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五涇謠

2023-08-12 17:26:00但及
西湖 2023年8期
關鍵詞:雙橋集鎮(zhèn)

但及

1

門前有河。不是一條河,是五條河。

五條河交匯,交叉,合流,形成深潭和一個很大的漾。五條河集聚在一處,五龍戲珠,這在水鄉(xiāng)密布的杭嘉湖平原也是絕少見的。這個地方叫五涇。

我家是小屋,兩層,老式的木門,門朝南,離河岸約五米。河與屋之間有石板路,中間還擠進一排梧桐樹,秋天的時候果子隨風而降,腳步一來,石板路吱嘎作響。樹側(cè)是幫岸,樹影落水里,彎彎扭扭,樹影子把河當成了鏡子。屋子臨陽處,沒墻,只有柱子和木板,上了年歲的木板開裂出許多紋路,每一塊面板都有不同的姿態(tài)。正面有小門,木臼老了,轉(zhuǎn)一下會有不自然的聲音。門上卻有一個個的小孔,爺爺說打仗留下的,日本人進來那會兒,鎮(zhèn)上有過交戰(zhàn)。孩子們嬉戲,用小手指伸進孔,攪著。年代久遠,再加上孩子們可愛的滋潤,孔變得圓潤又光滑。門上有十幾個大小不一的洞。

屋內(nèi)有三臺縫紉機輪番作響,逼仄間,中間只露出一條狹狹的路。衣料味、機油味還有熨斗里的焦炭味混雜,飄泊在空中。這是我奶奶與人合開的縫紉社,縫紉機答答,答答答,連貫中時而夾著不連貫,機器聲里還融入她們的吳儂軟語。她們都說吳語,本地方言,沒人會說普通話。一塊板搭在空中,罩了塊白布,那是裁剪臺。鋪里共有三人,我奶奶,外加另兩位奶奶。有盞燈從樓板上垂下來,燈光蒼白,俯視全貌:堆成小山似的布匹,零星散落的劃粉,熨斗里閃出詭異的暗紅的光……人總是很多,尤其是上午,喝早茶的、趕早市的潮水似的一波又一波。有人在量衣,有人在試衣,幾件成衣吊在空中,像在做廣告,一動不動。

再往里是過道,堆雜物,中間突兀地有個樓梯。樓梯后,藏了個馬桶。樓梯很陡,沒有扶手,童年的我常爬這個不可思議的梯子。木梯質(zhì)量上乘,后來搬家了還被挪了去,一直使用,延續(xù)多年。它的特點就是陡,又陡又空。通過那道梯子,可以上到帶老虎窗的二樓,樓不規(guī)則,半邊高半邊矮。推開老虎窗,我爬上凳子,就能把南雙橋捉到眼前。石板的橋灰暗,橋影就在眼皮下面,與水融在一起。河對岸,成排的水閣樓倚在橋側(cè),像蜂窩一樣連綿。閣樓就架在水面之上,與水親近,木柱子常年伸在嘩嘩的流水里。

南雙橋是座平橋,青石制成,橋欄上還有成對的石獅子。我與同伴常常坐在橋上,在夏天的晚上,乘涼、看星星、聽故事,時不時摸摸那些獅子的頭和屁股。獅子一只耳朵掉了,臉上也閃出片片油光。橋下來是一個個臺階,到底下分成兩道,往東通往我家,也通往大漾。那里碧波蕩漾,水光常常躍出水面,落在外墻和石板路上。雨季時,水位滿溢,高到與岸齊平,望過去好像石板路面連著水。水在石板路的盡頭,石板路像是浮在水上。

集鎮(zhèn)沿漾而居,沒把漾全圈住,來了個半包圍,留了半截透氣口。大漾在中間,淡綠的一塊,河流從四方浩蕩而來,在這里停頓、休息。這里是河流的驛站。

河與河不一樣,即使是孿生兄弟,也能分出彼此。南雙橋下,水流平緩、舒展,只過了五六十米,到北雙橋,水勢就大變。北雙橋墩畔,水流打轉(zhuǎn),會弄出一個個漩渦來。不同的水系造就了不同的水的形態(tài),性格也迥異。都是天目山的水系,一條從新市過來,另一條則從含山而來。臨北的河,岸邊的樹茂密、陰森,連水色也變得既暗又深。

南雙橋以南是集鎮(zhèn)的主街,商業(yè)區(qū),店鋪集中區(qū)。街不長,不到百米,一覽無余。雨后的石板路不平,一踩,會泛起泥水花,弄臟鞋面。街窄,陽光過來,仿佛照在一個瓶子里,罩不全,街頭總會留下片片陰影。賣糖果糕餅、油煙醋酒,還有農(nóng)資和布匹的,匯聚了整條小街。每天一早,早起的農(nóng)民踏著灰暗的路面,與晨曦一起,盡可能早地占據(jù)街中間的某個位置。他們或蹲或站,面前放著作為商品的雞鴨或蔬菜。早市最熱鬧,八方群眾會趕來,坐船、步行都有,他們吆喝著進店吃碗陽春面,買點魚或肉,或進茶館侃大山。茶館四點多就亮了,黑乎乎的老虎灶熱氣騰騰,火苗在灶肚里閃亮、發(fā)光,并吐出熊熊火焰。大鐵鍋里的水開后,分裝到竹殼的熱水瓶里,再散落到一張張茶桌上。在我的印象里,茶館總是蒙了一層油膩,桌子是深黑色的,地是黑的,連屋頂?shù)哪静囊彩呛诘?。人來人往,水氣繚繞,屋頂上還有過夜的蛛網(wǎng),有時電燈一亮,能看到蜘蛛卷成一團在打盹。盡管如此,茶館總是熱鬧,圍了一圈又一圈的人。九點一過,茶客散盡,街市落了,攤販也不見了。集鎮(zhèn)重回寂靜,陽光無聲,狗臥在墻角,你走過也懶得理你。

