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漢語的幾大方言里,閩方言是內(nèi)部分歧比較大的一種,閩北、閩東、閩中、莆仙、閩南“各自為政”,彼此之間近乎“雞同鴨講”。其中,閩南方言是分布較廣、影響較大的一種。
許多人感覺,閩南方言與普通話相差甚遠,哪怕一樣的字,閩南人念出來,北方人也聽不懂。許多詞匯,閩南話也有自己的獨特含義,就算寫出來,外人一樣看不懂。“陣頭”就是其中之一,在閩南話里,它是“民間舞蹈”的意思。那么,“陣頭”的含義究竟從何而來呢?
從淵源上來說,所謂“陣頭”,原本是指古代軍隊出征打仗或凱旋的一種方陣。它靠鑼鼓陣壯聲威,令行禁止。如果是凱旋回朝,前來迎接的還有長槍、大刀、藤牌等方陣。后來,閩南民間就模仿軍隊這種方陣,把它改成了舞蹈形式,這種民間舞蹈方陣便稱為“陣頭”。
另外一種說法是,過去閩南社會的傳統(tǒng)廟會民藝表演里,替神明開道的“跳家將”通常作為先鋒,被稱為“陣頭”。“陣頭”也可以簡稱為“陣”,比如名為“宋江陣”的陣頭就流傳于廈門、泉州、漳州以及中國臺灣地區(qū)。它以武術(shù)為載體,以《水滸傳》為故事依托,表演時陣容強大,精彩紛呈,被譽為閩南文化的“稀世之寶”。
傳統(tǒng)的陣頭追求一種神秘、莊嚴的表演氛圍,有著固定儀式模板,演員的每個肢體動作和服裝、人物表情都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純舞蹈的“貢球”“拍胸”,武術(shù)表演的“宋江陣”,雜技表演的“高蹺”都屬于傳統(tǒng)陣頭。且陣頭表演具有廣泛性,男女老幼均可參加。特別是碰上迎神賽會、元宵、中秋等節(jié)慶,陣頭不光是酬謝神明恩典不可或缺的禮儀,其多姿多彩的表演方式,更成為普通大眾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
隨著古時大陸移民對中國臺灣的開拓,陣頭也從閩南一帶渡海進入了寶島。經(jīng)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陣頭藝術(sh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受臺灣民眾喜愛的大眾娛樂藝術(shù)。2012年上映的臺灣電影《陣頭》,不光名字里有“陣頭”,還取材于臺中“九天民俗技藝團”轉(zhuǎn)型發(fā)展的真實故事,講述了出身于陣頭世家的阿泰在成為民間陣頭團長之后,努力創(chuàng)新表演方式以贏得新時代認可的故事?!瓣囶^”一詞及其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臺灣落地生根,發(fā)展至今,充分說明海峽兩岸之間同源同宗,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脈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