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隨著新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這一教學方式,任務群教學便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新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際中,出現(xiàn)了“平時傳統(tǒng)課,競賽任務群”的怪象。因此,現(xiàn)實中的任務群教學正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一線教師對它“又愛又恨”,因為它在實施中很難把控。任務群設計就如同做“項目”,教師既是策劃者、組織者,又是指導者、推進者,還是檢驗者、反饋者;教師既要確保整節(jié)課盡在掌握,又要允許學生有創(chuàng)新性的動態(tài)生成,真是難上加難。經過反復探索實踐,筆者歸納了一套“五位一體”的教學范式,或許可成為破解尷尬的有效途徑:從生活中探尋真實情境,在情境中設置學習任務,以任務來引領活動探究,于活動中形成認知建構,用建構來驗證教學評價,借評價來指導現(xiàn)實生活。情境、任務、活動、建構、評價五大要素相依相生,共存共進,架構起完整的任務群實踐路徑。
學生學習行為的產生基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和成長發(fā)展的需要,任務群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要對接學生已有或可能的生活認知,引導學生在對所創(chuàng)設情境的認同與接納中去理解文本中的生活,用從文本中習得或發(fā)展出的生活經驗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要能覆蓋整堂課,成為解構文本的支架;情境要暗含問題與任務,學生為解決問題必須在情境中活動;情境設置對于學生的閱讀思考要具有帶入性,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
筆者在復習課《初印象: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中,設置了“我是命題人”的學習情境:假如你是期末市聯(lián)考的語文命題人,請以本學期學習的詩詞為素材命制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題目,并預設參考答案及分值解析。
本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源于學生迎戰(zhàn)期末考試詩詞鑒賞復習的實際需求,旨在通過該情境,引導學生換位思考,以“命題人”的角度和身份探究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的出題思路和答案設定,親身體驗明確命題者的出題意圖和考查方向,從而將擬題思維反饋回知識梳理和技巧把握,提升復習效果。
情境的設計要兼具引領性、包容性和生活性。“引領性”即情境要能發(fā)揮思想和價值觀的引領導向作用;“包容性”即情境能提供整個學習項目的大背景、大框架,又可適當分解為若干個具體任務;“生活性”即情境來源于生活實際,又可反饋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據可依,有理可循,在情境中參悟,在生活中領悟,在人生中頓悟。
任務群教學在對接生活的情境引領下,通過任務設置來引發(fā)和構建活動探究。任務設定要符合情境活動特點,在任務形式上,要夯實新課標強調的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等目標;在任務組織上,要更好地體現(xiàn)任務設計中的多要素組合;在任務價值上,要有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的探究活動。任務設置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訓練,也要注重價值觀、品格、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情境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主動完善知識、技能、思維等認知體系的自我建構。
筆者依據《初印象: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我是命題人”的學習情境,確定三個學習任務。
任務一(“我來構建考點庫”):小組展示以思維導圖形式梳理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考點。
任務二(“我來命題我來答”):個人展示以《登高》為素材命制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題目,預設參考答案及分值解析。
任務三(“我來命題你來答”):命題小組分別以《念奴嬌》《永遇樂》《聲聲慢》《涉江采芙蓉》《鵲橋仙》《芣苢》為素材命制詩歌鑒賞的表達技巧題目,互相出題并以預設參考答案為評分標準打分。
以上三個任務緊承“我是命題人”的情境設置,分別側重“命題人”知識術語的積累和考點標準的解讀、出題水平的打磨和解析能力的演練、命題思維的錘煉和解題技巧的檢驗。三項任務緊扣情境,一脈相承,逐級遞進,同時又接引具體“命題”活動的實踐操作。
任務的設計要遵循語文性、梯度性和組合性。“語文性”即語文課程的任務教學始終姓“語”,任務設計切不可脫離文本的內容和主題,而強加看似熱鬧、高大上的任務活動;“梯度性”即任務設計最好由易到難的梯度展開,引領學生在任務解決中逐步完成對文本的梳理和領悟;“組合性”即任務設計要綜合學習內容、方式、資源等多要素,融看、聽、說、讀、寫、悟等多形式為一體,打破傳統(tǒng)教學問題分析的單一性,使任務活動更生動、立體、多元。
情境的實現(xiàn)、任務的達成、需求的滿足,最終都要依靠活動的開展;問題的解決、建構的生成、素養(yǎng)的提升,同樣有賴于活動的實踐,任務群教學歸根結底要落實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依據情境分解任務,根據任務展開活動,克服語文學習和現(xiàn)實生活間的脫節(jié)傾向,打破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隔閡桎梏,培養(yǎng)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習動力,開展合作探究。