集鎮(zhèn)的生活就是這樣,每天都是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偶爾會有些變化,比如茶館里的阿良精神病犯了,說胡話,當著別人的面掏出小便器。再比如,小山東被人逮住,偷東西,這回被吊到了一棵樹上……時間漫長、松散,看似悠閑,其實每個人都忙碌。航船在日暮時分歸來,在漾中間突突打轉(zhuǎn),船影倒映在黃昏的水里。船緩緩靠岸,竹篙攪碎水花,水鳥盤旋,夕陽在一片血紅里差不多要躲藏了。人們知道,一天過去了。

2

我家西鄰中藥店。

瘦瘦的王先生坐在柜臺里,高人一截,背后是成排的藥柜,以及數(shù)不清的中藥材。他是濮院人,那時約五十幾歲,穿罩衣,講話慢條斯理,冬天還會把手焐在袖口里。店板卸下后,整齊地疊在一邊,我經(jīng)常脫了鞋,盤坐在那,路過的人也會坐在那。店板成了公共的凳子。王先生用鐵輪捻藥,雙腳踩,吱的一下,又吱的一下,把藥材磨成粉末。他還高舉一把大裁紙刀,把紙割成手帕狀的一個個方塊。更多的時候,他用一把小秤把藥材一一稱好,小心地歸類,再用紙包包好。包完,用小紙繩綁螃蟹一樣扎好。高大的藥柜陰森森的,抽屜上銅環(huán)叮當,青花瓷瓶子一整排陳列在柜子頂上。我喜歡聞那味,淡淡的,有點怪異,還伴著某種清香。

隔一條弄堂便是收購站了。

收購站收購羊皮,也收購廢舊雜物,牙膏、烏龜殼、舊電池統(tǒng)統(tǒng)回收。一清早,你會聽到小湖羊的叫聲,柔柔的,軟軟的,聲音里帶有某種恍惚。它們剛來到人世間,被裝在籮筐里,船上運來或被人背來。迎接它們的卻是殘忍,這些還沒吃上奶的小羊羔,一下子放到了人類的屠刀之下。那時候我小,不明白個中原委,還會去看殺羊。刀起,血流,小羊被宰,留下珍貴的小湖羊皮,以及供人食用的小湖羊肉。小湖羊肉滑嫩、酥軟,是當?shù)匾坏烂恕?/p>

收購站的氣味不好聞,甚至是臭的。小湖羊皮被一張張釘在板上,暴露在陽光里,曬,連著曬,直到曬成沒氣味。那些小湖羊的皮就撐在空中,四周布滿鐵釘,變成一個奇怪的形狀,你還能依稀看到羊頭和羊腳的形態(tài)。它們張開著,控訴著,但無人理會。夏天,皮張上滿是蒼蠅,一個個,一群群,走過收購站的時候蒼蠅就會像蝗蟲般起飛,撲打在你四周。

我家的東側(cè)是信用社,拐個彎,又是一個天地。那是另一條街。

一整排的水閣樓占據(jù)半個街面,商店與人家合居,肉店、魚店、獸醫(yī)站散落其中。石板路一路向北,到最北端便是北雙橋。走過石橋,有兩家理發(fā)店,玉成一家,旺旺一家。旺旺少白頭,自己的頭發(fā)根根聳起。他剃頭動作生猛,不說話,剃刀握在手里,寒光就在鏡子后面閃爍,每當這時我的后背就會泛起雞皮疙瘩。我喜歡到玉成的店里,叫她玉成姨娘。有很多年,我都是在她這里理發(fā),熟門熟路。一張?zhí)觐^椅前后搖動,還能放倒。一面大鏡子侵占半個墻面,鏡子能照出下面架子上的臉盆,以及晾在上面的一塊不新不舊的毛巾。她手勢輕柔,說話婉轉(zhuǎn)。她先用臭肥皂把頭發(fā)罩在一層泡沫里,再抹上一層涼涼的老堿,然后在那個臉盆里過水。水過兩遍,嘩地朝外面的空地上潑出去。現(xiàn)在誰也不會這樣危險地洗頭了,但當年便是如此,毋庸置疑,且名正言順。如此一洗,頭發(fā)上半點油膩也沒了。

橋東叫漾北。再向前,木器社、繭站、機電站、衛(wèi)生院依次出現(xiàn)。

我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絲綢,每年收繭就成了大事。初夏,繭子豐收,農(nóng)民們用船運著繭子從八方匯來,河道就成了船的世界。船與船相連,船兒把漾都堵上了。船上,白花花的繭子相互擁擠、擁抱,彼此的黏性還在,動不動就變成了一坨坨。農(nóng)民從船上挑起一擔擔繭子,擔子壓得人搖晃,他們踏著跳板緩慢上岸。繭子評級,過秤,開票,取錢,繭站里除了繭,都是人頭。繭站在平時是空的,高高的大門永遠緊閉,此刻它一反常態(tài),喧嘩聲能傳到河對岸。不僅如此,連我家也忙碌,親戚們賣繭了,總要到我家蹭上一頓或兩頓。親戚們把船停好,拎上一包糕或一根甘蔗來了。飯桌上,他們咪著小酒,說著今年的收成,繭子好或者不好,賣高了或賣低了……這些繭子會被運往各個絲廠,繅絲,加工成絲綢,送往世界各地。一根絲串連起世界,鋪成了絲綢之路,但農(nóng)民們不知這個道理,也穿不起絲綢。一個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往往連一件絲織品也沒有,有些甚至一輩子也沒摸過那光滑細膩的絲綢觸感。他們總是粗衣粗布,衣服上滿是補丁,拼湊上去的布料繞屁股做圓周運動。遠遠看,屁股上的線盤得像張打靶圖。

