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萌
這些年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發(fā)展迅速,行業(yè)內(nèi)部的“黑話”出圈的也不少,在和學生討論論文寫作的時候我也常常會用。這些詞匯突破了原本的所指,在運用時有一種奇特的準確性。在閱讀鐘耀祖同學論文的時候,我想到的就是標題中的三個詞語。
2023屆畢業(yè)論文答辯剛剛告一段落,有好些同學的論文看起來都很散漫。在前幾期我曾經(jīng)指出過這個問題,并提出了一個“問題意識”的解決方法,但如何找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挺困難的。因此今天我們可以給出一個更為具體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找到抓手,確定賽道,突破圈層。鐘耀祖同學的這篇批評文章從語言和內(nèi)涵上看其實尚有稚嫩之處,但這篇文章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那就是鐘同學的“抓手”找得很小、很具體,但是又很有闡釋的空間。他以“飲食”為抓手來研究葛亮的《燕食記》,肯定是妥當?shù)?,這畢竟是這本小說最主要的題材。同學們做論文的時候,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主題、題材、人物、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語言、風格……都是很好的抓手。這么說可能還比較抽象,那么大家不妨更具體一點,在寫評論文章之前,你能抓住研究對象最核心的、最突出的,或是最有特色的、最令你心動、令你折服的要素嗎?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這個要素的基本內(nèi)涵,同時清楚地表達你對這個要素的基本感受和看法嗎?如果都可以,那么你的“抓手”就找到了,文章的基本點也就立住了。
立住文章的基本點當然是不夠的,找到抓手,我們還要確定賽道。好的抓手可以支撐起大篇幅的文章,是因為它們可參與的賽道是足夠深長的。鐘耀祖以“飲食”為抓手,他的賽道就是“世情”。一條可以跑得足夠遠的賽道,它能容納的內(nèi)涵應該是足夠多的,這樣的賽道我們的同學們并不是很難發(fā)掘,但為什么很多人不能在這樣寬敞的賽道上跑出一篇好的論文呢?我以為我們學生常常太過于關(guān)注賽道的寬度——什么東西都想往里面放,好像放得越多自己的文章就越厲害似的,要更多的觀點、更多的名詞、更多的理論,來給自己的論文增添風味和內(nèi)容。我們不能忘了,賽道再怎么寬敞深遠,說到底它應該為抓手服務,我們不能離開那個抓手去想問題,因為那是你論文的基點。鐘耀祖的賽道就選得很不錯,一方面,“世情”是個大熔爐,它是日常生活的提煉與濃縮,跟日常生活有關(guān)的人、事、理論都可以往里放;另一方面,誰都不能否認在世情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很扣題,跟他的抓手簡直就是絕配。再有就是這條賽道它本身也帶有抓手的性質(zhì),它不空洞,很具體,而且抓住了葛亮創(chuàng)作中很核心的那條思想線索。
最后再來談談圈層?,F(xiàn)在都提倡融合專業(yè)、交叉學科、大語文、大文科,這就給我們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啟發(fā),我們是不是也能夠突破傳統(tǒng)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的圈層呢?在過去,我們在文學批評里面加一點社會學,加一點心理學,都要時刻警醒著自己寫的是一篇文學論文,那現(xiàn)在是不是也可以“叛逆”一把,玩一點“跨界”批評呢?鐘同學沒有完成很大的跨界,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一點點野心,展露在他的標題中,什么叫“味道詩學”呢?如果這是一場論文答辯,我一定會向他提出這個問題。鐘耀祖回答得很簡單,他認為葛亮把“俗”的飲食寫“雅”了,審美化了,這是鐘耀祖的“味道詩學”。我覺得這是很不夠的,還可以走得更遠一點,闡釋更多一點、系統(tǒng)一點,葛亮是如何將食物抽掉原本的功能,在口味、氣味、形式、情感、思維上構(gòu)成一套完整的詩學結(jié)構(gòu)的?又是如何在思想、社會風氣、社會文化上對人、對世界構(gòu)成反哺式的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哲學影響的?這些都是可以突破的圈層方向,能夠形成更豐富的批評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