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由 朱杰
近日,筆者在一位古玩藏家處見到一件蒲牢形硯滴(如圖),體態(tài)豐盈,線條柔和,造型別致。經(jīng)國家文博專家鑒別,該硯滴為吉州窯白釉硯滴。
在古代傳說中,龍生九子。第四子蒲牢繼承了金蟾媽媽嗓門大、喜歡鳴叫的特點,經(jīng)常在海邊大吼大叫。古人習(xí)慣把蒲牢的形象雕刻在銅鐘上,寓意聲音嘹亮,威震八方。
這件蒲牢形硯滴長約10厘米,高近4厘米。其翹首啟口,雙目圓睜,隆鼻鼓腮,兩腮貼身一對大耳朵;尾部下折,兩前足自然前撐,后獨足曲蹲作欲躍之勢;背上有一圓形注孔;腹為素面,腹空可盛水,出水流暢。在其背脊處有一條由數(shù)十個乳釘紋飾組成的分界線,象征著浩瀚宇宙中的云氣。云氣乳釘紋將硯滴分成左右兩部分,一邊印有“北斗七星”,另一邊印有“文昌六星”。
“北斗七星”分別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瑤光。傳說中,天權(quán)代表文曲星,藝術(shù)天賦很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通古貫今,學(xué)識淵博,是知識的象征?!拔牟恰笔嵌房狭堑目偡Q,分別為司祿、上將、司命、次將、貴相、司中,對應(yīng)職司數(shù)、禮、御、樂、射、書。
文博專家趙榮華說,硯滴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青銅、陶、鐵、玉等各種材質(zhì)都有,但蒲牢形狀的硯滴實為少見。(摘自《江西日報》 李由、朱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