機電站總彌漫出一股濃濃的機油味,刺鼻,嗆人,連每個角落每條縫隙里都有。遠遠地,那氣味就飄開了,地面的草上都有一團團的油污。那里有幾臺機床,閃著金屬的光澤。臺燈一亮,機器一響,鐵片就像木屑一樣掉落下來,在空中形成飛花狀。這些麻花般的金屬屑一絲絲一縷縷,散在地皮上,很是好看。我第一次在這里見到拖拉機。這個金屬玩意就停在那里,紋絲不動,一旦發(fā)動,連地皮都會顫抖。牛耕田,這樣一幅圖即將被另一幅圖取代:這機器就是牛,它即將代替活生生的牛。機器響了,濃煙冒了,這拖拉機竟然動了,它得得地從機電站的大門里跑了出來,堅硬的履輪啃食著發(fā)硬的地皮。一路瘋顛,一路搖晃,也一路被圍觀。最后,它瘋狂地沖入農(nóng)田,在里面搗騰、運動,把身子底下一片片土壤剖了開來。這些土來了個底朝天,大白于天下。

機電站里還有好幾樣機器,船形拖拉機、插秧機……在這個集鎮(zhèn)上,自古至今就是這般一成不變,但在機電站里你能看到時代前進的印記。那些有形與無形的變化在這里發(fā)生。這里與我們息息相關,又仿佛離我們很遠。

3

時間在這里很多余,有時甚至仿佛是停止的。

橋石上吸收的都是行人的腳步,街角旁是慵懶說話的人們,老人們在河里淘米,然后在畫有灶畫的灶頭里制造出炊煙。孩子們在奔跑、游戲,每條弄堂都是他們嬉戲的好場所。供銷社的貨物進進出出,碼頭上總停著貨船,裝著南北干貨以及遠方的問候。夏天的河道里擠滿了人,人們競相從水中分享一絲涼意,即便夜幕垂下,夜色的河里還依稀有晃動的身影。公社的操場總是狂歡的舞臺,電影把許多人牽到這里,在緊張刺激和炮聲隆隆里安撫人們的情緒。夜很黑,星星斑斕,孩子們躺在竹椅里數(shù)星星,最好的夢想或許就是從此出發(fā)。每天一班的航船是這里對外的唯一通道,連接這里和外部,它得得地去,又得得地來,緩慢又從容。冬天結冰,航船照樣破開堅硬的冰層,陽光折射中,還能看見機器吐出來的陣陣白煙……

五涇很小,小得像麻雀。這只小麻雀也五臟俱全。

1973年,彩旗在河岸飄揚,鑼鼓聲也隨著節(jié)奏打響,這個冬天注定變得與眾不同、天翻地覆。

河水被抽干了。河見底了,看到了以前那片幽暗處,魚被一條條捉光,連淤泥也被運上了河岸。河上架起了臨時的木橋,吱嘎作響的木頭接受著人們的踐踏與張望。南雙橋拆了,北雙橋也拆了,兩座古橋就在不聲不響中被連根拔起。集鎮(zhèn)上的人被告知要造兩座新式大橋,鋼筋混凝土橋梁將第一次出現(xiàn)在生活里。橋梁隊已入駐,在漾北擺開攻堅陣勢,地面上是一塊塊已經(jīng)澆筑好的預制板。那一年,我七歲。七歲的我站在河岸上,曬干后的淤泥成了我的玩伴,它們光潔如粉,細膩又滑爽。

從此,集鎮(zhèn)開始了沉淪的命運。然而當時的人們并不覺得,不僅不懂拒絕,而且?guī)е鴼g迎與期待。人們期盼著新事物的出現(xiàn),新代表了一種力量,一種價值觀。橋梁隊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他們能造出拱形的大水泥橋,還能用水泥與鋼絲做出花式橋欄。水泥把所有的石板打得落花流水、灰頭土臉,水泥代表了一種新生,一種橫掃舊事物的勇氣。人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技術,嘖嘖稱奇。當橋梁隊開始現(xiàn)場澆筑時,我們都去圍觀,粗壯的水泥拱橋立到了河面之上,龐大,厚重,不可一世地橫跨在了我們面前。

河道拓寬,所有的木屋、水閣樓一并消失。

我家也不能幸免。我們的木板屋拆了,搬家了,讓出的地皮變成了水泥大橋的一部分。南雙橋與北雙橋,兩座新型的水泥大橋誕生,橫跨兩邊,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兩座橋既是分開的,也是連上的,橋堍各自延伸,最終合攏,成為一體。

老房子拆了,青磚房、木板房以及藥店、信用社、收購站、肉店,統(tǒng)統(tǒng)被掃進了歷史里。石板路一夜間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不知所終,連橋南的主街也拔掉了一半。馬路與橋同寬,代之以水泥路面。茶館也沒了,東側(cè),沿河邊造起了一排新式的水泥房。那里成了供銷社的新陣地,兩層樓,底下商店,樓上住居民,還設有小旅館。雜貨店、布店、碗店、收購站等有了新居所。布店仿照上海樣式,用上鐵絲,發(fā)票夾在鐵絲上,在售貨員與收費處間飛來飛去。

這是小鎮(zhèn)第一次受傷,歷經(jīng)幾百年積淀起的有限家當,被當作賤物消費。當時沒有一個人覺悟,覺悟是在幾十年以后,確定地說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當烏鎮(zhèn)、同里、周莊一個個拔地而起時,人們開始拍大腿:哎喲,以前我們這里也是這樣啊,我們有小橋流水人家。五涇的規(guī)模不能與這些大鎮(zhèn)相比,但它小巧、迷你,就像一個微縮的蘇州園林。

