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瑞
2022年12月9日,清華大學雕塑系副教授馮崇利的雕塑作品《竹痕—8》由中國駐塞浦路斯使館鄭重捐贈給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市葉里區(qū)政府。中國駐塞大使劉彥濤在捐贈儀式上指出:恰逢中塞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一周年,藝術家馮崇利的作品以中國傳統(tǒng)意象“竹”作為主題,體現(xiàn)了兩個國家之間共同的價值觀和共融共生的合作理念。而塞浦路斯著名評論家、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科斯塔斯·古里亞莫斯(Kostas Gouliamos)也在希臘文化類媒體《斯卡拉時報》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文章,盛贊馮崇利的作品“通過像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對雕塑一樣的感知,而獲得了藝術的再生”。古里亞莫斯認為,馮崇利的作品在材料中新技術的使用,反映了中國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理解,與此同時,他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了自然景觀與人類文明觀感”。
本人有幸接受駐塞使館邀請,代表馮崇利參與了作品捐贈儀式,并見證了《竹痕—8》作為文化交流的象征在“一帶一路”的地中海友好國度安家?!吨窈邸芳啊讹L之痕》是馮崇利近年最重要的兩個系列。“竹”這一傳統(tǒng)東方美學意象,無論是其虛懷若谷的“中空”胸懷,象征民族氣節(jié)的骨節(jié),還是韌性挺拔的婆娑美姿,都是中國文化內省與視覺外化的生動寫照,而“風之痕”則帶來自然風物與流動光影之間的虛實映照。作品《竹痕—8》既是竹影,又是風痕,運用滿月的大圓形造型,寓意美好,表征明鏡?!爸瘛迸c“風痕”是靜與動、物象與感覺之間的互鑒,正象征著東西方之間綿延不絕的文化互動與對未來的美好愿景。
對于雕塑家馮崇利個人而言,此次捐贈的作品不僅是藉以表達中塞之間友好的文化互動,同時也是一次展示中國當代藝術面貌,讓世界了解中國藝術家創(chuàng)作樣態(tài)的珍貴契機。雕塑不只是裝飾空間的手段,而是一種表達對于現(xiàn)存世界的理解方式。通過雕塑的美學維度,馮崇利將中國傳統(tǒng)的植物符號與動感的視覺意象相結合,用具體“物”的表達與抽象“型”的象征性進行合并,創(chuàng)造出堅實而詩意的雕塑形體?!吨窈邸废盗幸灾锌涨懈?、空間的虛實相應為主要創(chuàng)作手法,用多維度的時空概念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雕塑所特有的況味與穩(wěn)健。但在傳統(tǒng)視覺符號的基礎之上,藝術家也用不銹鋼的現(xiàn)代感、風痕的尖銳型鑄造出被時代敲打但又頑強不屈的生命之痕。它們像亞歐大陸曠野中發(fā)出的自然聲息,又毫不違和地在工業(yè)社會冰冷的鋼筋叢林中卓然挺立。
近些年來,馮崇利在創(chuàng)作上始終著力于生態(tài)自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并在清華大學雕塑系的專業(yè)教學和個人研究中聚焦于中國傳統(tǒng)造型語言的轉化方面,開啟了《墨韻泥痕》《竹痕》《風之痕》《生長空間》等一系列極富個人風格又兼具中國藝術神韻的雕塑作品。馮崇利的作品歷來著重表達矛盾、相容、沖撞、共生的文化關聯(lián)性。在自然與工業(y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中,引入對于自然與人文的永恒主題??v觀馮崇利的創(chuàng)作歷程,作品始終以中國傳統(tǒng)為基準,并逐漸在更加廣闊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手法上將“傳統(tǒng)造型語言的轉化”付諸實踐。中國文人講求平淡天真、似與不似之間,而馮崇利的作品則剛直、敏銳、厚重篤定。中國的文人畫題材梅蘭竹菊常趨表達謙謙有禮、高節(jié)清逸,而馮崇利的四君子脫去了文人矯情,它們是在自然中凜冽傲然的孤筠,是風雪中質樸靜姿的劍蘭。人們在馮崇利這里,更多看到的是渾然天成,是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的順勢而為。與此同時,他的藝術探索也給當代雕塑帶來一種新的可能性:在造型與文思之間產生力與美的互鑒互映,使雕塑成為當下的明證,也成為能夠與周遭世界相提并論的時代基準。
這也正是中國藝術家立足自身、眺望世界的一個鮮活范例。時間進入21世紀,中國雕塑經(jīng)過幾代人的學習、借鑒、消化、融合,正在以更加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個體創(chuàng)造與各自審美差異性等全新的角度和眼光,去重塑中國雕塑的獨立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馮崇利的作品,是手中有方寸、心中有乾坤的天地體認,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感知到藝術在當今承擔了更大使命的社會責任和文化內省。
雕塑是占有空間的藝術,也是人類自藝術之名誕生以來最持存的一種形式。它具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東方審美精神,同時觀照外在形象與內在靈魂,與古希臘哲學有著某種精神同質性。馮崇利既不是簡單地追隨傳統(tǒng)文化的軌跡,也沒有在思考放諸四海皆準的藝術準則這里趨同于所謂的“世界模式”,而是在隱含的傳統(tǒng)符號里探尋著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和而不同”。在熟悉東方審美意趣的觀者那里,人們很容易看到馮崇利現(xiàn)代感與中國符號兼具的藝術風格;而在素來將雕塑作為恒久視覺形式的藝術載體的西方人那里,人們同樣能夠得到來自更深層面的共鳴?;蛘呖梢哉f,在自然與文明之間,馮崇利摸索出一條和解之路,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藝術有容乃大、至臻至善的精神象征。
風過無痕,但藝術留痕。馮崇利用作品為世界提供了一個角度、一種觀看。當我們走向世界的時候,世界也正在關注我們?!耙粠б宦贰笔墙z綢之路精神的當代傳承,文化先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使命。從根本上說,深耕每一個文化領域,抓住藝術創(chuàng)作的當代契機,才能更加深入地拓展藝術交流的廣闊空間,為真正的東西方對話打下基礎。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希臘克里特大學及愛奧尼大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