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哦,香雪》的教學設計中以“班級組建劇組參加校文學社小說課本劇展演”為情境,設置了五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編劇組正為選擇情節(jié)點而發(fā)愁……試著先用一句話概括小說內容,再選出重要的情節(jié)點并說明理由。
活動二:假如你是導演,請結合以下臺詞和情節(jié)給飾演香雪的演員說戲。
1.“你看著給吧。”
2.“娘,這是一個寶盒子?!?/p>
3.“香雪在公社中學遭受屈辱?!?/p>
4.“香雪夜歸。”
活動三:假如你就是飾演香雪的演員,請選擇以上臺詞或情節(jié)之一進行現(xiàn)場表演。
活動四:劇組爭論進行中……讀了董興杰的《鐵凝與“香雪”》和鐵凝的《從夢想出發(fā)》,劇組有些同學建議把臺兒溝后來的發(fā)展變化也作為重要的情節(jié)點加入課本劇進行展演。對此,有人贊同,有人反對。請大家?guī)兔Ψ治鲂璨恍枰由线@個情節(jié)。
活動五:課本劇展演剛剛結束,我們班的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好評如潮。同學們念念不忘那個“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有滿腹的話兒想向香雪傾訴。請以“哦,香雪,你……”為開頭,寫一段你想對香雪說的話。
該課以解決課本劇展演中遇到的難題為主線設計了五個活動,分別以編劇、導演、演員、劇組工作人員、觀眾的身份,引領學生親身參與劇組的交流討論、角色扮演、情感剖白,體驗多角度的思維旅程。五個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成一個整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躍度,生成豐富多樣的建構成果。
活動生成要有及時性、延展性和建構性?!凹皶r性”即任務生成要邊學邊思,邊思邊悟,邊悟邊用,打通純粹的知識學習與實際運用之間的壁壘屏障,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知行統(tǒng)一;“延展性”即任務生成要由課上延伸至課下,由語言延伸至行動,由思維延伸至生活,又能促進語言、思維的發(fā)展,審美、文化的提升;“建構性”即任務生成要形成有系統(tǒng)、有條理、相對完整的認知體驗和價值認同,將認識與思想關聯(lián)貫通,形成可視化的學習成果。
可視化的學習成果是建構形成的外在標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系統(tǒng)化、條理性、相對完整的認知體驗和價值認同就是建構。學生在任務驅動引領下積極實踐,形成經驗建構;在活動交流展示中分享感悟,實現(xiàn)認知建構;在提升審美體驗、傳承文化傳統(tǒng)中主動探究,發(fā)展思想建構。成功的建構是將知識建構為有序的體系,技能建構為具化的經驗,思維建構為聚焦的理念。是否形成建構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標準和依據,是教學評價的主體。
筆者開辦了《故都的秋》學習成果展示交流會,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經驗分享和成果展示。除集體生成的微視頻外,還涌現(xiàn)了配樂朗誦、文段插圖、讀書筆記、思維導圖、改編詩歌、個性化小論文等多種多樣富有個人特色的學習成果。
任務群教學重在引導學生超越單一的接受學習,在情境任務中體驗實踐活動,展現(xiàn)真實的自我,發(fā)展豐富多樣的學習成果,全方位觀察了解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表現(xiàn)出的個性品質、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擬定個性化評價標尺,開展過程性評價,整合多樣化成長記錄,科學全面地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
任務群是情境式教學,評價也是情境式評價。情境性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情境及情境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行為、心理和狀態(tài)的分析、解說和評判。評價內容全面,凸顯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踐價值;評價方式多樣,體現(xiàn)項目學習的全要素評價;評價成效顯著,促進建構成果在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有效轉化。
筆者以“為積極響應學校開展的‘相伴書香,逐夢美好未來’主題系列讀書活動,我班計劃舉辦‘生命在自然中沉思’主題讀書會,指定交流美文為馮志的《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為任務情境,將任務活動及學習評價設定為以下任務。
任務一(“靈魂里的風物”):為主題讀書會宣傳海報構思彩色配圖。
任務二(“靈魂里的聲音”):選擇你最受觸動的語句配樂朗誦分享。
任務三(“靈魂里的感悟”):從參考議題中選擇或自主確定議題準備一篇讀書交流稿。
表1
學生要在感受品讀文本的基礎上完成主題讀書會的配圖、朗誦、讀書交流稿等任務項目并生成學習成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多種能力,這就需要匹配多元化的情境性評價。具體情境活動中的評價,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實際與預期結果的差距,修正學習過程,評教互推共進,促進學生實現(xiàn)文本與現(xiàn)實生活的銜接轉化。
合理整合情境、任務、活動、建構、評價五大要素,踐行“五位一體”的實操范式,能夠有效幫助廣大一線教師在任務群教學之路上明確關鍵節(jié)點,越行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