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均平而非平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中的共同富裕

2023-07-31 04:46:56陳新明高小平
東南學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諸子均分共同富裕

陳新明 高小平

均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治理思想,受到眾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推崇,在歷代經(jīng)濟社會制度改革中影響深遠,起到調節(jié)收入分配、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重大作用。 已有部分學者對均平思想進行探討,將其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資源。①李振宏:《中國古代均平文化論綱》,《學術月刊》2006年第2 期。 董瀟珊、陸永勝:《共同富裕的儒學基因及其當代意義》,《理論探索》2022年第6 期。這些研究多是在儒家思想的敘事框架下展開分析,從多個維度挖掘均平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主要聚焦于防止和反對財富兩極分化的公平觀、相對平均主義而非絕對平均主義的價值觀、以差等為前提的秩序正義觀、社會行業(yè)和階層分工制衡等方面。②李宗桂:《從“調均”看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哲學研究》2016年第8 期。 陳明光:《“調均貧富”與“斟酌貧富”——從孔子的“患不均”到唐代的“均平”思想》,《歷史研究》1999年第2 期。 余治平:《調均:以社會分工制衡財富分配——董仲舒“仕則不稼”“天不重與”的政治哲學》,《孔子研究》2022年第4 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防止兩極分化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而均平思想蘊含的財富分配、民本主義、公平正義、中道和諧等元素,對當前推進共同富裕建設具有重要思想價值。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礎。 基于此,本文嘗試跳出文本語義分析,將研究視角放在古代具體的基層治理場景——諸子均分制中,考察均平治理思想在零次分配中的制度實踐,從而進一步挖掘均平治理思想的共富基因,對其進行現(xiàn)代性審視、汲取性研究和批判性繼承,并探索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一、中國古代均平的思想內涵

自先秦到清末,均平是蘊含著豐富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思想的觀念系統(tǒng),強調“更化”中的動態(tài)均衡,通過調均將失衡轉為“良治”,實現(xiàn)各要素符合天道的“善治”和諧,不能以現(xiàn)代語境中“平均”等概念機械理解。

(一)均平:通過“均”以實現(xiàn)“平”

1733年,法國數(shù)學家棣莫弗提出正態(tài)分布的概念,發(fā)現(xiàn)自然界中大多連續(xù)隨機變量會圍繞均值分布,因此正態(tài)分布又被稱為自然分布。 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將這種現(xiàn)象應用于天文學研究,并證明了平均值最接近真實值,在天文學界開創(chuàng)了平均計算法,即把所有獨立測量的結果加起來并求其平均數(shù),認為平均測量值比任何單一數(shù)據(jù)更能準確體現(xiàn)研究主體的真實值。 19 世紀40年代,比利時學者凱特勒測量出首個人類特征的平均值——5738 名蘇格蘭士兵的平均胸圍,隨后他又計算了平均年出生率、平均貧困人口數(shù)、平均犯罪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標。 自此,天文學領域的研究方法開始進入人們的事業(yè)和生活,并逐漸成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中眾多決策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個體加總然后除以數(shù)量的思考模式,成為“平均者”。①托德·羅斯:《平均的終結:如何在崇尚標準化的世界中勝出》,梁本彬、張秘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19 頁。平均的數(shù)學特征是方差為零,也就是個體間不存在差異性。 絕對平均主義則不考慮任何產生差異的因素,追求零差異。 顯然,中國古代強調的均平,絕不是刻意追求個體結果相等的平均值,而是通過“均”以實現(xiàn)“平”,“均”是手段,“平”是目標。 當然,平均主義和均平思想都蘊含著公平的愿望,不過平均主義更多的是一種機械的平等觀,認為消除個體差異是最好的結果;而均平思想并不要求抹平所有差異,正如儒家強調的“和而不同”,各元素可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平”是目標:“更化”中的動態(tài)均衡

