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賓
【導學設想】
《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是高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第13 課,也是本單元的第四個學習微專題。本單元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這是必修教材中三個同類學習任務群中的第一個。該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是閱讀古今中外的論說名篇,把握作者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學習之道”,由于是第一個思辨性的單元,單元的目標定位不能過高??纱_定為: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能夠理解論述類文章的現(xiàn)實針對性,能夠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論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邏輯思辨力量,并能夠在表達時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論述。
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圖書館》是有關讀書的兩篇隨筆,雖然不是論說類文本,但其中的觀點、經(jīng)驗可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能夠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根據(jù)學生實際,我從“知識積累”“思維訓練”“鑒賞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等方面設置了學習任務。
【學習目標】
1.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品味課文語言,研究學習之道,了解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理解閱讀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
2.鑒賞文章的論證結構,體悟隨筆的寫法。
3. 建立閱讀經(jīng)典對人獲得教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認知,品味真正的圖書館之樂,思考自己的讀書生活,養(yǎng)成愛讀書的好習慣,提升會讀書的能力。
【學習任務設計】
任務情境: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筆者所在學校就成立了“五柳風”文學社團,社團的中心任務是開展課內外閱讀和寫作,經(jīng)常性地開展研習活動。這次為配合第六單元的學習,高一年級舉辦了“閱讀經(jīng)典,成就人生”的系列專題活動。高一(8)班結合第13 課《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微專題的自讀,開展的“探討讀書的意義與方法”是其系列活動之一。
學習任務一:知識積累
(學生自主積累構建語言基礎知識,此略。)
學生除搜集赫爾曼·黑塞和王佐良兩位作家作品的常識性資料外,還搜集了知識拓展的不少資料。例如:
1. 諾貝爾文學獎給黑塞的頒獎辭: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品格?!?/p>
2. 黑塞名言: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p>
“最危險的時期和對心靈最大的戕害,莫過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處境,孤獨地承受自己的不滿和弱點?!?/p>
學習任務二:思維訓練
(一)教材關鍵句子
1. 怎樣理解作者認為的“真正的教養(yǎng)”?
學生理解一:真正的教養(yǎng)是正視過去,直面未來,追求精神和心靈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
學生理解二:真正的教養(yǎng)呈現(xiàn)的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是永恒的。
學生理解三:真正的教養(yǎng)“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也就是說,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學生理解四:真正的教養(yǎng)就是閱讀世界文學,力求做到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的理解。
教師小結:同學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關鍵文句。其實,真正的教養(yǎng)就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圖,而追求獲得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修養(yǎng),是人生存的境界。前三位同學的回答都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真正的教養(yǎng)”的內涵,第四位同學談的是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對大家也有啟示意義。
2. 關于“讀書”,作者的哪些看法對我們具有啟發(fā)意義?
學生答案一:通過閱讀獲得教養(yǎng)的道路永無止境。既因為人類的文學讓人“望洋興嘆”,又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學生答案二:閱讀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義,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學生答案三:讀者必須具備自身的人格或個性,否則教養(yǎng)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yǎng),無益而有害。
教師小結: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在課文中,作者認為,閱讀杰作,我們得先向杰作表明我們的態(tài)度,那就是對杰作要有崇敬之心、敬重之心。作者闡明了閱讀經(jīng)典關鍵不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對知識懷有敬重之心,為獲得“心的教養(yǎng)”而進行“愛的閱讀”。同時,作者強調“憑自己的愛好去開始閱讀”,讀的時候要花力氣、下功夫。
3. 文中列舉的對于讀書的錯誤認識與行為有哪些?
