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雪飛 廖 紅
道德兩難問題由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提出,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或同時涉及道德與法律、教育理念與現(xiàn)實生活,且兩者不能兼顧而造成難以抉擇的問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出現(xiàn)的道德兩難問題是培育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載體。但綜觀當前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道德兩難問題的處理過于簡單,未能精準把握教材的設計意圖。學生只是停留在道德是非的認知層面,難以實現(xiàn)情感建構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低段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較低,道德判斷能力較弱。在道德兩難的情境中,教師須引導學生轉換視角,拓寬思維的廣度,找到合理的答案,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根據(jù)勞倫斯·科爾伯格的理論,人們可以按“四步法”破解道德兩難問題,即“共同理解—個人意見—集體討論—道德判斷”。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轉換思考角度,達成“共同理解”,學會道德判斷。
道德兩難問題往往比較復雜。針對道德兩難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即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和考慮問題。低段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教師應根據(jù)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站在客觀的立場,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重新考慮問題,由此增強學生的換位思考意識,使學生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閉環(huán),涵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1 課《大家排好隊》中,繪本《守規(guī)則,懂禮讓》呈現(xiàn)了這樣的道德兩難情境:一個小朋友在上廁所時遇到了看起來十分著急的同學,此時要不要讓他先上?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站在這個小朋友的立場,進行換位思考。有的學生說:“也許那個同學身體不舒服,如果我不是很著急,可以讓他先上。”還有的學生說:“如果我遇到很著急的情況,我也希望別人能讓我先上。”學生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言行進行道德推理,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由此,學生對“先來后到”這一規(guī)則也有了更加多元的理解。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關注個人的同時,學會換位思考,由此促使學生轉變道德觀念,內(nèi)化道德品質(zhì),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角色扮演是低段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它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抽象知識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模仿、體驗中完成學習任務,比較自己與他人在思想、情感上的不同,從而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獲得正向的情感體驗。
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1 課《大家排好隊》中的繪本《守規(guī)則,懂禮讓》時,筆者讓學生扮演圖中的兩個角色,一人扮演小A,一人扮演小B,情境如下。小A正打算上廁所,小B著急地跑過來說:“我很急,能讓我先上嗎?”小A 說:“我不急,你先上吧?!敝?,筆者采訪小A的扮演者:“你為什么要這樣做?”該學生回答:“我看他很急,而我不是特別急,所以就讓他先上?!苯又?,筆者采訪小B:“你又是怎么想的?”該學生回答:“我非常感謝‘小A’,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像他這么做的?!?/p>
當學生產(chǎn)生正面的體驗后,就會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在遇到特殊的情況時,學生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辨析是為了明辨是非,學會思考,積累經(jīng)驗,用經(jīng)驗更好地指導生活。學生在面對復雜的道德兩難問題時,不能僅停留在是非和對錯上,還應代入個體,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構建屬于自己的道德情感,然后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2 課《周末巧安排》中的繪本《小寶,不可以》呈現(xiàn)了爸爸媽媽對“我”提出的五個“不可以”的要求。教學中,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思考:這些事情,都不可以做嗎?學生切換主體,紛紛發(fā)表觀點:“我覺得這些事不是絕對的,特殊情況應該特殊處理。比如我有天晚上參加表演,回家比較晚,第二天早上起不來,媽媽就允許我多睡一會兒?!薄拔屹澩S幸淮?,我遇到了一件事情,與練琴的時間剛好沖突,我跟媽媽商量后,媽媽同意我把練琴的時間延后。”
學生在辨析過程中代入自我,根據(jù)自身的具體情況作出判斷,避免了為迎合道德標準而說謊話、套話的情況。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教學中,教師應鏈接學生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現(xiàn)象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思考,讓思辨行為自然發(fā)生。
生活經(jīng)驗是低段學生開展辨析的主要依據(jù)。脫離了實際經(jīng)驗和已有認知,辨析就會陷入困局,學生就難以理解教材所傳達的理念,導致教育目標難以達成。為此,針對道德兩難問題,教師應基于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結局進行預測。如果猜想的結果與已有經(jīng)驗之間存在差異,學生就能開展辨析,對原有認知進行修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道德理解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1 課《大家排好隊》中,教材呈現(xiàn)了這樣一幕:排隊上車時,跑來一個著急上班的叔叔。學生需要思考:排隊的人該不該讓他先上?教學時,筆者并未讓學生直接討論“該不該讓他先上”,而是讓學生先想象事情的結果:如果讓他先上,會怎么樣?如果不讓他先上,又會怎么樣?有學生說:“如果讓他先上,他就不會遲到;如果不讓他先上,他就會遲到,會被扣工資。”學生以結果為思辨基點,基于生活認知發(fā)散思維,預測各種不同的結果。通過對結果的辨析,學生明白:有時可以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fā),適當打破規(guī)則。
前置問題,能夠拓展學生思考的空間;設想結局,能夠凸顯經(jīng)驗與想象的沖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考,學生逐漸達成共識,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注重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認識社會事物和現(xiàn)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經(jīng)歷故事,在情境體驗中明辨是非,自主建構道德情感,提高思辨能力。
