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科云
一位僧人帶徒弟游歷,是夜月明,僧人指著月亮對徒弟說,月亮真美,而徒弟卻望著僧人的指尖出了神。
就像月光之于僧人,僧人的指尖之于徒弟,美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因此,美不是平民百姓口中的“奢侈品”,亦不是文人雅士的“專有物”。美是平等的、大眾的,鉛筆木屑構(gòu)成祥云圖案,沙拉醬在晃動時宛如熔巖,丁達爾效應出現(xiàn)時光也有了形狀……美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只是看你是否發(fā)現(xiàn)了它。
在尋找美時,我們動用著我們的藝術(shù)腦。有人說美給人帶來的是感官上的享受,是非理性的感受,是會被未來社會所摒棄的。而事實恰恰相反,美育的重要性在當今尤為明顯。在智能化時代,如果我們過于理性,只知道用左腦思考,我們與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美給我們帶來的的確不是知識層面的東西,但是美在精神層面給了我們極大的慰藉,這也是為什么亞里士多德說“美使人凈化”的原因。
月亮是盈虛消長的月亮,指尖是飽經(jīng)風霜的指尖,它們在我們眼中是普通的,并不能稱得上美,但是在僧人與徒弟的眼中則不同。因此,美與丑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一段京劇,梅蘭芳的尾調(diào)上揚,程硯秋的尾調(diào)下沉,你可辨別得出好聽與難聽?尾調(diào)不同,意境便不同,所傳達的情感便不同,何來美丑之分呢?由此可見,你眼中的普通甚至是丑,在別人的眼中亦是美。
對美的認知為何不同?根源之一便是我們的文化基因不同。朱良志在《真水無香》中談?wù)撚W南北宗問題時說“南派以靈性表達為旨歸,北派以形式工巧為能事”,南北派地域不同,對印學的好壞評判標準亦不同。但無論如何,對美的追求是刻在我們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應時刻記住,不是清冷、枯瘦、蕭條、花不開水不流就刻在我們的骨子里,告訴我們這就是美。美有宗派、地域、文化甚至知識上的問題,缺的只是追尋美的眼睛。
反觀當下,審丑文化盛行,人們在快時代走得瀟灑又無聲,美卻被拋下了;人云亦云,大買奢侈品、以高級雕琢為美的人比比皆是。我們還是應該從忙碌中慢下來,追尋美,亦是追尋我們遠離已久的生活煙火氣。
小徒弟凝望著僧人的指尖,僧人凝望著月亮,夜靜人不語,亦是一幅美好畫卷。月亮與指尖,都是二人眼中的美。
(指導教師? 徐?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