學生答案一:用“散漫的消遣”的態(tài)度對待讀書,用虛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
學生答案二:認為人生太短促,以為若舍棄泡咖啡館、跳舞這樣的愉快生活而花時間讀書,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學生答案三:認為生機勃勃的現(xiàn)實世界的大學、工廠、交易所和游樂場比讀書更能接近真實的生活。
教師小結:幾位同學從課文中不同的地方直接找出了作者認為的錯誤的做法。但要注意的是,文中還有一些隱性的蘊含相關信息的句子,也值得我們關注。譬如,“讀得太多可能有害,書籍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不能把書讀死,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否則就可能與讀書的目的背道而馳。也就是說,死讀書、不會聯(lián)系生活來思考也是有害的,如果讀成了書呆子,讀書就“可能成為生活的競爭對手”,那就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了。
4.《上圖書館》中寫道,“這里有豐富的中英文藏書,而且全部開架,連我們中學生也可以進去隨便閱覽”。對于這種開放式的圖書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看法一:讀者可以在圖書館自由行走,自由翻閱,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這是令人愜意的。
學生看法二:圖書館向社會各階層免費開放,讀者可以不受任何約束任何限制進入圖書館,只要大家都能自覺遵守圖書館秩序,就可以盡情地享受圖書館這一社會資源的服務,這是體現(xiàn)人的個性自由與平等的很好的方式。
學生看法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圖書館事業(yè)也必將日益發(fā)展,信息資源呈多樣化、共享化發(fā)展態(tài)勢,比如網(wǎng)上的開放式圖書館可以使讀者享受越來越多的、越來越開放的信息資料,能實現(xiàn)圖書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教師小結: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求知權利人人平等,尊重每一個社會個體,才能讓尊重之花永不凋謝,讓所有人都能享受知識的光輝,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其實,不光是圖書館,還有美術館、博物館、劇場等社會公共的文化空間,只有它們提供全面開放的服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共文化設施,社會才能具有文化孕育的廣闊土壤,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yǎng)才能不斷地提升。
5.《讀書:目的和前提》和《上圖書館》都描述了作者自己讀書求學的生活經(jīng)歷,抒發(fā)了屬于作者自己的讀書感悟。請將兩位作者的經(jīng)歷和感悟加以對比,看看各有怎樣的個人特色,又有哪些共同之處。
學生答卷一:黑塞和王佐良經(jīng)歷的共同點是,閱讀時最初的興趣,似乎都是從獵奇開始的。黑塞說,“總不斷有某種特殊的愛好使我著迷,有某個新發(fā)現(xiàn)令我神往,有某種新的熱情叫我興奮不已”,“我所期待的是充滿狂熱與糾葛的故事”。這樣的“新”或“奇”能夠激發(fā)作者天然的閱讀樂趣。王佐良在“公書林”讀書,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原著,所以僅僅“看看它們的封面、目錄和插圖之類”,還翻著美國雜志的圖畫看看,以滿足他“對外間世界的好奇心”。
學生答卷二:兩位作者都談到了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受。黑塞在談及他閱讀《論語》的感受時說:“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如何驚異和心馳神往,書中所說的一切對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確,既符合我的預感和期望又美好無比?!蓖踝袅紕t說:閱讀柏拉圖《對話》的英譯本、西洋哲學史、古羅馬史等,使他“進入了一個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燦爛”。
教師小結:兩位同學從不同的角度歸納了兩位作者的共同之處。除了這些,兩位作家的共同之處還有都喜歡閱讀經(jīng)典作品。自然,王佐良先生是一名中國讀者,他卻培養(yǎng)了閱讀英文雜志的習慣;而黑塞作為一位德國作家,卻對中國道家、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著迷:這也可以視為異中有同。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注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yǎng)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會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在人生的學習階段就要打好精神的底座,確立正確的閱讀方向。
(二)思維拓展
《讀書:目的和前提》從界定概念與闡釋道理入手,點明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再從自己的切身體會出發(fā),闡釋作者對于讀書的思考;最后結合所處時代環(huán)境下的閱讀現(xiàn)象,強調閱讀杰作的意義?!渡蠄D書館》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前三段總領全文,引出話題;然后以時間為序,回憶在圖書館讀書的三段經(jīng)歷;最后總結全文。作者對圖書館充滿懷念之情,同時因國家動亂而產(chǎn)生的思鄉(xiāng)和愛國之情也溢滿字里行間。
閱讀課文后,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對于文學經(jīng)典,有人認為應該精讀,有人認為應該泛讀。你的觀點是怎樣的?試做簡要闡述。