盡管受了傷,但集鎮(zhèn)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五涇依舊熱鬧。

兩座連在一起的大橋成了小鎮(zhèn)新的標志,人們許多的生活都放到了橋上。比如,早上農(nóng)民的攤點就沿橋擺開,從南雙橋一直延續(xù)到北雙橋。天蒙蒙亮,聲音從橋頭開始,人們的腳步聲、雞鴨的叫聲以及飲食店里的鼓風機聲混合,編織起晨曲。橋堍旁新開了肉店,肉泛著新鮮的光澤,在鐵鉤上吊著、展覽著。人們上橋又下橋,摩肩接踵的人們涌滿橋頭,呼吸并存,有時行走還會彼此屁股相碰。

橋下也忙碌,農(nóng)民進鎮(zhèn)的小船塞滿河岸。掛機船輕松劈開水面,代替了古董的手搖船。鐵皮輪船、水泥船和木船匯聚,在大漾四周組成合唱。南雙橋下,船還會打架,誰家的撞了誰家的。掛機船的嘈雜聲不時抵達橋面,團團黑沉沉的煙氣吐出來,從橋下升騰上來。

集鎮(zhèn)最熱鬧的要數(shù)過年。

大年初一,集鎮(zhèn)狂歡。這一天,周邊的人都來了,會聚到鎮(zhèn)上。走路的、騎車的、乘船的,每個人以各自的方式大顯神通,行走江湖。從南雙橋上瞭望,會發(fā)現(xiàn)大街上除了人頭還是人頭。人啊人,都是人,有些小店甚至擠不進去。小人書大受歡迎,柜臺上是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似乎要望穿秋水。年畫在店堂被高高掛起。剛過了除夕,孩子都著急地穿出了新衣,喜氣洋洋,口袋里也有了幾個錢在叮當作響?,F(xiàn)在就在尋找消費的途徑,如何把這錢花出去,花得稱心、花得滿意。鞭炮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小鞭炮握著,顫抖著點火,既是怕又是想。絲絲冒煙后,冷不丁一扔,腳邊或路旁噼啪作響,炸成一串子。鞭炮聲跟隨孩子們的奔跑和嬉戲,歡樂與惡作劇相伴,墻角邊、陰溝里,或廁所里,時不時會竄出鞭炮聲。

這是大年初一特有的景象。從清晨開始,街頭就被鞭炮聲霸占,單聲的、雙聲的、炸成串的遙相呼應。地上是粉碎后的鞭炮尸體,一堆堆、一團團到處都是。整個五涇沉浸在這此起彼伏的聲音里。這聲音帶著喜慶,也帶著侵犯與胡鬧,然而沒有人抱怨,這是新年特有的,這樣的聲音一直要延續(xù)到午后。

到下午兩三點,人群散去。小鎮(zhèn)從鬧騰里清醒,昏沉沉的,再一點點恢復它的懶散、寧靜和單調(diào)。

4

2005年,“世界作家看浙江”,我作為陪同,接待一批外國作家,并與他們一起參觀湖州與嘉興等地。其間,美國作家凱莉與我有多次長談,在車上、在飯店、在酒吧,通過翻譯我們聊了許多話題。她來自紐約,既是作家,也是大學教授,她對中國文化感興趣。

凱莉問到我的家鄉(xiāng)。我回憶了我的童年、我的成長,和那個叫五涇的小集鎮(zhèn)。她對集鎮(zhèn)生活十分好奇,詢問一個個細節(jié)。說到現(xiàn)狀的時候,我不得不面對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告知她,五涇在消失,誰也攔不住。

她聽后異常驚訝。

鎮(zhèn)子會消失嗎?這個問題對于她來說太古怪了。

會的,在衰敗,不成樣子了。我說。

沒有辦法拯救嗎?她問。

我搖頭。

的確,此時的集鎮(zhèn)正經(jīng)歷著不可逆的命運,就像一個人正在老去。

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大學畢業(yè)去了外地,開始了在外的長期生活。我與五涇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我就像一枚飄泊的浮萍,泊到哪,停到哪。我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五涇,我不定期地返回五涇。五涇于我,多了層陌生與距離;五涇在當下發(fā)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最多也是道聽途說。然而,每一次靠近故鄉(xiāng),我總有一種心痛涌上來,總有一種落寞之情徘徊不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在《嘉興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幾乎是一個整版,題目叫《哭泣的五涇》。熱鬧的小鎮(zhèn)死寂了,年輕人插上了翅膀,逃離了。鄉(xiāng)鎮(zhèn)合并,原先五涇屬桐鄉(xiāng)縣八泉人民公社,后改八泉鄉(xiāng),再后來八泉鄉(xiāng)建制取消,與河山鄉(xiāng)合并成立河山鎮(zhèn)。小集鎮(zhèn)竟淪落成了一個村,成了五涇村的一部分。人撤了,店撤了,大街和行人的腳步也撤了,街面上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貌。這次撤退加逃亡,讓五涇陷入了絕境,它存在的價值被無情地剝奪。

墻灰暗了,無人打理,也無人維修。店面零星、冷清,北雙橋以東完全是另一個世界,木器社、繭站、機電站、竹器社、衛(wèi)生院慘遭滅頂。口音不同的外地人主宰了這片區(qū)域,這里成了垃圾場,他們收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東西堆得比屋頂還高。大片的房子斜了、歪了,連屋脊上都長出茅草。青苔也不甘寂寞,在圍墻邊扎下根來,四處蔓延。小鎮(zhèn)只在公路邊還有些零星的店面,其他都處在無人打理、自生自滅中。

