得見牢籠,和一個肉眼看不見開放式更大的牢籠。用當代的玉雕藝術形式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玉雕。
《驚蟄》,材質(zhì):黃龍玉,創(chuàng)作時間:2016年
作品設計藍本是從一張裝飾畫而來。整體布局是利用玉石的天然顏色作為巧色,而蟬的形制一改往常趨于寫實化處理,但作為葉子和花苞的底板依舊采用圖案化處理。蟬運用立體雕法,底板的葉子和花苞運用鏤空與深浮雕手法,使得整件作品有著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從底板的花苞與葉子之間的布局來說,其實是由一組小的扇形卷指頭轉化出一片大的葉子,以及幾片較小一點葉子,葉子尖角處也是用卷指頭來處理。這種處理手法可以簡化植物類雕刻作品中常見的難點:莖葉、花朵太薄太細,使得作品結構強度低,同時也符合自身的設計語言。
在追尋玉雕藝術的道路上充滿曲折,只有永不知足的探索和敢于自我否定,才能在藝術上尋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正是有堅定的信念才可以毫無畏懼的迎接挑戰(zhàn),正是由于不斷磨煉自己,有了頂尖的技藝,最后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結語
與玉化魂,匠人初心。手藝之根本在于人,一切只是技術,不忘初心!
玉雕是一種漫長痛苦的修煉過程,也是在世為人的磨煉過程。“玉不琢,不成器”,我作為一位玉雕從業(yè)者,自我探尋的玉雕之道“技道縈懷,惟精惟深”,也是當代民族精神取向與核心價值觀,“制玉,及為人”,其中關鍵還是“人”。對人性、對生活的真、善、美的禮贊,玉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契合點,正如自古以來從玉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那至愛、至美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