學生一:我認為應該重在精讀。世界文學經(jīng)典是人類思想文化的結晶,是滋潤靈魂的甘泉,是滋養(yǎng)精神的養(yǎng)料。不深入、細致地閱讀,就不能領悟其精髓、吸收其養(yǎng)分,也就不能起到提升、完善自我的作用。泛泛而讀,讀得再多,也等于沒有讀。
學生二:我認為應該泛讀博覽。世界文學經(jīng)典浩如煙海,而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每本書都要精讀,所獲得的知識將會十分有限;如果像陶淵明那樣,“觀其大略”“不求甚解”,就可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從而通過泛讀“博采眾長”,獲得更多的知識。
學生三:我認為應該采用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法。精深應該以博大為基礎,經(jīng)典之作,必然涉及廣泛的知識領域。如果沒有通過泛讀獲得廣博的知識,就難以理解世界文學經(jīng)典的精神實質。博大應該以精深為歸宿,只有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對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幫助的書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才能讓書籍真正為我所用。古今中外的許多大師都采用了精讀與泛讀相結合的方法,最終使自己的學問達到了博大精深的境界。精讀重“質”,泛讀重“量”,兩者相輔相成,將會大有裨益。
小結:關于世界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同學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且分析得很有道理。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任何人都很難給出一個能說服所有人的標準答案。同學們能夠熱愛閱讀,并在閱讀中獲得教益,就是用行動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學習任務三:審美創(chuàng)造
《讀書:目的和前提》和《上圖書館》都是隨筆,各自記述了作者讀書的生活與感悟。同學們對于讀書都有哪些難忘的經(jīng)歷呢?請課后寫一篇讀書隨筆,與大家分享。
學生隨筆精彩片段展示:
片段一: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行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片段二:閱讀分為淺層閱讀和深度閱讀。淺層閱讀主要是了解文章的內容,譬如有哪些人物、哪些情節(jié)等。深度閱讀是研究性閱讀,要通過作者的寫作背景、生活經(jīng)歷、語言風格去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嘗試去發(fā)現(xiàn)作者文字表達的意蘊。
片段三:讀書不一定是為了掙得臉面,也不一定是為了獲取分數(shù)。多讀書,可以多一點魅力;多讀書,可以多一點修養(yǎng);多讀書,可以多一點信仰。愿同學們徜徉書海,盡情享受幸??鞓返拿篮脮r光。
筆者也寫了一篇隨筆,題目是《白首未覺讀書遲》,發(fā)表于2022 年11 月25 日《潯陽晚報》。其中最后一段是這樣的:
“時光無痕,走過我,走過你。我的那些和學生一起走過的讀書歲月,會成為生命中最美的回憶,每每想起,總是令人感到愉悅而溫暖。豐子愷說:‘己心嫵媚,則世界嫵媚;己心溫暖,則世界溫暖。博爾赫斯說過:‘如果有天堂,那里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期待著自己和更多的人一道,把書香從‘天堂灑向人間?!?/p>
教師小結:隨筆是散文的一種,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它與典型的議論文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隨筆兼有敘事、抒情、議論等多種特性,一般篇幅短小、不拘形式、語言靈動、表達自由。隨筆記錄下作者的生活與情感,也傳達作者的思索和見解。多寫隨筆,可以養(yǎng)成多感多思的好習慣,還可以錘煉語言,豐富我們的人生記憶。
學習任務四:文化傳承
批注是一種很實用的讀書方法,請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里的批注。
提示:批注可以寫心得、評價;也可以聯(lián)想、概括。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表格左邊內容并認真思考,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對所給內容進行批注。
教師小結:以上讓大家批注的,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文人學者的詩文名句。理解他們對于讀書的看法,結合我們今天學習的兩篇課文,對于培養(yǎng)我們的學習習慣,形成屬于我們自己的讀書方法,相信一定會有所啟迪。
【教后感悟】《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這兩篇文章,是作者讀書經(jīng)驗的闡述。對于高中生來說,除了少數(shù)含義深奧的句子,文章的理解難度并不是很大,我們把自讀的重點放在思維的拓展訓練和寫作上。因為是作者的現(xiàn)身說法,能帶給學生較多的思考與啟迪。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精選了我國文學史上四位著名大家關于讀書的經(jīng)典詩文名句,要學生做批注。批注法是古已有之的、最簡單易行的讀書方法,是對傳統(tǒng)圈畫閱讀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相信學生通過精讀、體悟后寫下批注,圍繞“學習之道”這個主題,會更深入地“尋道”“悟道”,進而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的“學習之道”。如此,也就比較理想地達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