與集鎮(zhèn)第一次破壞相比,這次更徹底,幾乎連根拔起。集鎮(zhèn)被寂靜包圍,與以前那種慵懶的寧靜不同,那仿佛是一個人病危之際的沉寂。街頭曾經(jīng)的熱鬧變成了回不去的記憶,那些畫面不停地向我涌來,一浪又一浪。大操場上千人聚集,觀看電影。收繭收糧時大漾里船只重疊,河道撐得看不到水。茶客的吵鬧聲與鞭炮聲洋溢在過年的街頭……不僅地理意義上的五涇不存在了,連文化意義上的五涇也不存在了。

文化是依附某種實體而存在,當實體消亡,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河還是那五條河,中間那片活潑的大漾已然靜默。水在變渾,變濁,水面上夾裹著水葫蘆和其他臟物。這條河里曾經(jīng)寄生著許多魚類,這些魚與我們一起共生。我們在河里抓它們,捕它們,漁政大隊的大網(wǎng)兜就守在十字路口,一網(wǎng)網(wǎng)的魚從河里起來,又被源源不斷地送往街頭。我一直記得那張大網(wǎng)被絞索牽引而起的情形:網(wǎng)越來越高,懸在空中,大魚小魚河鰻螃蟹都在網(wǎng)里。

一個人站在南雙橋頭,面對同樣向東流去的河水,我的背后泛起陣陣涼意。我禁不住問自己,怎么會這樣呢,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沒有人告知我答案。

詩人馬敘寫過一首叫《一座橋,太遠》的詩,這首詩倒是與我的心情相一致:

少年的我離橋太近,直到不想看橋

也不想好好讀書,也不想聽父母的話。

我們看南斯拉夫電影,然后從這橋走過,回家。

盡管這樣,這座橋仍然太美

它帶著我的少年時期遠去。

如今,想起這座橋

想起它,想起它的美與我們那時的自由

——就心疼。

閱盡人世之書后

又回到了電影:若我離開,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上……

5

我的家鄉(xiāng)在歷史上毫不起眼,她從來沒出過有名的物理學家、溜冰選手或總統(tǒng),此地人多半是人性社會中極不顯眼的金子:伐木工人、農(nóng)夫、漁夫、長工、小工匠與制作掃帚的人……不善狡詐,拙于溫柔,此外還有一份感動人心的耐性。

這是德國作家齊格飛·藍茨《我的小村如此多情》寫到的村莊,我想五涇同樣如此。自明代始,它開始一點點為人所知,這里水運發(fā)達,五河通衢,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個交通要道。至民國,五涇的商業(yè)一直為周邊所稱道。它憑借水上的位置,贏得了一席之地。

站在五條河旁,我恍若隔世。成排成排的屋子正在發(fā)霉、坍塌,不成樣子。此刻的我,似是分裂的。我的眼像一個容器,在同一個空間里,曾經(jīng)的繁華與眼前的凋零同時呈現(xiàn)。我甚至有些不相信我的記憶,仿佛記憶在作弄我。但記憶終究是真實的,是明確存在過的,只有現(xiàn)在這片凋敝仿佛才是不真實的。

世道無情,時間會變得殘忍,會消殺一切。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睂@句話,我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我尋找過五涇的照片,1973年前一張也沒有,1973年后零星有幾張。那個小巧玲瓏的古鎮(zhèn)就這樣走入了歷史,沒留下任何圖存。它如夢般存在,又如花般脆弱。世界仿佛是一塊沙灘,潮水一涌,全抹去了。五涇就這樣被抹去了,幾十年一過,原先的印記都化為殘墻和敗壁,幾近蕩然無存。每當我與人侃侃而談五涇時,年輕人總會露出一股怪相,仿佛我在杜撰歷史,仿佛我是天方夜譚。即使我與妻子、女兒談論五涇,她們也不明就里,認定五涇就是她們每次回去眼前所見的一切。我終于明白,我已經(jīng)在談論一個不存在的事物,不具象,不在同一時空。

熊培云寫過他的故鄉(xiāng),他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這樣寫道:

再后來,我甚至厭惡回到這個村莊,因為我深切地體會到了“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在沉淪”。我時常為自己生長在杏花春雨的江南鄉(xiāng)下而慶幸,然而不幸的是,當我懷著鄉(xiāng)愁游學歸來,再次回到我的村莊時,發(fā)現(xiàn)我夢中的精神家園近乎無存。

看來這樣的悲哀是帶有普遍性的。

在偌大的中國,不知有多少個像五涇這樣的集鎮(zhèn)在短短幾十年間消失了。

我不戀舊,但縷縷悲傷總在,如鯁在喉。就像我寫這篇文章,事實上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只是來了一段哀婉的絕唱而已。小鎮(zhèn)是有其自身腔調(diào)的,這腔調(diào)適不適合,是存在某種微妙與平衡的。房子的大小、臺階的高低、河道的寬窄,以及人與這個鎮(zhèn)子處于何種關系,都決定了這種品質(zhì)。就像人一樣,你適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與你的性格和氣質(zhì)有關。我固執(zhí)地認為,當年的集鎮(zhèn)是符合這種自身氣質(zhì)的,它有一種獨特之美,小而精,簡約又不簡單。

我懷念集鎮(zhèn)上的煙火氣,那種特有的熱鬧、單純和繁榮。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去上大學,家里開銷大增,我父母曾經(jīng)擺過一陣子的粽子攤。那是個小攤,供應大肉粽和豆腐漿,只有幾張小桌和小凳,地點便在南雙橋和北雙橋的中間交會處。每天早上三點,我爸起床了,把頭一天晚上燒好的幾十個粽子運到橋頭,再到豆腐店去現(xiàn)磨豆?jié){。我媽則在橋頭生起幾個爐子,加熱粽子,煮沸1

