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
詠物詩主要有“托物言情”和“以物擬人”兩類。之前介紹的《雪中寄李知誨判官》屬于前者。2022年南京市期中統(tǒng)考古詩閱讀題考查的杜甫《天河》則是后者。解讀這類詩需要運用類比思維,把詩歌展示的自然物特性聯(lián)系到人的精神特質(zhì)和價值追求。
天? 河
杜甫
常時任顯晦,秋至輒分明。
縱被微云掩,終能永夜清。
含星動雙闕,伴月照邊城。
牛女年年渡,何曾風浪生。
[注]杜甫因疏救房綰受牽連,被貶為華州司戶參軍,乾元二年他辭官去了秦州。詩中的“邊城”即秦州。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lián)總寫天河,用它平時的時顯時暗,襯托出秋天到來后的格外明亮,暗含對國家和個人命運關(guān)系的思考。
B.頷聯(lián)用烘云托月的筆法,寫微云遮不住明亮的天河,天河清朗的景象可理解為是詩人永葆光明氣節(jié)的象征。
C.頸聯(lián)“雙闕”借指京城,詩人孤身流落邊城,只能與明月相依相伴,卻依然希望感動君心,能夠重回京城。
D.全詩詠物言志,從不同角度寫出秋季天河長夜分明、處處分明、歲歲分明的特點,直詠天河,卻意在言外。
16.本詩尾聯(lián)用牛郎織女典故,卻翻出新意,請簡要分析。
天河即銀河,是由一千億顆恒星組成的一條淡淡的乳白色光帶。光帶各處明暗不一,寬窄不等。由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和繞太陽公轉(zhuǎn),我們在北半球所見那段銀河就隨季節(jié)變化,夏秋季尤為明亮。所以詩歌首聯(lián)說:“常時任顯晦,秋至輒分明?!?/p>
“顯晦”指明與暗,類比人事,就是聲名的盛大或低微,即仕途上的升降,甚或出仕或退隱?!叭巍奔绰爲{、任憑,表達出杜甫對個人榮辱的看淡。但這種超然的態(tài)度只在“常時”,即國家太平無事之時。與之對立的“秋”隱喻國勢衰微,所謂“多事之秋”。此時的“分明”相對于“顯”,更多了分辨是非、光明磊落的意味。杜甫是說在國家多難時一定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的才能和操守。
第二聯(lián)的“縱被微云掩”類似“總為浮云能蔽日”(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比喻自己遭受小人的讒毀。但自己永葆光明氣節(jié),就像銀河不改其澄凈,“終能永夜清”。銀河本為光帶,用“清”形容,是將其想象為流水,《古詩十九首》就說“河漢清且淺”。另外,這里也是用典:
司馬太傅齋中夜坐,于時天月明凈,都無纖翳。太傅嘆以為佳。謝景重在坐,答曰:“意謂乃不如微云點綴?!碧狄驊蛑x曰:“卿居心不凈,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世說新語·言語》)
總之,“微云”(污穢之人)為負面意象,用來反襯銀河(杜甫自己)。B項說“烘云托月”(畫月亮時多用墨色畫云以襯托月的潔白),就是指這種反襯手法。
第三聯(lián)“含星動雙闕,伴月照邊城”?!昂恰敝附鹉舅鹜廖逍羌捌渌撬捱\行在銀河的區(qū)域?!半p闕”指古代宮殿前兩邊高臺上的樓觀,借指皇宮及京都?!皠印笔窍胂髮m闕與銀河相觸碰,比喻自身對君王和朝廷的影響。杜甫有“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任左拾遺時忠于職守,疏救房綰之事即屬“動雙闕”。那么“伴月照邊城”就是指他被貶后辭官至秦州。秦州在今甘肅東部,唐時屬西部邊城。
以上是把上下句理解為先后關(guān)系。也有人理解為并列關(guān)系,表達了詩人遠客邊塞而心系朝廷的政治情懷。但選項C的理解完全顛倒了上下句的順序,就是明顯的誤讀。自己辭官至邊城,卻又期待君王感動召自己回京,這不符合當時的君臣倫理,就是當下的職場和人際交往也不容如此。
以上三聯(lián)是直接描寫銀河的明凈、高遠的特征,最后一聯(lián)則利用典故提出又一層寓意。在一般敘述中,天河隔開了牛郎與織女,讓他們飽受相思之苦,天河是消極的、代表阻礙的意象。本詩則強調(diào)天河不主動興風作浪,對牛郎織女相會也算是有貢獻。君子成人之美。杜甫是借銀河贊美君子之德。
不過,此處使用“何曾”的反詰口吻,更側(cè)重于糾正世人對銀河的誤解。這一方面是為自己的清白坦蕩作辯解,表明自己無意卷入人事紛爭和制造政治風波;一方面是對朝中小人的批評,諷刺他們對賢能之士惡語中傷,阻礙明君與賢臣的相會。這是杜甫對于自身遭遇坎坷的慨嘆,也是對一個人才順利上升的社會環(huán)境的呼喚。
參考答案
15. C(3分)
16. 牛郎織女的典故多用于表達因天河阻隔而相思別離之苦,本詩卻寫天河風平浪靜,不阻礙牛郎織女年年相會,贊美“成人之美”的君子之德,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品行,諷刺小人對賢士的讒毀。(6分)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