在中國治理思想史中,均平的思想脈絡源遠流長,春秋戰(zhàn)國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百家爭鳴,但在崇尚均平方面卻有驚人的一致性。 《老子》和《莊子·達生》中反復強調“自均”“天下平均”的社會治理目標,《管子·霸言》《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商君書·說民》中記錄了名臣們“以天下之財,利天下之人”“權有無,均貧富”“治國之舉,貴令貧者富”等治國理政的主張。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有國有家者”們,孜孜以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yǎng),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大同世界。②陳莉選注:《禮記:精選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6 頁。

均平思想在先秦時期為眾多政治家所推崇,①李宗桂:《從“調勻”看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哲學研究》2016年第8 期。而西漢“為群儒首”的董仲舒,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進一步將均平思想儒家化,認為“大富則驕,大貧則憂”,需要“更化”,在仁政德治的框架下實施“調均之”,避免社會陷于“大富”和“大貧”的對立失衡中,“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于驕傲,貧者足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憂”,從而“可善治也”。②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84 頁。董仲舒深受陰陽家等學說的影響,將天道、陰陽五行等融入儒家思想,認為宇宙由天、地、陰、陽、木、火、金、土、水、人十種要素組成,人事應與天道對應,強調天人合一,各要素需保持均衡,才能維持整個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日月有常、五行輪替,董仲舒的均平理念是一種動態(tài)的均衡觀,“琴瑟”會出現(xiàn)“不調”,“為政”也難免會“不行”,面對“必變”的情形,“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179 頁。通過“更化”,避免“貧”“富”兩極失衡,使得各要素各得其所、和諧相處。 可見,均平追求的是一種均衡的狀態(tài),上下左右各安其位,是“中而已矣”的“圣人之道”,并非簡單地以均值為標準,正如中庸強調的是恰當?shù)暮线m而非中間位置,連孔子也感嘆未見過中庸之人,而“允執(zhí)厥中”也成為“堯、舜、禹三圣人”治國理政的“萬世法”。

(三)“均”是手段:調均失衡達良治

如何“更化”而實現(xiàn)“均平”呢? 正如《春秋繁露·度制》中所言,“度而調均之”。 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的策問時指出,“受大而不取小”“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是“上天之理”和“太古之道”。 通過調均,避免“富者愈貪利”和“貧者日犯禁”的“其勢無極”,使得“利可均布”,變“難治”為“易治”“善治”。 董仲舒進一步思考貫徹調均施政理念的制度,如《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他提出“限民名田,以贍不足”的土地政策,防止少數(shù)人兼并大量田地,而嚴重的土地兼并正是各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致命因素。 此后,調均成為后人理解和貫徹均平思想的主線,而他們推進調均改革的實踐,往往在制度名稱中即直接體現(xiàn)均平思想,諸如西魏蘇綽在“六條詔書”中提出“均賦役”、北宋王安石力推方田均稅法等。

收入分配是共同富裕的焦點問題。 收入分配可以分為一次分配,即按生產要素的投入進行分配;二次分配,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功能實現(xiàn)的再分配;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進行的收入分配。④厲以寧:《股份制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商務印書館2021年版,第67 頁。古代的調均制度實踐影響個人收入分配。⑤周建波:《古代如何調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人民論壇》2021年第9 期。圍繞土地制度的調均實踐,如北魏于太和九年(485)推行的“均田制”改革等,直接作用于土地這一農耕經(jīng)濟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也催生出“抑制兼并”“重農抑商”等治理思想。 圍繞財政稅收和國營禁榷所得再分配的調均方式,涉及“荒政”救濟、福利保障等社會保障政策,如南朝的“六疾館”和“孤獨園”、唐代為了矜孤恤貧和敬老養(yǎng)老而建立“悲田養(yǎng)病坊”等。 學者王紹光認為,收入分配還應包括“零次分配”,⑥王紹光:《共同富裕與四次分配:國際比較及其啟示(上)》,《經(jīng)濟導刊》2021年第12 期。即家產的分配。 在中國古代,“兄弟之間”有“分財之義”,⑦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74 頁。功利主義不能成為決定人們價值觀的唯一因素,個人行為受到道德準則的驅使,人們會透過各種重新分配的制度,以確保共同體成員的最低生活標準。 在“家國同構”的超穩(wěn)定政治結構中,諸子均分制影響具有“共有”性質家庭財產的代際分配,①麻國慶:《分家:分中有繼也有合——中國分家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1 期??梢钥s小家族成員的財產差異,緩解古代社會基層組織資源代際分配中貧富兩級對立與失衡,是“中國人意識中的自然法規(guī)范”,②李鼎楚:《中國傳統(tǒng)“家法族規(guī)”的特征及現(xiàn)代法治意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 期。并在唐代寫入法律,且一直延續(xù)。