門前有河。不是一條河,是五條河。

五條河交匯,交叉,合流,形成深潭和一個很大的漾。五條河集聚在一處,五龍戲珠,這在水鄉(xiāng)密布的杭嘉湖平原也是絕少見的。這個地方叫五涇。

我家是小屋,兩層,老式的木門,門朝南,離河岸約五米。河與屋之間有石板路,中間還擠進一排梧桐樹,秋天的時候果子隨風而降,腳步一來,石板路吱嘎作響。樹側(cè)是幫岸,樹影落水里,彎彎扭扭,樹影子把河當成了鏡子。屋子臨陽處,沒墻,只有柱子和木板,上了年歲的木板開裂出許多紋路,每一塊面板都有不同的姿態(tài)。正面有小門,木臼老了,轉(zhuǎn)一下會有不自然的聲音。門上卻有一個個的小孔,爺爺說打仗留下的,日本人進來那會兒,鎮(zhèn)上有過交戰(zhàn)。孩子們嬉戲,用小手指伸進孔,攪著。年代久遠,再加上孩子們可愛的滋潤,孔變得圓潤又光滑。門上有十幾個大小不一的洞。

屋內(nèi)有三臺縫紉機輪番作響,逼仄間,中間只露出一條狹狹的路。衣料味、機油味還有熨斗里的焦炭味混雜,飄泊在空中。這是我奶奶與人合開的縫紉社,縫紉機答答,答答答,連貫中時而夾著不連貫,機器聲里還融入她們的吳儂軟語。她們都說吳語,本地方言,沒人會說普通話。一塊板搭在空中,罩了塊白布,那是裁剪臺。鋪里共有三人,我奶奶,外加另兩位奶奶。有盞燈從樓板上垂下來,燈光蒼白,俯視全貌:堆成小山似的布匹,零星散落的劃粉,熨斗里閃出詭異的暗紅的光……人總是很多,尤其是上午,喝早茶的、趕早市的潮水似的一波又一波。有人在量衣,有人在試衣,幾件成衣吊在空中,像在做廣告,一動不動。

再往里是過道,堆雜物,中間突兀地有個樓梯。樓梯后,藏了個馬桶。樓梯很陡,沒有扶手,童年的我常爬這個不可思議的梯子。木梯質(zhì)量上乘,后來搬家了還被挪了去,一直使用,延續(xù)多年。它的特點就是陡,又陡又空。通過那道梯子,可以上到帶老虎窗的二樓,樓不規(guī)則,半邊高半邊矮。推開老虎窗,我爬上凳子,就能把南雙橋捉到眼前。石板的橋灰暗,橋影就在眼皮下面,與水融在一起。河對岸,成排的水閣樓倚在橋側(cè),像蜂窩一樣連綿。閣樓就架在水面之上,與水親近,木柱子常年伸在嘩嘩的流水里。

南雙橋是座平橋,青石制成,橋欄上還有成對的石獅子。我與同伴常常坐在橋上,在夏天的晚上,乘涼、看星星、聽故事,時不時摸摸那些獅子的頭和屁股。獅子一只耳朵掉了,臉上也閃出片片油光。橋下來是一個個臺階,到底下分成兩道,往東通往我家,也通往大漾。那里碧波蕩漾,水光常常躍出水面,落在外墻和石板路上。雨季時,水位滿溢,高到與岸齊平,望過去好像石板路面連著水。水在石板路的盡頭,石板路像是浮在水上。

集鎮(zhèn)沿漾而居,沒把漾全圈住,來了個半包圍,留了半截透氣口。大漾在中間,淡綠的一塊,河流從四方浩蕩而來,在這里停頓、休息。這里是河流的驛站。

河與河不一樣,即使是孿生兄弟,也能分出彼此。南雙橋下,水流平緩、舒展,只過了五六十米,到北雙橋,水勢就大變。北雙橋墩畔,水流打轉(zhuǎn),會弄出一個個漩渦來。不同的水系造就了不同的水的形態(tài),性格也迥異。都是天目山的水系,一條從新市過來,另一條則從含山而來。臨北的河,岸邊的樹茂密、陰森,連水色也變得既暗又深。

南雙橋以南是集鎮(zhèn)的主街,商業(yè)區(qū),店鋪集中區(qū)。街不長,不到百米,一覽無余。雨后的石板路不平,一踩,會泛起泥水花,弄臟鞋面。街窄,陽光過來,仿佛照在一個瓶子里,罩不全,街頭總會留下片片陰影。賣糖果糕餅、油煙醋酒,還有農(nóng)資和布匹的,匯聚了整條小街。每天一早,早起的農(nóng)民踏著灰暗的路面,與晨曦一起,盡可能早地占據(jù)街中間的某個位置。他們或蹲或站,面前放著作為商品的雞鴨或蔬菜。早市最熱鬧,八方群眾會趕來,坐船、步行都有,他們吆喝著進店吃碗陽春面,買點魚或肉,或進茶館侃大山。茶館四點多就亮了,黑乎乎的老虎灶熱氣騰騰,火苗在灶肚里閃亮、發(fā)光,并吐出熊熊火焰。大鐵鍋里的水開后,分裝到竹殼的熱水瓶里,再散落到一張張茶桌上。在我的印象里,茶館總是蒙了一層油膩,桌子是深黑色的,地是黑的,連屋頂?shù)哪静囊彩呛诘?。人來人往,水氣繚繞,屋頂上還有過夜的蛛網(wǎng),有時電燈一亮,能看到蜘蛛卷成一團在打盹。盡管如此,茶館總是熱鬧,圍了一圈又一圈的人。九點一過,茶客散盡,街市落了,攤販也不見了。集鎮(zhèn)重回寂靜,陽光無聲,狗臥在墻角,你走過也懶得理你。

