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品同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宋代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意思是“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喻言自己在漂泊中度過余下的生命。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晚,蘇軾果然駕船出游,縱酒放歌,歸來即執(zhí)筆寫下千古美文《赤壁賦》。讀蘇軾,能讀出人的精神高貴。精神的集大成者往往高貴在靈光一現(xiàn),高貴在單憑精神就可戰(zhàn)勝現(xiàn)實中難以扭轉(zhuǎn)的困境。
超然人格一:神交明月,靈魂棲息
問蘇軾:誰是你最忠誠的朋友?《赤壁賦》告訴我們非“月”莫屬。只有“月”最知蘇軾寂寞而不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它總是在最恰當?shù)臅r候出來為蘇軾助興去憂?!霸隆币讶怀闪颂K軾精神的棲息地。
1.“美景”少不了“月”
沒有皎潔的月光,那還叫美景嗎?還能激起蘇軾的詩情嗎?顯然不能。蘇軾舉酒間脫口而出的“明月之詩”究竟是什么樣的詩呢?“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這樣的一種月光,豈是一個“美”字所能了得。每讀《赤壁賦》,腦海中便會自然生成一幅畫面:清風拂江,明月在天,一葉扁舟此刻正飄蕩在寧靜優(yōu)美的赤壁磯下。舟中一人羽扇綸巾,一襲革衣青袍,嘴角上揚的弧度和停留于山水間的炯炯目光都在昭示著這是一位不同尋常的游客。
2.“悲情”少不了“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月”是歷史的見證人,是悲情的藥引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引出了曹操。曹操是個大英雄,同時也是一位悲情詩人。他剛吟出“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馬上就吃了敗仗?!冻啾谫x》中,客以曹操比蘇軾,不亦令人悲乎! 曹操思慕人才,蘇軾卻是遭棄用的人才。二者既矛盾又統(tǒng)一。統(tǒng)一在人的本質(zhì)都是悲劇性的——都是天地間的匆匆過客,渺小得就像滄海的一滴水。驚天動地的赤壁大戰(zhàn)早已煙消云散,唯有頭頂?shù)拿髟乱琅f,唯有腳下的江水依舊東流。在時間面前,不管你是多么偉大的人物,都會老去而消逝。偉岸如曹操者尚且逃脫不過,則我輩眾人又何能躲避?一念至此,悲從中來。悲就悲吧,蘇軾,誰叫你夜游赤壁呢,誰叫你是這么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呢,你總是喜歡“月”,到哪都離不開?。?/p>
3.“徹悟”少不了“月”
李白看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蘇軾看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二人看月都看出了哲理,但角度不同。李白看的是月之時間上的永恒;蘇軾看的是月大月小之變化,借月似變而實未變的假象來表達萬物永存的徹悟。蘇軾真是一個善觀察、有科學思維的文人。他不缺浪漫,但更具理性。他用物理學上的“物質(zhì)不滅”定律——“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來寬慰客的“人生短暫,世事無?!敝?。史鐵生看透生死,倒覺坦然。蘇軾既知人生是悲,亦反覺輕松——無我即為永恒!何必感喟人生苦短?
超然人格二:主客相慰,心心相印
人是群居的動物。所以對人來說,蒙難固然可怕,但是比蒙難更可怕的是在難中卻沒有知音。幸而蘇軾不在此列。蘇軾此次夜游是攜好友楊世昌前往的。此人精通音律,尤善吹簫。
月白風清,白露橫江,良辰美景,剛好飲酒。夜幕下的赤壁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幻覺,天是那么靜,水是那么清,風是那么柔,月是那么朦朧。蘇軾找到了那么一點成仙的感覺,浩浩乎、飄飄乎,羽化而登仙。此時的蘇軾心情比較放松。但他終究是凡人,飛不起來。飛不起來,就墜入凡塵回歸現(xiàn)實吧!于是兩杯酒下肚后,蘇軾自然又想起了自己的追求,想起了皇帝。他不好明說,只好以詩言志,以歌詠懷。他唱出“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個句子。能與蘇軾為友的“客”是何等精明、聰慧,一聽便明白蘇軾的內(nèi)心又在思慮自己的政治前途了?!翱汀钡孟朕k法安慰好友蘇子啊。于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就流淌而來。蘇軾本來就惆悵不爽,現(xiàn)在又聽得如此凄切的簫聲,便越發(fā)表情不佳了。他詢問“客”的簫聲“何為其然也”。“客”也不好點破說“我的簫聲是為配合你憂郁的心情的呀”,只好你來我往地編說下去。于是就以曹操為例來暢談人生。
