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diào),“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fā)有為、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
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新概念,既令人耳目一新,也為文明的傳承與復興使命提供了清晰的未來坐標。
回顧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對于中華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從未如今日之重視。晚清開始,文化自信開始了一個衰落過程。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以及近代的社會制度、經(jīng)濟制度和科技能力,對中國人形成碾壓性心理優(yōu)勢。我們先是仿效西洋器物,繼而仿效西洋制度,后又仿效西洋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貼上了野蠻落后的標簽,國民自信日漸失落。為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開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人種理論等等旨在貶低弱勢者和被壓迫者的工具,也被中國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其余緒甚至流布到今日,如殖民有理、殖民有利等為奴役者辯護的說辭,中國被侵略是因為中國貿(mào)易不自由、“貿(mào)易進不來子彈就會進來”等奇談怪論,不時泛起。
但中國清醒的精英分子,從未被這樣的矮化理論真正俘虜過。無論是器物仿效、制度仿效還是文化仿效,其共同目的都在于中國的獨立與自強。只是,我們至少經(jīng)過了80年的探索,依然始終不得其門而入。192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才找到了一條真正的自信自強自立之路。
馬克思主義為一切被壓迫的人們、被侮辱的民族代言和吶喊,并鼓舞人們起來摧毀那個不公正的世界。和過去一切西方各種主義都不同,它不再是對優(yōu)勝者的仿效,不必再唯強勢者馬首是瞻,去成為它的樣子最終成為它的附庸。恰恰相反,它是在對現(xiàn)存與過去一切不公正的制度深刻批判的基礎上,力圖建立一個西方從來未曾實踐和想望過的、一切以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為依歸的公正的社會。
馬克思主義讓中國人心旌動搖,不是因為它的理想主義,而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理想主義。中國從孔子以降,一直以大同理想作為知識精英的道統(tǒng)追求,一代又一代,多少人為它堅強守望,為它以身殉道,這一理想從未熄滅。
對這一理想最精到而優(yōu)美的表述,就是《禮記》中記錄的孔子的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遍觀全人類歷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這樣以對人性善的信任為基礎,去生成一個宏大的社會理想,以根本的公正作為追求,并且一以貫之,數(shù)千年從不斷絕。在傳統(tǒng)中國,人們的學習、成長和實踐的評判標準,就是這一理想所衍生的一系列具體要求。中國文明,綿延五千年,燦若星河,深如瀚海,多姿多彩,但構成統(tǒng)一的精神線索的,歸根結(jié)底就是對公正美好的社會的無止息的追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跨海相遇,當我們處在被貶低被侮辱的地位、我們的文明被踩在腳下蹂躪的時刻,一種可以幫助我們自強自立的理論出現(xiàn)了,而它與我們文明本真的聲音是如此一致,怎不讓人熱淚盈眶,甘愿舍身求法。革命與建設,首先是要扶正人心,扶起自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fā)芽、枝繁葉茂的文明背景,也是百年奮斗、初心不改的文化動能。
當今世界依然沒有根本改變少數(shù)國家的發(fā)展以多數(shù)的國家遭受不公正對待甚至受到欺凌壓榨為條件的面目,強勢者只是改換了不同的衣裝。人們對一個惡斗頻仍、詭計多端的世界早已厭倦,亦終將對之不抱希望。中國發(fā)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必能引起大多數(shù)國家的共情,久久為功,會讓世界認識到這是人類共存共榮真正的價值依歸。
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結(jié)合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明、中國具體實踐的文明新形態(tài),它應當是普世性的。只要我們持續(xù)以國內(nèi)社會公正為追尋目標,先以自度,而后度人,以文明的力量、人性的善良潛移默化,必能使近者悅,遠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