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0 課《家人的愛》中的繪本《肩頭上的愛》時,許多教師都會讓學生走進繪本感受故事情節(jié),但一年級的學生較難理解奶奶的話“正因為疼你才讓你自己背啊”,也不明確教材的目標指向。對此,筆者引導學生辨析道德兩難問題:需不需要讓奶奶背書包?有的說生病時可以讓奶奶幫忙拿一下;有的說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自己背書包能鍛煉自理能力;有的說,奶奶年紀大了,應該減輕她的負擔……通過交流,學生越來越清晰教材的價值取向。
教師應將學生帶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思辨,讓學生判斷是非,而后做出選擇。這不僅是學生進行道德判斷的過程,也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過程。
回望反思是道德教育中引導學生向生活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重在引導他們形成反思的意識,提升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讓他們在回望和反思中明辨是非,會做正確的判斷,且知曉判斷之所以然,提煉生活智慧。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生活問題進行拓展,在觀照自我和他人的過程中修正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0 課《家人的愛》中的繪本《肩頭上的愛》時,筆者帶領學生展開思辨:“生活中你有過讓爺爺奶奶幫忙拿書包的經(jīng)歷嗎?你見過其他同學的爺爺奶奶幫他們拿書包的情景嗎?”接著播放校門口監(jiān)控拍到的長輩幫孩子拿書包的畫面,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有的說家長應停止給孩子拿書包,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有的說真正的愛應該放手……
教師應抓住情境,讓學生在觀照中思辨,在回望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是形成實踐智慧,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問題和困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即生活。教材十分尊重兒童的生活邏輯,反映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教師應立足學生,將教材情境與學生的具身體驗進行融合,讓學生不斷實踐,深化道德認知,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教學要引領學生擴展視野,將自我放置在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逐漸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F(xiàn)實生活中的是與非、善與惡往往相互交織。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出發(fā),將“大社會”與“小課堂”聯(lián)系起來,截取紛繁復雜的生活圖景并將其轉化為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辨析,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7課《可愛的動物》中的繪本《我和小蜻蜓》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如果教室里飛來一只小蜻蜓,你會把小蜻蜓養(yǎng)在教室里還是把它放回大自然?有學生說:“我非常喜歡小蜻蜓,我會把它養(yǎng)在教室里,好好愛護它?!庇袑W生說:“我們不應該把小蜻蜓占為己有,它屬于大自然?!庇袑W生說:“我也喜歡小蜻蜓,但我們把它關起來,它就沒有了自由?!睂W生充分發(fā)散思維,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學生達成共識:我們應該尊重生命,讓小蜻蜓回歸大自然。
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初步獲得了應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基本策略。
指向語言運用的主題辯論,是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它通過嚴謹、流暢、有邏輯的語言表達,促進學生思辨、交流,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現(xiàn)場辯論是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思考結果的有效方式。在辯論中,課堂主動權重新回到學生身上。實踐證明,辯論能夠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
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11 課《大家排好隊》中的繪本《守規(guī)則,懂禮讓》時,筆者組織學生圍繞“遇見急需上廁所的小朋友,應該讓他先上嗎”開展主題辯論。辯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我。需要注意的是,辯論的目的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展現(xiàn)思維,使思維產(chǎn)生碰撞。因此學生的表達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涂爾干曾說:“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钡赖聝呻y問題最終的落腳之處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修正學生的道德行為偏差。拓展主題項目讓學生在生活中開展深度學習,在實踐中深化道德認知,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生長。
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10 課《家人的愛》中的繪本《肩頭上的愛》時,筆者組織學生圍繞“什么才是真愛”開展項目化學習。學生探討如下問題:1.書包應該由誰來整理?如果爸爸媽媽讓你自己整理書包,是不是代表他們不愛你?2.誰來給新書包書皮?經(jīng)歷了道德兩難問題的探究過程,學生逐漸明晰:愛有時是一種關心,有時是一種放手。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正確的道德認識與道德判斷,筆者及時跟進評價,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達成知行合一。學生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表格(如表1)的填寫。這一過程既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生修正行為偏差,鞏固正確認知的過程。
表1
道德教育離不開實踐。教師要結合道德兩難問題,開展項目化活動,在活動中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理解,并以此來支配學生的道德行為。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任務。教師應立足學生已有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和學生真實存在的生活問題,巧妙設計、選擇、運用道德兩難問題,引導學生嘗試分析、解決問題,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實現(xiàn)認知的深化和思維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