“客”以曹操為評論對象,那是有目的的。是為了撫慰好友,消除蘇軾心理上的不平衡。三國那么多英雄,“客”為何獨評曹操呢?因為“孫劉曹”三家,曹操才是文武雙全的最大英雄,契合蘇軾文壇領(lǐng)袖加政治人物的身份。“客”這樣一評,無形中就提升了蘇軾的地位,也便于化解蘇軾胸中的郁悶?!澳阆?,連曹操那樣的大英雄而今也灰飛煙滅了,那么好友蘇軾你現(xiàn)在被貶黃州這點小挫折又何必鬧得不開心呢?況且我們凡人都這么渺小、微不足道,大家最后的結(jié)局都一樣地歸于九泉,是平等的。”筆者以為,“客”的思想工作做得不錯,針對蘇軾當時低落的情緒,你只能往開朗處勸解,淡化功名利祿。有點小消極吧,才能讓蘇軾把心理包袱放下來。反之,如果當時,“客”勸慰蘇軾要堅強,要有雄心壯志,那么蘇軾看未來只會更悲觀?!澳拘阌诹?,風必摧之?!薄翱汀笔敲靼姿幍恼未蟓h(huán)境的。以蘇軾的個性,改革派與保守派都得罪了,能有好前途嗎?還不如“侶魚蝦而友麋鹿,舉匏尊以相屬”呢!這是容易做到的事。但“羨長江”“挾飛仙”“抱明月”卻是不現(xiàn)實的念頭,那就在悲涼的秋風中聽聽洞簫的余音吧!“客”的勸慰似乎化解了蘇軾內(nèi)心的郁悶,殊不知豁達的蘇軾早已心系清風明月,早已悟出世間萬物與自己的關(guān)系——“取與不取”的辯證統(tǒng)一。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為聲,目遇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面對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們還是且去共同享受吧。把悲哀擠走,把愁緒遣散,把消極摒除,讓我們用熱烈的、欣喜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吧。于是雙贏的局面出現(xiàn),二人都笑了起來,于是“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主客相與慰”表明他二人就是“高山”對“流水”,是絕對的好朋友、絕對的知音。
超然人格三:精神飛升,飄然登仙
在前后《赤壁賦》中,蘇軾都明確表達了成仙的思想,欲追尋仙蹤,走進天堂。前《赤壁賦》中,江風吹動,衣袂飄飄,明月在天,酒勁上涌,蘇軾頓時有飄飄然成仙之感。后《赤壁賦》中,夜半時分,蘇軾放舟中流,忽有孤鶴,橫江東來。當夜,蘇軾就在船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道士羽衣霓裳,從一亭子上飄然來到他的身邊,拱手向他行禮,并問他赤壁之游是否快樂。智慧超群的蘇軾,立刻就在夢中領(lǐng)悟到“鶴人一體的仙境”?;糜X成仙,夢境成仙,其實最后都歸結(jié)到蘇軾的思想成仙。因為他只有登仙這一條路,才能忘掉世俗之悲。
古之悲者,有失意之悲、寂寞之悲。而蘇軾在此基礎(chǔ)上還有失去自由之悲。蘇軾在黃州被監(jiān)視居住,不能離開黃州。因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帶不走蘇軾之悲。歐陽修的“半醉半醒,寄情山水”也帶不走蘇軾之悲。蘇軾的悲情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蘇軾活在凡塵,他必難以超脫世俗之悲。眼一睜,他就會想到自己的處境,他就得自我安慰:“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念奴嬌》)。從這些于《赤壁賦》前后所作的詞中皆可以看出蘇軾內(nèi)心的苦悶。而一般意義上的山水之游已不能排遣他的這份苦悶。解脫蘇軾之悲,需要莊子的《逍遙游》?!板羞b者”無聲、無息、無愛、無恨、無生、無死、無量、無質(zhì),正合《赤壁賦》“物我無盡,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思想。“逍遙”了,就不必掛念自己身在何方,就不必介意政敵的誹謗報復,更不必“望美人兮天一方”。蘇軾有能力達到“逍遙”,因為他可以在精神上、在夢幻中登仙。他只需要自己敢去想,只需要自己靈光一現(xiàn)?!暗窍伞睂⑻K軾帶出了政治的漩渦,帶到了來去自由的天空,帶到了精神飽滿的天國。
一曲赤壁歌,蘇子平生求?!靶≈蹚拇耸?,江海寄余生?!背啾谥斡兄粝喟椤⒂忻髟赂邞?、有仙蹤環(huán)繞,蘇子你夫復何求?蘇子你會感謝赤壁的。因為在赤壁,你鳳凰涅槃,自我救贖;在赤壁,你佳作連連,世人矚目。借著一曲高亢的赤壁之歌,你向政敵暗示:“黃州,我來對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