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蘭
近些年來,初中歷史這一門課程受到了教師們的高度重視,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作為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教師們要積極地圍繞著這一目標進行教學活動。所謂的歷史解釋,就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歷史解釋素養(yǎng)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評價歷史和分析歷史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進而培養(yǎng)學生們認識歷史、分析歷史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們學好歷史,為將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積極地圍繞著“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一個目標進行教學,教學效果也比較顯著。但是,在課堂上,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或大或小,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為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圍繞著“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從“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方法、合作學習交流、史料知識運用、教材研讀、唯物史觀培養(yǎng)”等方面展開贅述,談談自己的想法,希望對教師們開展教學活動有所幫助,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運用。
1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重要性
1.1 幫助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們會學到古代歷史、近代歷史、現代歷史這三個板塊的內容,在學習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學生們全面地看待它們,系統(tǒng)地評價歷史事件,從中學習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為人處世的原則,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例如:在學習“大躍進”這一個歷史事件時,學生們全面分析和認識這一事件,可以知道“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立足于現實,加強對自身的認識,這樣才可以完成任務”這一個道理。這樣一來,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生們就能夠用這個道理指導自己做事情,尊重客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偠灾瑢W生們認真地分析一些歷史事件,全面地認識它們,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認識它,從中學習一些精神品質、處事方法、做人做事的原則等等,進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
1.2 夯實學習成果,加深課堂知識印象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多給學生們思考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們站起來分享一下自己對某一個歷史事件的看法,從“發(fā)生背景、發(fā)生內容、產生的影響、歷史教訓”等等角度來分析它。例如在學習“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角度看到它帶來的后果,學會客觀地看待它。這樣一來,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們對知識點的印象,讓學生們系統(tǒng)地回顧一下課堂教學內容,全面地認識這一個歷史事件,夯實自己的學習成果??傊?,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滔滔不絕地講解知識點,要注重學生們的課堂參與情況,鼓勵學生們融入到課堂中,積極地思考課堂問題,教會學生們一些分析歷史、評價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生們的歷史解釋能力,從初中就打好學習基礎。
1.3 從初中打好堅實的歷史學習基礎
學生們從初中開始接觸歷史,甚至可能從小學就已經接觸到一些歷史知識。在剛剛接觸到它的時候,學生們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學會一些評價歷史和分析歷史的看法,這樣才可以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點,學好這一門課程。在初中階段,學生們學習的知識比較淺顯,重在了解某一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發(fā)生的內容、產生的后果等等內容。而在高中的歷史學習中,教師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初中歷史學習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礎,高中歷史學習是對初中歷史學習的延伸,二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為此,在初中階段,教師就要貫穿著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教學,幫助學生們從初中階段就學好歷史。
2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
2.1 教師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
在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的主體性,把課堂交給學生來主導,讓學生們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設計一些問題思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中蘊含的歷史知識。就比如說在學習完“洋務運動”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大致學習了洋務運動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的影響比較顯著,請結合它的內容,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它的作用,全面地認識它產生的后果”。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們可以從“經濟發(fā)展、政治情況、文化思想、科學技術、軍事力量”等等方面來分析,全面地看待它??傊诔踔袣v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們提供思考問題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們在思考中提高解釋能力。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思考問題,用問題的形式過渡到課堂教學內容,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計的問題如下:(1)你們是怎么定義近代史的?(2)在以前了解過鴉片戰(zhàn)爭嗎?(3)對中國社會以前的社會制度還有印象嗎?教師在課前,先提出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們先分享自己的看法,用問題導入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之后,在講解完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生背景、事件內容、發(fā)生過程、簽訂的條約及條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學習完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知識之后,你們認為鴉片戰(zhàn)爭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影響,請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和認識它”。教師布置完這一個思考任務之后,學生們積極地動腦,最終得出的答案有:(1)在簽訂條約之后,我國給英國賠款,數額比較大,這就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讓我國的經濟水平降低;(2)中國的封建經濟開始瓦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各種社會矛盾被激化,例如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4)人民生活質量降低;(5)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fā)生了變化,從天朝上國的幻想中驚醒,開始關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情況。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們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機會,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在發(fā)言的過程中提高歷史解釋素養(yǎng),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看法。
