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國
兔,俗稱兔子,是活躍于荒漠、草原、森林的哺乳類兔形目兔科動物的總稱。常見有家兔和野兔,愛食草,喜跳躍、奔跑,極為可愛。1977年安徽潛山盆地發(fā)現(xiàn)的距今6200萬年的模鼠兔化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兔形動物。截至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兔形象文物是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距今5300年的兔形玉飾件,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組成,呈伏臥狀,耳朵向后伸。
新疆地區(qū)地形地貌多樣,綠洲與荒漠輝映,高山與草原相鄰,棲息著包括兔子在內(nèi)的各種野生動物。隨著近年來考古工作的進展和科技考古水平的提高,新疆地區(qū)史前考古遺址出土了不少包括兔子在內(nèi)的動物骨骼。同時,兔子在我國不僅一直被視為瑞獸,還是十二生肖之一,因此新疆地區(qū)出土文物中兔形象也很多。
先民狩獵的對象
兔子肉可食用,毛可取暖,毫多用于制作毛筆?!对娊?jīng)·小雅·瓠葉》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碑敃r人們將兔子通過炮、燔、炙等烹調(diào)方式,制作出宴請賓客的美味佳肴。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先秦至漢代的多處遺址和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兔子骨骼遺存,如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距今4.5萬年的地層中出土的兔子骨骼化石是迄今為止新疆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與兔相關的實物資料。(于建軍:《2016—2017年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考古發(fā)掘新發(fā)現(xiàn)》,《西域研究》2018年第1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考古》2018年第7期)此外,哈密柳樹溝遺址南側的房址區(qū)、塔什庫爾干縣吉爾贊喀勒墓地、巴里坤縣東黑溝遺址、于田縣圓沙古城遺址(年代應不晚于西漢)、奇臺縣石城子遺址等出土的動物骨骼中都有兔子存在。這些兔子可能屬于野兔,因材料有限,我們尚無法窺見食用兔子的烹調(diào)方式。
作為狩獵對象的兔子形象,還能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些絲織物和箭箙中看到。如阿斯塔那191號墓所出唐代煙色地狩獵紋印花絹描繪了狩獵者騎馬射獅的圖案,其間有獵犬逐兔的場景。阿斯塔那105號墓所出一件墨綠地狩獵紋印花紗上有策馬而來的騎者追趕著一只驚跑的野兔的畫面。阿斯塔那188號墓彩繪狩獵紋箭箙上展現(xiàn)了狩獵者策馬追趕野兔的場景。
長壽祥瑞的靈獸
兔子有超強的繁殖能力,一年內(nèi)可以多次繁衍,因此被賦予豐饒的寓意,被視為給人們帶來好運的瑞獸。
《爾雅·釋獸》曰“兔子曰娩”,可見“娩”字原是指兔的生育。漢代,持杵搗藥的白兔形象,與西王母制作長生不老藥有關?!坝裢脫v藥”的傳說始見于漢樂府《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藥若木端,玉兔長跪搗藥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藥可得神仙?!标兾鹘椀滤氖镤仢h畫像石西王母仙界圖像、山東滕州漢畫像石、濟南濟陽三官廟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中都有玉兔搗藥。故宮博物院藏唐代八瓣菱花形月宮鏡和咸陽博物院藏宋代唐王游月宮銅鏡均有玉兔搗藥的圖案。
周代,兔子被用于各種祭祀典禮之中,《禮記·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鬛……兔曰明視”,可知它與牛、羊一樣,被視為人間與神界的媒介之一。由于古代野生兔子中白兔、黑兔極為稀少,發(fā)現(xiàn)后多被獻給朝廷,視為君主賢明、海內(nèi)大治的象征。《瑞應圖》記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睋?jù)史料記載,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元和三年(公元86年)、永康元年(167年),地方三次向朝廷進獻白兔。此外,《藝文類聚·祥瑞部下》也有“白兔為瑞”“黑兔為祥”的記載?!段簳れ`征志》記載各地進獻白兔之事近60次,進獻黑兔之事近10次。