(四)均平思想的價值流變

家國同構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結構,使得均平等儒家化的治理思想能夠順利下移,進入社會最基層組織。 均平不再局限于廟堂之上,而是更頻繁地出現(xiàn)在諸多農民起義的政治宣言中,但其中的價值理念和實現(xiàn)方式發(fā)生變化,影響到后世對均平思想的認知。

在古代,國家官僚機構、鄉(xiāng)紳自治以及宗法家族三種組織層次均認同儒家意識形態(tài)。 儒家正統(tǒng)思想、官僚政治和地主經(jīng)濟是國家組織層面文化、政治和經(jīng)濟的三個子系統(tǒng),而在宗法家族中,也形成了承載家族意識形態(tài)的宗法思想、執(zhí)行族規(guī)族法的祠堂、為收攏宗族和舉辦家族公共事務提供支撐的族田。 這樣,國家結構和家族結構形成一對同構體,宗法家族和家庭已不是簡單的血緣團體,而是以儒家倫理為組織原則建立起來的基礎單位,延伸了國家政府功能,產生同構效應。③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3 頁。家國社會組織的一體化,使得均平思想得到信仰儒家思想的地主階級的支持,他們或是飽讀儒家經(jīng)典,或是制定落實過相關政策的退休還鄉(xiāng)官員,“官于朝,紳于鄉(xiāng)”,推動了均平思想融入廣大民眾的價值認同,均平思想走出廟堂,成為民眾向往的社會理想。 不僅普通民眾在分配家產時實行諸子均分制,農民起義者們開始時也打著均平的旗號聚集民眾,如“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黃巢、“天補平均大將軍”王仙芝、“平均王”鄧茂七、“均田”的李自成等,一直到天平天國仍在《天朝田畝制度》中宣揚“無處不均勻”。

在歷次農民起義中,均平思想的價值理念和實現(xiàn)手段發(fā)生變化,平均主義色彩愈發(fā)濃厚。 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④廖寅、王曉龍:《宋代民變若干成因新探》,《蘭州學刊》2016年第4 期。北宋末年,方臘打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旗幟;南宋農民起義者鐘相,鼓吹凡是能夠產生“貴賤貧富”的制度,即“非善法”,他“行法,當?shù)荣F賤、均貧富”,于是“焚官府、城市、寺觀及豪右之家”,一時“小民無知者,翕然從之”。 農民起義者往往針對特定階級,采用絕對平均的方式實踐均平的政治理想,到處劫富濟貧、開倉賑濟,“平均”各處財富,正如羅汝才對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所言,“吾等橫行天下為快耳,何專去為”。 很少有像朱元璋那樣,分給土地、平均賦稅,調均生產要素的占有失衡。 同時,在農民起義中,與平均主義相伴而生的卻是極不均平的特權主義,對地主豪強“均貧富”的鐘相,“如是凡二十余年,相緣此家資巨萬”。⑤何忠禮:《論宋朝政府對民變的非軍事對抗性策略》,《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 期。眾多農民起義者,往往通過劫富而自肥,“等貴賤、均貧富”僅停留在口號與幻想之中。