集鎮(zhèn)的生活就是這樣,每天都是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偶爾會有些變化,比如茶館里的阿良精神病犯了,說胡話,當著別人的面掏出小便器。再比如,小山東被人逮住,偷東西,這回被吊到了一棵樹上……時間漫長、松散,看似悠閑,其實每個人都忙碌。航船在日暮時分歸來,在漾中間突突打轉(zhuǎn),船影倒映在黃昏的水里。船緩緩靠岸,竹篙攪碎水花,水鳥盤旋,夕陽在一片血紅里差不多要躲藏了。人們知道,一天過去了。

2

我家西鄰中藥店。

瘦瘦的王先生坐在柜臺里,高人一截,背后是成排的藥柜,以及數(shù)不清的中藥材。他是濮院人,那時約五十幾歲,穿罩衣,講話慢條斯理,冬天還會把手焐在袖口里。店板卸下后,整齊地疊在一邊,我經(jīng)常脫了鞋,盤坐在那,路過的人也會坐在那。店板成了公共的凳子。王先生用鐵輪捻藥,雙腳踩,吱的一下,又吱的一下,把藥材磨成粉末。他還高舉一把大裁紙刀,把紙割成手帕狀的一個個方塊。更多的時候,他用一把小秤把藥材一一稱好,小心地歸類,再用紙包包好。包完,用小紙繩綁螃蟹一樣扎好。高大的藥柜陰森森的,抽屜上銅環(huán)叮當,青花瓷瓶子一整排陳列在柜子頂上。我喜歡聞那味,淡淡的,有點怪異,還伴著某種清香。

隔一條弄堂便是收購站了。

收購站收購羊皮,也收購廢舊雜物,牙膏、烏龜殼、舊電池統(tǒng)統(tǒng)回收。一清早,你會聽到小湖羊的叫聲,柔柔的,軟軟的,聲音里帶有某種恍惚。它們剛來到人世間,被裝在籮筐里,船上運來或被人背來。迎接它們的卻是殘忍,這些還沒吃上奶的小羊羔,一下子放到了人類的屠刀之下。那時候我小,不明白個中原委,還會去看殺羊。刀起,血流,小羊被宰,留下珍貴的小湖羊皮,以及供人食用的小湖羊肉。小湖羊肉滑嫩、酥軟,是當?shù)匾坏烂恕?/p>

收購站的氣味不好聞,甚至是臭的。小湖羊皮被一張張釘在板上,暴露在陽光里,曬,連著曬,直到曬成沒氣味。那些小湖羊的皮就撐在空中,四周布滿鐵釘,變成一個奇怪的形狀,你還能依稀看到羊頭和羊腳的形態(tài)。它們張開著,控訴著,但無人理會。夏天,皮張上滿是蒼蠅,一個個,一群群,走過收購站的時候蒼蠅就會像蝗蟲般起飛,撲打在你四周。

我家的東側(cè)是信用社,拐個彎,又是一個天地。那是另一條街。

一整排的水閣樓占據(jù)半個街面,商店與人家合居,肉店、魚店、獸醫(yī)站散落其中。石板路一路向北,到最北端便是北雙橋。走過石橋,有兩家理發(fā)店,玉成一家,旺旺一家。旺旺少白頭,自己的頭發(fā)根根聳起。他剃頭動作生猛,不說話,剃刀握在手里,寒光就在鏡子后面閃爍,每當這時我的后背就會泛起雞皮疙瘩。我喜歡到玉成的店里,叫她玉成姨娘。有很多年,我都是在她這里理發(fā),熟門熟路。一張?zhí)觐^椅前后搖動,還能放倒。一面大鏡子侵占半個墻面,鏡子能照出下面架子上的臉盆,以及晾在上面的一塊不新不舊的毛巾。她手勢輕柔,說話婉轉(zhuǎn)。她先用臭肥皂把頭發(fā)罩在一層泡沫里,再抹上一層涼涼的老堿,然后在那個臉盆里過水。水過兩遍,嘩地朝外面的空地上潑出去?,F(xiàn)在誰也不會這樣危險地洗頭了,但當年便是如此,毋庸置疑,且名正言順。如此一洗,頭發(fā)上半點油膩也沒了。

橋東叫漾北。再向前,木器社、繭站、機電站、衛(wèi)生院依次出現(xiàn)。

我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絲綢,每年收繭就成了大事。初夏,繭子豐收,農(nóng)民們用船運著繭子從八方匯來,河道就成了船的世界。船與船相連,船兒把漾都堵上了。船上,白花花的繭子相互擁擠、擁抱,彼此的黏性還在,動不動就變成了一坨坨。農(nóng)民從船上挑起一擔擔繭子,擔子壓得人搖晃,他們踏著跳板緩慢上岸。繭子評級,過秤,開票,取錢,繭站里除了繭,都是人頭。繭站在平時是空的,高高的大門永遠緊閉,此刻它一反常態(tài),喧嘩聲能傳到河對岸。不僅如此,連我家也忙碌,親戚們賣繭了,總要到我家蹭上一頓或兩頓。親戚們把船停好,拎上一包糕或一根甘蔗來了。飯桌上,他們咪著小酒,說著今年的收成,繭子好或者不好,賣高了或賣低了……這些繭子會被運往各個絲廠,繅絲,加工成絲綢,送往世界各地。一根絲串連起世界,鋪成了絲綢之路,但農(nóng)民們不知這個道理,也穿不起絲綢。一個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往往連一件絲織品也沒有,有些甚至一輩子也沒摸過那光滑細膩的絲綢觸感。他們總是粗衣粗布,衣服上滿是補丁,拼湊上去的布料繞屁股做圓周運動。遠遠看,屁股上的線盤得像張打靶圖。