作為長壽祥瑞靈獸的兔子形象在新疆地區(qū)有很多發(fā)現(xiàn),如民豐尼雅遺址Ⅰ號墓地8號墓所出一件帛魚(出土時與虎斑紋錦袋系結在一起),由藍地兔紋錦縫綴成魚形身,內(nèi)襯氈,以藍紅色絹片做成鰭和尾,嘴部縫綴一條長38厘米、寬0.9厘米的白絹系帶。此外,哈密拉甫卻克墓地22號墓所出的一枚唐代金戒指,戒面是紅色的玉石,其上是一只兔子的形象,長耳、短尾的特征極為明顯,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新疆博物館藏明代鶴鹿同春妝花紗上有一組團窠內(nèi)填以四只回首白兔,以八只仙鶴圍繞,紋樣纖巧細麗,織造技術精湛。
月亮象征之兔
在神話故事中,由于玉兔居住在月宮搗藥,月亮又稱兔魄、兔輪、兔月、玉兔、金兔、顧兔、冰兔、銀兔、蟾兔等,將兔與月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久而久之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屈原《天問》提及月亮“顧菟在腹”,可能與兔在月中的信仰有關。漢代初期已出現(xiàn)白兔與蟾蜍同時在月中的現(xiàn)象。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3號漢墓以及山東臨沂金雀山9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中,彎月上都繪有蟾蜍和兔子,與圓日中的三足烏相對。江蘇盱眙漢墓的棺蓋頂板繪制的日月圖,右邊的月亮中也有蟾蜍和兔子的形象。新疆漢晉時期墓葬的彩棺多繪有日中三足烏和月中蟾蜍的圖案,這是漢代中原喪葬習俗在新疆傳播的例證。晉代以后,玉兔替代蟾蜍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北周庾信《七夕賦》:“兔月先上,羊燈次安。”唐代白居易《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曉關開玉兔,夕鑰納銀魚?!北彼螝W陽修《白兔》:“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搗藥姮娥宮?!?/p>
作為月亮象征的兔子形象多與伏羲女媧畫像相關。伏羲女媧廣泛見于漢代墓室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目前在河南、山東、安徽、陜北、四川、江蘇、北京、云南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它常以人首蛇身交尾形象成對出現(xiàn),或伏羲擎日、女媧托月,或伏羲持規(guī)、女媧持矩,或伏羲女媧均將雙手置于胸前,不僅表達人們對繁衍子孫的祈愿,還起到佑護墓主靈魂、賜福于生者的作用。洛陽燒溝61號漢墓壁畫所繪女媧手捧的圓月中,有一只蟾蜍和一只奔跑的兔子。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亦出土了大量伏羲女媧圖,年代為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時期,質(zhì)地多為絹和麻,有漢風和胡風兩種風格,多呈上寬下窄梯形,一般用木釘置于墓頂,畫面朝下,少數(shù)折疊好放在墓主身旁。其基本構圖為畫面中心繪男女上身連臂或交臂,或手勾對方頸腰,兩身合著蓮花紋傘狀短裙,下身為蛇尾纏繞相交。伏羲在左,左手執(zhí)矩;女媧在右,右手執(zhí)規(guī)。上下分繪日、月,周圍星辰環(huán)飾,構成宇宙星宿。有的描繪更加細致,日內(nèi)多繪三足烏;月呈桃形,內(nèi)繪玉兔、桂樹和蟾蜍;日月之外繪流云,星辰間有連線,表現(xiàn)南斗、北斗等星宿。盡管各幅畫構圖和筆法不盡相同,但畫像內(nèi)容和基本形式都與中原伏羲女媧畫像一脈相承,都是兩漢以來伏羲女媧圖像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中原文化扎根西域的一個重要標志。
1967年阿斯塔那77號墓出土的唐代彩繪伏羲女媧麻布畫,基本完整,女媧蛇尾有殘。伏羲女媧二人上身相擁,蛇尾相交,左為伏羲,頭戴幞頭,穿緊袖內(nèi)衣,外穿右衽寬袖黑色長袍,腰間束帶,左手執(zhí)矩,右手勾著女媧的脖頸。右為女媧,發(fā)束高髻,穿錦袖衣和半背,下穿條紋裙,身披黑帛,右手執(zhí)規(guī),左手扶于伏羲的腰間。二人上方圓圈內(nèi)有象征太陽的金烏,尾下圓圈內(nèi)有象征月亮的玉兔、桂樹和蟾蜍,四周繪云紋和星星。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也各藏有一件相似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伏羲女媧圖。
十二生肖之兔及兔首俑
“兔”與十二地支中的“卯”對應,構成十二生肖中的“卯兔”。天干與地支各取一字依次循環(huán)排列在殷墟甲骨文中用于記日,甲骨文中還發(fā)現(xiàn)完整的干支周期表。睡虎地秦簡《日書》和放馬灘秦簡《日書》均有十二生肖的記載,表明至少在先秦時期,十二生肖與地支的配屬已基本形成,雖與后世十二生肖在對應的動物上略有差別。王充《論衡·物勢》中關于十二生肖配屬的記載,反映了十二生肖在漢代流傳已久。