二、諸子均分制:對零次分配中均平思想共富實踐的考察

諸子均分,即家財?shù)染纸o諸房子孫。 諸子均分制相較于長子繼承制、幼子守灶制等分配制度具有明顯的共同富裕價值取向,是家國同構場域中極具中國特色的分配秩序。 自然經(jīng)濟時代,家庭繼承是個人獲得財富和地位的重要來源,直接影響個人收入。 古代歐洲諸國多實施長子繼承制,即長子繼承家族核心財產和權力,對家庭其他成員具有排他性。 蒙古等游牧部落實施的幼子守灶制與之相似,只是繼承人換做家族的小兒子。 而在中國古代情況有所不同,家庭繼承中的身份繼承,如宗祧、戶主、爵位等,實施長子繼承制,嫡庶分明、長幼有別;不過家產的分配,實施“其財與中分”的諸子均分制,并成為“倫理代封建的顯著之一端”。①梁啟超:《梁啟超論中國文化史》,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0 頁。在諸如《崇禎二年體寧程虛宇立分書》《乾隆黔縣胡氏閹書匯錄》等古代文獻資料中,清楚地記錄了當時家族諸子析產的分配內容、份額、繼承人、程序規(guī)則等情況。 諸子均分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實行的分配制度,在唐代寫入法律,違反須負刑事責任。 《唐律疏議·戶婚》中明確要求,“即同居應分,不均平者,計所侵,坐贓論減三等”。 一直到清代,按《大清律例·戶律·戶役》的規(guī)定,“若同居尊長,應分家財不均平者”,所涉財物“十兩,笞二十;每十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一)參與“平”的主體:打破嫡庶之分

享有均分權的主體是家庭和家族范圍內的“枝下子孫”,主要是在父系血統(tǒng)的“兄弟”關系之間進行,各房是分配單元,諸子均分實質上是諸房均分。 如“十七都四圖江村立鬮書分擔合同人洪巖德同弟齊德、玄德等”,相關財產“俱作三房均分”,“巖德合得一房,齊德等合得一房,玄德、茂德等合得一房”。②欒成顯:《諸子均分制與家庭經(jīng)濟變動——〈乾隆黟縣胡氏鬮書匯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 期。值得注意的是,庶出諸子和嫡出諸子在均分財產時地位是平等的。 《張家山漢墓竹簡》中關于漢代分家的律令記載,“同產、同產子”欲相分財物者,“皆許之,輒為定籍”;③郭麗華、張顯成:《〈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5年第5 期。唐律也明文規(guī)定,“諸應分田宅及財物,兄弟均分”,“兄弟”只強調共同居住,并未區(qū)別嫡庶。④鄭顯文:《〈唐律疏議〉的釋法性解釋和造法性闡釋》,《法學論壇》2022年第4 期。而在明代律令中直接明確規(guī)定,“其所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所生,止依子數(shù)均分”。⑤楊一凡點校:《皇明制書:卷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6 頁。諸子均分中還可以“代位繼承”,即“兄弟死者,子承父分”。⑥王曉龍:《論宋代的立法與司法文明——以民事領域為中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6年第4 期。如果同輩兄弟中,有人早逝,他的兒子即家族中的孫輩可以代父參與均分;而若早逝之人尚未生子,父輩尊長可以為其“立嗣”,嗣子亦可參與均分。 當然,孫輩參與分配時往往不能與父輩同等,財產是按父輩人數(shù)進行均分,若早逝之人有數(shù)子,該房數(shù)子是對其父應分得的財產再均分,而非與其諸叔伯均分。 另外,女性也可以參與諸子均分。 在秦朝,家中無兄弟,而且祖父母亦不在世,當父母去世后,女性可分得家產;唐代對女子分配的家產范圍進行縮減,“部曲、客女、奴婢、店宅、資財”同族近親可以變賣占有,所剩家財再除去父母喪葬費用之后,方可進行分配;南宋女子所能分配的家產更少,即使家中已無男性繼承人,女子僅可分得一半家產,另一半充公入官;在明代,根據(jù)《大明律》規(guī)定,“戶絕”的財產,在“果無同宗應繼者”,“親女”可以繼承。 不過也有女兒與兒子一塊參與分配的案例。 《梧滕徐氏宗譜》中曾記載,徐氏第十四代的兩個女兒與三個兒子共同參與了分配。 參與諸子均分的“親女”除在室女外,也包括出嫁女。 總之,參與諸子均分的主體,在同輩層面具有平等性,超越了年齡排序和嫡庶之別,而且若在均分時,同輩之中已有人過世,他的兒子可以代位繼承。 諸子均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性別界限,也能照顧到女性群體。