2.2 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們?yōu)榱烁玫嘏囵B(yǎng)學生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讓課堂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學習它,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在多媒體背景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可以運用PPT課件進行教學,把課堂教學內容以PPT的形式呈現出來。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些學習情境,例如視頻情境、音樂情境、生活情境等等,用情境來引入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們對知識點的印象和理解,更好地學習它。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六單元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與抗日戰(zhàn)爭有關系的電影讓學生們觀看,例如《百團大戰(zhàn)》《小兵張嘎》《八佰》《狼牙山五壯士》《金陵十三釵》等等。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學生們要認真地觀看,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在看完電影之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個學習任務,“根據電影內容寫一篇電影感悟,聯系課堂學習教學內容進行電影分析”。學生們在寫感悟的時候,可以知道戰(zhàn)爭的殘酷,明白革命先輩身上的寶貴精神品質,例如艱苦抗戰(zhàn)、不懼危險、奉獻生命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歷史,學生們可以從中體會到歷史事件背后蘊含的深刻內涵,學習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以此來引導自己成長,成為一個思想正確的人。
2.3 鼓勵學生們進行合作交流學習
在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時候,讓學生們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也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教師們可以適當地加以運用。在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先明確合作學習任務,之后,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們之前互動交流增加,而且還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讓學生們更好地認識歷史,解釋歷史,提高歷史解釋素養(yǎng)能力。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在學習完“辛亥革命”這一個歷史事件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們圍繞著這一個問題進行思考,在小組內進行合作討論,在討論完之后,學生們得出的答案大致如下:(1)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實行資本主義是不可能成功的;(2)并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3)沒有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力量;(4)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在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多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發(fā)生思維的碰撞,更好地提高解釋素養(yǎng)能力。
2.4 利用相關史料知識進行教學
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們閱讀一些史料知識,學會分析和解答它們,從中總結出與這一歷史事件有關的內容。但是,作為教師,在選擇史料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原則,分別是“真實可靠性”和“簡單易懂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生們的理解能力比較薄弱,教師不能選擇過于難的史料知識,就比如說整篇文章都是古文的那種史料就不能運用,學生們無法分析其中的內涵,讀不懂它們,自然不能從中有所收獲。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保證史料知識的真實可靠性,不然可能會對學生們的學習造成誤導。在教學中,教師們積極地運用史料知識,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們認識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解釋素養(yǎng)能力。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參考文獻來查找一些史料知識,例如“至恭親王奕等奏請購買外洋船炮,則為今日救時第一要務,……可以剿發(fā)逆,可以勤遠略。”從這一則史料知識中,學生們認真地勾畫出關鍵信息,例如“第一要務、輪船之速、中外貿易、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等等,從這一則材料中分析洋務運動的一些內容。教師借助史料知識進行教學,學生們在課堂上認真地分析史料,解讀史料,從中挖掘出一些歷史知識。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歷史解讀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們學會分析歷史,加強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5 教師引導學生們充分地研讀教材
在學習時,不管我們是學習哪一門課程,都要意識到教材的重要性,認真地研讀教材,從中挖掘這一門課程的相關知識,讓課堂學習不脫離書本而存在,這樣才可以學好它。同樣,在初中歷史教學時也如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們充分地研讀教材,爭取把書本上的相關知識點都掌握好,對于一些只需要了解的內容,也要仔細地領會。這樣一來,學生們才可以熟知歷史事件發(fā)生的來龍去脈,理解其中的深刻內涵,更好地掌握它,更加全面地認識它,進而提高自己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做一個會學習的人。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時,在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們仔細分析教材。學生們在研讀教材的時候,可以把一些關鍵信息勾畫出來,例如“新文化運動的發(fā)生背景、新文化內容、新文化的變化、新文化的影響”等等,學生們在勾畫重點知識的時候,不能滿篇勾畫出來,而是要摘取一些關鍵詞,例如“標志性事件、參與人物、推動社會進步”等等字眼就可以標記出來。在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中,借助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切以教材為出發(fā)點,圍繞著教材帶領學生們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們認真地研讀教材,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提高解釋素養(yǎng)能力。
2.6 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唯物史觀
在培養(yǎng)學生們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唯物史觀,教會學生們全面、客觀、科學地看待問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們唯物史觀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某一個歷史事件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們綜合分析一下它發(fā)生的原因,例如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導火線等等。再比如說在學習影響和意義類的知識時,教師要讓學生們可以從“積極、消極、正面、負面”等方面分析它。這樣一來,學生們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會不同,在培養(yǎng)歷史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提高歷史解釋素養(yǎng)能力。就比如說在學習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洋務運動的發(fā)生對我國造成了哪些影響?請試著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它,全面地認識它”。之后,學生們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為:(1)提高我國的近代化軍事力量;(2)促進近代經濟的不斷發(fā)展;(3)促進人民思想的解放;(4)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5)為中國邁向近代化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條件;(6)洋務運動的改革不徹底,仍舊是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目的等等。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唯物史觀,教會學生們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去看待事情,更好地提高歷史解釋能力。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們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當下教學活動中的重中之重。作為教師,要不斷地研究一些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有關的教學方法,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教學實力,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積極地開展教學活動。當然,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這一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挫折與挑戰(zhàn),實現這一教學目標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希望教師們可以不斷努力,不斷地創(chuàng)新,爭取早日實現這一個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蘭州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