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 威廉·巴特勒·葉芝
走過柳園 ,我遇上我的愛;
她正走過柳園,纖足雪白。
她要我自然地相愛,像綠葉生于樹枝,
但是我年輕而愚蠢,她的話我不同意。
在河邊的田野里,我的愛和我佇留,
在我傾斜的肩上,她放下雪白的手。
她要我自然地生活,像青草長在堤堰,
但那時我年輕而愚蠢;如今淚濕衣衫。
(裘小龍 譯)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愛爾蘭最著名的民族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他的詩可以視作英語詩歌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過渡的縮影。1923年,葉芝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毫無疑問,葉芝是一個豐富而偉大的詩人,其作品具有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象征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多個面相,然而在中國的接受史中,尤其是近些年來,他卻逐漸被塑造成了一個近乎單面化的“愛情詩人”的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葉芝的價值和意義。誠然,愛情是葉芝最重要的寫作內(nèi)容之一,不過即使就此而言,我們對葉芝的理解也還是不夠全面和深入。
談到葉芝眾多的愛情詩名作,人們聚焦更多的莫過于《當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而《走過柳園》(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事實上,《走過柳園》同樣堪稱經(jīng)典之作。眾所周知,葉芝的詩歌本身就極具韻味,意境悠遠,娓娓動人,深得廣大讀者的喜愛,這其中也不乏眾多的音樂人。在大眾娛樂與消費文化的強力推動之下,葉芝詩歌得以譜曲傳唱,使它通過新的方式獲得了更多的闡釋空間,從而產(chǎn)生了詩與歌的聚合傳播效應。這其中,如愛爾蘭著名樂隊小紅莓的歌曲《Yeat's Grave》(《葉芝的墳墓》)中的獨白就引用了葉芝的詩《沒有第二個特洛伊》,通過葉芝的獨白表達出了詩人對茅德·岡深沉的愛;愛爾蘭歌手美芙·威爾卡哈的《Glimmering Girl》(《閃閃發(fā)光的女孩》),歌詞則取自于葉芝愛情詩《流浪者安古斯之歌》;2015年2月18日,憑借一首葉芝同名詩作改編而成的歌曲《當你老了》,歌手莫文蔚闊別11年再登央視春晚,一時間好評如潮,此后這首歌經(jīng)過多位歌手的翻唱,在華語樂壇已深入人心。其實,早在2001年水木年華演唱的《一生有你》,就因為化用葉芝的詩句“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愿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而引發(fā)全民的追捧;同樣,《走過柳園》也曾被多次譜曲,曲風溫婉悠揚,具有濃郁的愛爾蘭風情,后來被藤田惠美等歌者翻唱,更是廣為流傳。
《走過柳園》,又譯《在柳園》《柳園里》《經(jīng)柳園而下》等,原名為《舊歌新唱》,是葉芝早期的詩作,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氣質(zhì)。談及這首詩的寫作,詩人曾說:“這首詩是根據(jù)斯萊戈縣巴利索戴爾村里一個經(jīng)常獨自吟唱的老農(nóng)婦記不完全的三行舊歌詞改寫而成的。”顯然,這首帶有獨特韻味的民間歌謠,經(jīng)過葉芝的改造,變得更加圓潤整飭,全詩短小精悍,言簡意豐,韻律優(yōu)美,一唱三嘆,讓人回味不盡。
《走過柳園》只有兩節(jié),分別敘述了年輕時候的“我”和“我的愛”(“她”)在“柳園”“河邊的田野”相遇相愛的故事。詩中一方面刻畫出“我”與“她”之間的美好愛情,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出“我”與“她”在愛情與生活方面的齟齬,如今回想起來,難免“淚濕衣衫”,追悔莫及。“雪白的纖足”“雪白的手”,以點帶面,寫出了愛人之美;“柳園”“河邊”“田野”,同樣是以點帶面,點明了愛情之美。這種寫法,與中國詩人陸游的《釵頭鳳》頗為相似,可以比照“沈園”“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等等。詩中最精彩的莫過于“她要我自然地相愛,像綠葉生于樹枝”“她要我自然地生活,像青草長在堤堰”,這兩句詩不僅音律和諧、渾然天成,更具有豐富的隱喻意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地相愛”“自然地生活”是一種頗具現(xiàn)代性和超越性的愛情觀念與生活理想,極易引發(fā)現(xiàn)代人的深層共鳴。而葉芝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用樸素純真的詩語,極為生動傳神地表達了一種永恒的“形而上質(zhì)”(英伽登)。
倘若把《當你老了》與《走過柳園》放在一起讀,會更為有趣,這兩首詩正好形成了某種呼應?!懂斈憷狭恕肥恰邦A敘”的方式,站在未來遙想過去和現(xiàn)在,而《走過柳園》則是“追敘”或“回敘”的方式,站在現(xiàn)在回憶過去;兩首詩的共同點,是在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時空交織中塑造一種回環(huán)復沓的迷人詩境。需要強調(diào)的是,詩中的“Salley Gardens”(莎莉花園)未必就是漢語“柳園”之意,然而在翻譯語境之中被雅化為“柳園”之后,這一帶有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文化特質(zhì)的意象,更加具有代入感和魅惑力,縫綴和點化出更為綿長的詩意。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重讀《走過柳園》,那些古老、甜蜜而惆悵的情愫在心頭不斷回響,或許所有美好的愛情詩都是如此吧!我始終覺得,詩歌在最終極的層面上是以音樂的方式演繹“整個人類的聲音”(榮格),《走過柳園》正是如此。它飽含著詩人真摯、深厚的情感,其中既有美麗的沉迷與回憶,也有莫名的懊悔與遺憾,并以此闡明了一種“啟示性的真理”:對待愛情和生活,我們應當遵從“自然”的法則,應當“像綠葉生于樹枝”“像青草長在堤堰”,依乎天理,謹守自由;否則,我們就會失之偏狹與執(zhí)念,就會因為其時的“無知”和“愚蠢”而遺恨終生。
張富寶
1976年出生,現(xiàn)供職于寧夏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當代審美文化與寧夏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