(二)實現(xiàn)“均”的規(guī)則:秩序公平正義

諸子均分制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保障家產在家庭諸子之間平均分配。 一是由權威性的主持人或中間人劃定分配份額。 父親作為一家之長,主持家產的分配,若父親去世,則往往“請憑”甲長、鄉(xiāng)地、親族尊長作為中間人參與其中,待分家產的價值由父輩主觀判斷“肥蹺闊狹”,當然如果存在明顯不均,諸子可報送官府以裁定,“同居尊長應分家財不均者”,官府可依律判罰。 二是分配時,具有公平性程序規(guī)則。 “抓鬮”是諸子均分時普遍采用的方式。在主持人或中間人以房為單位劃定待分家產的份額后,往往須寫立鬮書,并編有“天、地、人”等序號,各房代表“對天焚香”,然后“抓鬮而定”所得份額。①欒成顯:《諸子均分制與家庭經(jīng)濟變動——〈乾隆黔縣胡氏閹書匯錄〉研究》,《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4 期。隨機抓鬮可以保障諸子以相等概率獲得鬮單中的財產,最大程度上減少爭議。 同時,鬮書具有法律效力,鬮書是官府針對家產分配訴訟時的主要依據(jù),而很多鬮書中直接寫明違約責任,如在清乾隆時期黔縣《胡氏巖真公閹書》中,“自今鬮業(yè)之后”,“各宜遵守,不得故違”,如果“倚強欺弱,生情挖界”,則“準作不孝罪論,甘罰白銀拾兩”。 三是兼具靈活性,并非絕對平均主義。 家產分配時,可以參考諸子的實際情況,順乎人情,靈活處理兼顧公平。 如嫡長子可以獲取多的份額,這主要是考慮到嫡長子負責祭祀祖先等宗祧事務,并代表家族承擔對外應酬,有額外的開支。 參與分配的諸子是可以自主表達個人意愿的,在有些家庭的財產繼承中,無尊長主持也無摸檢抓鬮,而是“兄弟商議”,友好協(xié)商定立合同,份額劃定時并非絕對平均,可以照顧家庭成員的特殊情況。 如有些契約文書記載,某家兄長早逝,而留有多位尚未成年的幼子,其弟念兄勞苦可以多分家產給其子侄。

(三)度而調均之的家產:維護各枝綿延

諸子均分的是家庭財產,包括土地、馬牛羊等農業(yè)社會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以及屋宅、池塘、園林、財物、奴婢等。 在《續(xù)齊諧記》中有記載,“田真兄弟三人……田業(yè)生資,平均如一。 為堂前一紫荊樹,花葉美茂,共議欲破為三,人各一份”。②秦碩:《魯迅輯?!蠢m(xù)齊諧記〉手稿》,《魯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0 期。田氏兄弟甚至連堂前紫荊樹,也納入均分的范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家產在均分前往往需要預留出一定的份額。 若父母在世時進行諸子的分家析產,父母會預留部分財產以作養(yǎng)老之用,而且預留的份額越大,父母通常在諸子面前的權威越高,父母去世后該部分財產再行均分。 部分家產需留作祭祀之用,特別是宗族勢力發(fā)達的地區(qū),這部分家產用來供奉祖先,方便子孫朝謁,是全族的公共財產,不再進行分配。 有時部分財產會留作用來照顧家庭成員,例如尚在讀書考功名的學子,沒有收入,可取部分家產資助其學業(yè)。