新疆地區(qū)與十二生肖之兔有關的文物主要包括銅鏡、文書、碑刻銘文等。如新疆博物館藏有一面漢代四神十二辰銅鏡,直徑18.3厘米,黃文弼先生在羅布泊考察時也采集到一件類似形制的漢代銅鏡殘片,鑄有十二辰銘文。哈密拉甫卻克墓地出土了一件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銅鏡。和田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代十二生肖銅鏡,具鈕,背面紋飾以素寬帶及弦紋分為內(nèi)區(qū)、外區(qū)和外輪廓區(qū)三部分,內(nèi)外區(qū)均以放射狀分為12區(qū),內(nèi)區(qū)以順時針書寫漢文十二地支,外區(qū)裝飾與內(nèi)區(qū)文字相對的生肖圖案,造型別致,粗獷簡練,清晰可見。此外,斯坦因在尼雅發(fā)現(xiàn)的565號文書,是用犍陀羅語佉盧文書寫的十二生肖星占文,將星宿、十二生肖以及當日的吉兇宜忌相結合,年代為3世紀中期至4世紀中期。(劉文鎖:《沙海古卷釋稿》,中華書局,2007年)昭蘇縣小洪納海泥利可汗石人底座粟特銘文有2處生肖紀年,其中東面6—7行:“木桿可汗之孫、突厥君主泥利可汗于兔(?)年即位?!卑l(fā)現(xiàn)于蒙古國杭愛省的布古特碑第六行有“兔年”兩字,據(jù)研究,兔年應當是571年。(陳凌:《草原狼纛—突厥汗國的歷史與文化》,商務印書館,2015年)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以生肖俑隨葬的實例是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隨后在中原地區(qū)隋唐時期的墓葬中極為流行?!短茣肪砣酥幸灿嘘P于十二生肖俑放置于墓壙中的記載。新疆博物館新展“新疆歷史文物展”隋唐部分展出了4尊生肖俑,分別是雞首俑、豬首俑、兔首俑、羊首俑,均出土于阿斯塔那墓地,呈生肖首人身直立拱手狀,高度大致相同,形制與兩京地區(qū)生肖俑相似,顯然受到兩京地區(qū)的影響。與河南、陜西等地唐墓出土成套的生肖俑不同的是,阿斯塔那唐墓的生肖俑都是零星發(fā)現(xiàn),研究者推測這些生肖俑可能與墓主的屬相有關。
新疆博物館藏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兔首俑,高52.5厘米,寬17.5厘米,厚9厘米,木心泥塑,外層有清晰流暢的衣紋。出土時基本完好,但無雙耳。修復后的兔首俑雙耳上豎,雙眼大而突出,外層的顏色雖不及雞首俑、豬首俑的艷麗,但從殘存顏色可知上身是花青色,下身裙裝為斑駁的深褐色。(張玲玲:《十二生肖紀年與十二生肖俑略論—兼談吐魯番發(fā)現(xiàn)的生肖俑》,《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雖然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生肖俑的材料、制作工藝與中原地區(qū)不同,但至少說明新疆早在1400年前存在著來源于中原地區(qū)的生肖文化。
舍身奉獻的兔子
佛本生故事主要講述佛陀的前世,成為人、神、動物等種種輪回,經(jīng)過累世行善最終成佛的故事。主題繁多,出現(xiàn)不少以動物為“主角”的動物本生故事,其中以宣揚忍辱、施舍為主題的兔本生焚身,向世人揭示佛教“萬物皆有佛性”“修身成仁道”的哲理?!洞筇莆饔蛴洝分杏嘘P于佛陀前世輪回為兔子的故事,并贊美兔子無私奉獻的品格。此外,支謙譯《菩薩本緣經(jīng)·兔品第六》、支謙譯《撰集百緣經(jīng)·兔燒身供養(yǎng)仙人緣》、竺法護譯《生經(jīng)·佛說兔王經(jīng)第三十一》以及紹德、慧詢等譯《菩薩本生鬘論·兔王舍身供養(yǎng)梵志緣起第六》等佛教經(jīng)典中都有這類記載。
新疆地區(qū)現(xiàn)存的佛教石窟壁畫中也有兔本生故事的蹤跡??俗螤柺吡舸娌簧倮L有兔本生故事的壁畫,其中第8窟、第14窟、第38窟的3幅兔本生故事都描繪了兔本生為救饑餓的婆羅門而舍身躍入火堆的內(nèi)容。庫木吐喇石窟第63窟和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1窟也有展現(xiàn)兔本生故事的壁畫。這些兔本生故事多以菱格的形式與其他壁畫內(nèi)容分割開來。此外,吐峪溝第44窟正壁有兔本生的壁畫,左側有榜題“請□焚身”四字。該壁畫可見到6個人物,均身披彩帶,上身赤裸,下穿短裙,但每人的帽子、披帶、裙子用色不同??吹降耐米佑?個,除最右側一人身前有兩只回首顧望的兔子外,其余畫面均為一人一兔子組合。(趙陽、陳愛峰:《吐峪溝石窟第44窟兔王本生故事考》,《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
新疆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兔類骨骼與兔形象文物,雖然不太引人矚目,但是它們在狩獵生活、吉祥瑞獸、月亮象征、喪葬用俑以及佛教兔本生故事等方面都蘊含著古人對精神生活內(nèi)涵的挖掘,也是中原文化在新疆傳播以及新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實證。
本文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館際課題項目“文化潤疆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文旅融合背景下新疆區(qū)域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