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 仁
年中大促“6·18”結束了,以往喜歡發(fā)喜報的各大電商平臺仍然沒有公布具體的成交數(shù)字。這已經成了一種慣例,當然,我相信今年“6·18”依然有具體的增長。一方面是今年“6·18”被稱為“最卷的一次購物節(jié)”,樸實無華的價格之爭,成為電商平臺吸引流量的最大賣點;另一方面是從最近幾個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來看,雖然勢頭有所下降,但都維持著兩位數(shù)的增長。
這可能有點意想不到,好像就我一個人手頭緊了,別人都是該花花、該買買,甚至比以前買得更多了。這里面固然有著口紅效應和刺激政策在發(fā)揮作用,但透過“6·18”的營銷變化,我們還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趨勢。
我稍微觀測了一下各大平臺的趨勢變化,京東開門紅的10 分鐘內,平臺GMV(商品交易總額)破億元的品牌數(shù)量同比增長23%,超六成的新商家5 分鐘成交額突破去年全天,五成中小商家成交額增長超200%。抖音的開門紅,預售GMV 直接比去年增長808%。
具體的數(shù)據(jù)就不列了,我們來講邏輯。
可以明顯看到,對于這次“6·18”,平臺和商家是帶著提振消費的預期來的。
京東開了“保價服務”,淘寶天貓說是“投入力度史上最大”,抖音、快手聲量十足,把更多的流量留給了自家的直播,還有像美團這樣的本地化和外賣平臺也首次發(fā)聲加入“6·18”。商家其實也是帶著“預期”來的,當下的大環(huán)境如此,“6·18”作為一個確定性很強的商家活動,對于全年銷量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在這種預期下,少搞套路,多談價格成為擺在明面上的底牌。這確實是一個刺激消費的好策略,特別是下沉市場給了我們很多驚喜。
從全局數(shù)據(jù)來看,1—5 月,城鎮(zhèn)消費品零售額162968 億元, 同比增長9.3%;鄉(xiāng)村消費品零售額24668 億元,同比增長9.4%。除了一、二線城市,無數(shù)我們不曾關注的縣鎮(zhèn)、鄉(xiāng)村也在默默貢獻。
促成這種變化的,除價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消費人群的更替,這是我們一般看不到的臺面下的變化。
當這些“90 后”年輕群體成為消費主力時,對企業(yè)來說意味著什么?
這可能會是一種矛盾的并存,就像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同時存在。這不是簡單理解為“既要追求高品質,還要有低價格”。在現(xiàn)實中,這從來就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公平和合理的利潤對誰都有好處,但這種東西不能擺出來說。你覺得公平,消費者會覺得自己吃虧了,所以得靠營銷來達成。
我更傾向于認為在那些能夠提供額外價值,比如滿足感、愉悅感、身份認同的細分品類上,年輕消費者會因為看中品牌向他們傳遞的內在價值而買單,會為了自己的內心感受給出超過一般的溢價。
我們有個學員做寵物用品,今年“6·18”開門紅期間的營收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我們想一個問題:寵物用品是賣給寵物的,還是賣給主人的?寵物不會講話,當然是賣給主人的。好了,這就掉進了營銷陷阱,這句話其實是個老話術了,不知道在抖音上被“營銷大師”講過多少次。這句話看上去邏輯是對的,但現(xiàn)實是走不通的,寵物確實不會說話,但喜不喜歡、用不用、吃不吃,寵物是會表現(xiàn)的,不好用馬上就退貨了,你二次銷售就更不要談了。
所以,你不能因為是誰買單,就把最終使用者忘了,這是犯了營銷的大忌。相反,正是因為寵物沒法講話,它在某個場景的某些動作和行為,那些不被主人重視的細節(jié),正是品牌可以發(fā)力的地方。
我們總是說品牌需要關聯(lián)場景,穿透品類,直指需求,但需求是什么?就是你作為專業(yè)的品牌,代替這些不能說話的寵物去表達它們在某個場景下的狀態(tài),以及它們的需要,并且去思考品牌怎么被識別(這里就是擺數(shù)據(jù),找背書),以及怎么給出一套解決方案。然后,不斷用一個個品牌故事和反饋的測評、視頻去跟用戶建立深度認知和情感連接。這是一個持續(xù)積累勢能的過程,當合適的營銷節(jié)點一到,就會收獲頗豐。
在“6·18”期間,我們關注到幾個領域,特別是快消品和美妝,國貨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重,榜單里前幾名大多是國產品牌。
百度搜索和淘寶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shù)的消費者更愿意支持國貨,在同個品類里,會優(yōu)先選擇國貨。像著名的聯(lián)合利華,2022 年在華銷售額下跌了1.3%,整體銷量減少2.1%。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下降是在聯(lián)合利華2022 年營收增長14.5%的基礎上。國貨又是怎么翻身的?除了國民自信心提高,更多在于我們學會了取長補短,特別是營銷端的進化。
當年外資品牌進入中國后,基本上是從3 個方面驚醒了眾多國產品牌,以至于很多品牌沒反應過來,一步慢,步步慢。
第一個是整體設計風格,這個確實有時代因素在里面,民眾的新奇感、企業(yè)層層審批的傳統(tǒng)機制,決定了雙方的差距。
第二個是渠道更替,像聯(lián)合利華和寶潔都舍得把錢花在營銷上,哪怕是虧損,也要通過大規(guī)模的廣告投放和渠道擴張,去占領消費者的心智。1994 年我在做太太口服液廣告投放的時候,在報紙和電視兩種形式之間猶豫了很久,最后硬是靠貸款,咬著牙投了中央電視臺,以其作為品牌推廣的主要投放渠道,而用報紙打配合。
但是同期的寶潔和聯(lián)合利華的預算,是跟著市場份額去制訂的,它們?yōu)榱藗鞑テ放疲敢饣ㄖ亟鹑ト劳茝V,并且持續(xù)做這件事。如此一來,消費者的印象就一步步加深了。
第三個是宣傳理念,過去我們的品牌宣傳,重點在于標榜自己,一定要把我是什么企業(yè)、什么廠子、什么牌子統(tǒng)統(tǒng)放出來,好像你不這么做,廣告費就白花了。但同期的國際大牌,基本上都會錨定某個關鍵詞進行品類捆綁,比如奔馳是舒適,寶馬是駕駛,奧迪是沉穩(wěn)。無論是在產品、渠道還是營銷上,那時候的外企都有著更專業(yè)的方法論、更多的資本、更強行動力的團隊,由此逐步讓國產品牌失去了存在感。
但互聯(lián)網給了國產品牌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網上零售的繁榮,讓傳統(tǒng)的零售業(yè)開始走向過去式。今天的電商平臺,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賣貨渠道,它既是產品信息觸達消費者的新窗口,也是企業(yè)了解顧客、分析需求的新渠道。
國潮是怎么來的?還不是企業(yè)抓住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品位轉移,最后順勢而為達成的。今天又迎來了視播時代(視頻和直播),而每一代渠道的更迭都是一次營銷進化的契機。我想,這也是無數(shù)品牌轉身或者新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