家庭是中國古代基層組織單位,既以個體家庭農莊的形式,組織全體家庭成員自給自足進行生產,發(fā)揮經(jīng)濟功能;也作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等倫理義務的載體,承擔社會和文化功能;同樣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前置條件,具備政治功能。 家庭的財產一方面需要維持這些功能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也為家族延續(xù)提供支撐,哪怕諸子中有早逝者,為避免該房戶絕,也要同族過繼并分配家財,盡量維持該枝綿延。 由此看來,哪怕是個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背后也離不開家庭共同體的支持,個人也需按倫理規(guī)則找到自己的角色,并盡到服務家庭共同體的義務。 因此,家庭財產可視為共同體的共有財產。 不過這不是現(xiàn)代民法意義上基于個人所有權的共同共有,主要是保障共同體中各房成員的生產生活,以期“永保身家”。 家財?shù)姆峙鋵ο笾荒苁羌彝ブ兄T子,限定了戶主遺囑的范圍,戶絕享有分配權的過繼嗣子往往也是同族而非外姓子弟、改嫁的女子。

三、均平思想的價值和局限

均平是中國古代承載共同富裕的思想基因,其中蘊含的財富分配、民本主義、公平正義、中道和諧等元素,反映出長久以來人們對富裕乃至共同富裕的樸素情感和向往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賦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意蘊,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 對均平思想進行現(xiàn)代性審視、汲取性研究和批判性繼承,有助于豐富共同富裕的價值體系,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思想基礎。

(一)均平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 諸子均分制作為均平思想的基層治理制度實踐,早先研究中多對其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諸子均分制使得“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與西歐的長子繼承制相比,導致中國古代“富不過三代”,小農經(jīng)濟土地離散化,不利于資本的原始積累,遏制了市場化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現(xiàn)代化進程。 而西歐的集中繼承是商品經(jīng)濟與私有制的產物,與分散繼承不同,有利于財產的增殖。 不過,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對此類觀點表示質疑,認為諸子均分制中的家庭經(jīng)濟變動縱向上呈曲線型規(guī)律,總體上呈現(xiàn)向前發(fā)展趨勢。 近代以來中外工商業(yè)家族均普遍傾向于分散繼承,這對產業(yè)發(fā)展并未帶來明顯消極影響。①楊在軍:《家族財產繼承方式與近代工商企業(yè)關系研究》,《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17年第2 期。繼承的傳統(tǒng)類型受地理因素的顯著影響,土地質量每提升一個標準差,諸子均分制出現(xiàn)的概率平均提高7.4%。②Thilo R.Huning,Fabian Wahl,“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heritance Tradition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21,49(3),pp.660-674.西歐因為土地產權不明晰、田畝產量偏低以及社會市場化程度不高而選擇長子繼承。

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諸子均分增加了零次分配的公平性,緩解了家庭矛盾,方便政府治理,對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諸子均分制是社會治理基層單元的均平實踐,避免資源占有的兩極化。 在市場和政府之外,諸子均分制保障了生產要素的公平分配。 家產分配時,同輩諸子之間不會因為嫡庶之分、長幼之別等先天因素而遭到差異化對待。 諸子脫離同居的家庭共同體后,各房能從家財均衡的“起跑線”開始發(fā)展。 諸子均分制還可以化解矛盾,消除對立沖突。 正如鬮書中常用之語,“田共恐混淆之無別,致使乖爭之有由”,③《胡氏鬮書匯錄·黟南胡氏分關序》,文書第2 頁。家庭財產權的不明晰,導致很多家族產生糾紛,這極大增加了家庭內的摩擦成本,破壞了傳統(tǒng)社會的倫理關系,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諸子均分從制度層面,規(guī)定了參與分配的主體、客體和規(guī)則,在權威人物主持下,以公平程序進行分配,極大緩解了圍繞家產的紛爭。 另一方面,也為政府治理提供便利。 財產是很多家族子孫糾紛的根源,涉及到利益的糾紛往往十分劇烈,而外部組織或人員又因為信息不對稱,難以仲裁。 正如《皇明條法事類纂》記載,“各處刁徒”“多因爭分家財田地等項細數(shù)”“捷行詞訟,攪擾官府”。④《逃避差役·分定家產重告者立案不行例》,《皇明條法事類纂》卷一二,古典研究會影印本1966年版。唐代以后,政府將民間習慣予以法律確認,而分家書等又為官府判決提供了證據(jù),南宋《名公書判清明集》中便記載了不少鬮書發(fā)揮法律效力的判例。 此外,諸子均分制還為女性和特殊情況的家庭成員預留了空間,以解困弱之需,將家庭進一步打造為社會矛盾的緩沖體,增進了中國古代社會基層治理單元的現(xiàn)代性。

均平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收入分配調節(jié)也有重要啟示意義。 收入分配是共同富裕的焦點問題。 中國治理思想中的均平思想,與傳統(tǒng)農民起義的平均主義理想不同,強調的是“更化”中的動態(tài)均衡,通過調均使得失衡轉為“良治”“善治”,正如《春秋繁露·度制》中所述,均平的制度設計應當是“制人道而差上下”。 在諸子均分制的實踐中,也不是嚴格意義的絕對平均,諸子間可以友好協(xié)商,份額分配時考慮諸子的實際情況。 可見,以平均主義揣度共同富裕,并非古代治理思想的余震,而更多的是一種小農階級文化的延續(xù)。 “絕對平均主義的來源,和政治上的極端民主化一樣,是手工業(yè)和小農經(jīng)濟的產物?!雹佟睹珴蓶|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 頁。

均平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零次分配而言,同樣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當零次分配對個人收入產生顯著影響時,代際繼承將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人群的相似性是對不平等容忍度的重要因素。 1921—1931年《中華民國民法典》出臺后,傳統(tǒng)社會中諸子均分等分家制終結。 不過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個體家庭財富普遍上并未有大的積累差異,代際傳遞對個體貧富影響不大,沒人重視這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后,家庭財富開始高速積累,父母積累的財產對子女收入產生較大影響。 但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也不涉及家產繼承糾紛。 然而現(xiàn)在各地已放開“三胎”政策,家庭下一代中開始產生同輩諸子。雖然計劃生育之前,亦是多子家庭,但改革開放的經(jīng)濟增長紅利以及社會中各種新機會不斷涌現(xiàn),子代的收入遠遠高于上一代人,人們更重視的是自己的勞動收入,對繼承父母財富相對就不太重視。 現(xiàn)在經(jīng)濟增長相對減緩,代際財富創(chuàng)造差異縮小,同輩諸子看待父母家財?shù)男膽B(tài)與上輩世代相比,發(fā)生變化。 家庭人口越多,利益交疊越多;同居共爨,難以處理的、錯綜復雜糾纏不清的關系就越多。 2022年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雖然對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做出了相關規(guī)定,但是未來圍繞家產分配的糾紛可能還會增加。 所以考驗政府治理現(xiàn)代化能力的重點就在于如何將家庭打造為社會矛盾的緩沖帶而不是爆發(fā)點。 同時,代際分散繼承會增加個體離散性,而宗祧、爵位等身份繼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個體離散性傾向。 因此,當前代際繼承過程中還應考慮分散繼承的離散作用,避免對社會組織能力產生影響。 此外,零次分配對個人收入影響增大,而我國尚未出臺遺產稅、贈與稅等稅種,諸子均分制對家庭成員收入差距調節(jié)對當前共同富裕建設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二)均平思想的局限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社會發(fā)生了現(xiàn)代化的新變革。 經(jīng)濟上工業(yè)、商業(yè)和城市崛起并占主導,政治上民族國家與現(xiàn)代民主形成和發(fā)展,社會上人口流動打破區(qū)域和階層的限制,思想文化上理性主義獲得主導地位。 而均平思想的最大局限是缺乏現(xiàn)代性,這使得踐行均平思想時容易滑入平均主義的陷阱,過分聚焦均平的結果而忽視獲取該結果的合法性手段與可持續(xù)性過程,這阻礙了其對國家治理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正面影響。 在尚未轉向人類中心主義的時代,古代人相信有一個外在于人的自然秩序,正如均平的意義來源于“天道”,人是渺小的,個人需依附于群體生活,不能從傳統(tǒng)的、非常牢固的社群關系中脫離,而受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影響,個體間往往又聯(lián)系不多、各自為政,這極大影響了人的自主性。 個人的價值需與他人比較確定,“個體化”不發(fā)達的情況會要求眾人承受同樣的壓力,維持同質的分散狀態(tài)。 因此,當社會財富兩極失衡時,普通民眾想到的不是重新尋找調節(jié)均衡的改良方法,而是如元末農民起義喊出的“天遣魔將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 不平又殺不平者,殺盡不平方太平”。①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364 頁。同時,均平思想沒有考慮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背后的邏輯停留在只要合理分配“蛋糕”,大家就相安無事,滿足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②蔡希勤:《解讀道德經(jīng)》,華語教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 頁。但對是否做大“蛋糕”從而使“自均”所得增多則沒有過多探討。 這使得對均平思想的最大誤解,即將其與平均主義劃等號,而在經(jīng)歷過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人們腦海中,平均主義是“向下看齊”的同義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發(fā)表演講時說:“中國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漲船高、各得其所,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雹邸读暯匠鱿?022年世界經(jīng)濟論壇視頻會議并發(fā)表演講》,《人民日報》2022年1 月18 日。均平思想也缺乏現(xiàn)代意義上“平等的尊重”,均平往往需由特權階層允諾不能跨越綱常倫理,沒有“平等的自由”,何物何事均平需受禮法支配,個人不能按自己的意志進行選擇。

結 語

均平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治理思想,并非力圖消弭所有個體差異的絕對平均主義。 均平思想不僅對古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起到深遠影響,同樣對當前社會收入分配調節(jié)和代際繼承等現(xiàn)實問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僅要有“均平的尊重”“均平的自由”,更要有“均平的關懷”。 對于并非個人意愿選擇偏好造成的差異,社會應予以關注,個人無法選擇的偶然因素不應當影響一個人的命運;而由于個人選擇造成的差異,社會應慎重考慮,諸如偏好高風險而帶來的財產損失或者無法馴服欲望而導致的貧困潦倒,并不能均平地由社會兜底。 古代均平追求的是各要素符合天道的“善治”和諧,當前均平更多地應是通過調均合理的差異,塑造人們的德性善行,探索一條共同善進之路,通往百年目標。

猜你喜歡
諸子均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經(jīng)濟(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fā)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柔性喂絲機均分盤CFD分析和優(yōu)化設計
煙草科技(2020年10期)2020-11-07 10:38:00
先秦諸子談大小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6
面積均分線的推廣
單簧管基礎練習新探
音樂探索(2015年3期)2015-12-05 11:59:58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东城区| 宿迁市| 阜阳市| 长阳| 柏乡县| 阳城县| 从江县| 扶绥县| 涪陵区| 武夷山市| 元谋县| 光山县| 内丘县| 沛县| 新化县| 汉川市| 抚州市| 高州市| 田阳县| 鲁甸县| 门源| 沙田区| 教育| 措美县| 安顺市| 长沙市| 峨山| 揭西县| 台湾省| 扎赉特旗| 阿拉尔市| 凤山县| 轮台县| 汶上县| 尉犁县| 宜兴市| 孙吴县| 闽侯县| 常山县| 滨海县|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