機電站總彌漫出一股濃濃的機油味,刺鼻,嗆人,連每個角落每條縫隙里都有。遠遠地,那氣味就飄開了,地面的草上都有一團團的油污。那里有幾臺機床,閃著金屬的光澤。臺燈一亮,機器一響,鐵片就像木屑一樣掉落下來,在空中形成飛花狀。這些麻花般的金屬屑一絲絲一縷縷,散在地皮上,很是好看。我第一次在這里見到拖拉機。這個金屬玩意就停在那里,紋絲不動,一旦發(fā)動,連地皮都會顫抖。牛耕田,這樣一幅圖即將被另一幅圖取代:這機器就是牛,它即將代替活生生的牛。機器響了,濃煙冒了,這拖拉機竟然動了,它得得地從機電站的大門里跑了出來,堅硬的履輪啃食著發(fā)硬的地皮。一路瘋顛,一路搖晃,也一路被圍觀。最后,它瘋狂地沖入農(nóng)田,在里面搗騰、運動,把身子底下一片片土壤剖了開來。這些土來了個底朝天,大白于天下。

機電站里還有好幾樣機器,船形拖拉機、插秧機……在這個集鎮(zhèn)上,自古至今就是這般一成不變,但在機電站里你能看到時代前進的印記。那些有形與無形的變化在這里發(fā)生。這里與我們息息相關,又仿佛離我們很遠。

3

時間在這里很多余,有時甚至仿佛是停止的。

橋石上吸收的都是行人的腳步,街角旁是慵懶說話的人們,老人們在河里淘米,然后在畫有灶畫的灶頭里制造出炊煙。孩子們在奔跑、游戲,每條弄堂都是他們嬉戲的好場所。供銷社的貨物進進出出,碼頭上總停著貨船,裝著南北干貨以及遠方的問候。夏天的河道里擠滿了人,人們競相從水中分享一絲涼意,即便夜幕垂下,夜色的河里還依稀有晃動的身影。公社的操場總是狂歡的舞臺,電影把許多人牽到這里,在緊張刺激和炮聲隆隆里安撫人們的情緒。夜很黑,星星斑斕,孩子們躺在竹椅里數(shù)星星,最好的夢想或許就是從此出發(fā)。每天一班的航船是這里對外的唯一通道,連接這里和外部,它得得地去,又得得地來,緩慢又從容。冬天結冰,航船照樣破開堅硬的冰層,陽光折射中,還能看見機器吐出來的陣陣白煙……

五涇很小,小得像麻雀。這只小麻雀也五臟俱全。

1973年,彩旗在河岸飄揚,鑼鼓聲也隨著節(jié)奏打響,這個冬天注定變得與眾不同、天翻地覆。

河水被抽干了。河見底了,看到了以前那片幽暗處,魚被一條條捉光,連淤泥也被運上了河岸。河上架起了臨時的木橋,吱嘎作響的木頭接受著人們的踐踏與張望。南雙橋拆了,北雙橋也拆了,兩座古橋就在不聲不響中被連根拔起。集鎮(zhèn)上的人被告知要造兩座新式大橋,鋼筋混凝土橋梁將第一次出現(xiàn)在生活里。橋梁隊已入駐,在漾北擺開攻堅陣勢,地面上是一塊塊已經(jīng)澆筑好的預制板。那一年,我七歲。七歲的我站在河岸上,曬干后的淤泥成了我的玩伴,它們光潔如粉,細膩又滑爽。

從此,集鎮(zhèn)開始了沉淪的命運。然而當時的人們并不覺得,不僅不懂拒絕,而且?guī)е鴼g迎與期待。人們期盼著新事物的出現(xiàn),新代表了一種力量,一種價值觀。橋梁隊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他們能造出拱形的大水泥橋,還能用水泥與鋼絲做出花式橋欄。水泥把所有的石板打得落花流水、灰頭土臉,水泥代表了一種新生,一種橫掃舊事物的勇氣。人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技術,嘖嘖稱奇。當橋梁隊開始現(xiàn)場澆筑時,我們都去圍觀,粗壯的水泥拱橋立到了河面之上,龐大,厚重,不可一世地橫跨在了我們面前。

河道拓寬,所有的木屋、水閣樓一并消失。

我家也不能幸免。我們的木板屋拆了,搬家了,讓出的地皮變成了水泥大橋的一部分。南雙橋與北雙橋,兩座新型的水泥大橋誕生,橫跨兩邊,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兩座橋既是分開的,也是連上的,橋堍各自延伸,最終合攏,成為一體。

老房子拆了,青磚房、木板房以及藥店、信用社、收購站、肉店,統(tǒng)統(tǒng)被掃進了歷史里。石板路一夜間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不知所終,連橋南的主街也拔掉了一半。馬路與橋同寬,代之以水泥路面。茶館也沒了,東側(cè),沿河邊造起了一排新式的水泥房。那里成了供銷社的新陣地,兩層樓,底下商店,樓上住居民,還設有小旅館。雜貨店、布店、碗店、收購站等有了新居所。布店仿照上海樣式,用上鐵絲,發(fā)票夾在鐵絲上,在售貨員與收費處間飛來飛去。

這是小鎮(zhèn)第一次受傷,歷經(jīng)幾百年積淀起的有限家當,被當作賤物消費。當時沒有一個人覺悟,覺悟是在幾十年以后,確定地說是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當烏鎮(zhèn)、同里、周莊一個個拔地而起時,人們開始拍大腿:哎喲,以前我們這里也是這樣啊,我們有小橋流水人家。五涇的規(guī)模不能與這些大鎮(zhèn)相比,但它小巧、迷你,就像一個微縮的蘇州園林。

盡管受了傷,但集鎮(zhèn)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五涇依舊熱鬧。

兩座連在一起的大橋成了小鎮(zhèn)新的標志,人們許多的生活都放到了橋上。比如,早上農(nóng)民的攤點就沿橋擺開,從南雙橋一直延續(xù)到北雙橋。天蒙蒙亮,聲音從橋頭開始,人們的腳步聲、雞鴨的叫聲以及飲食店里的鼓風機聲混合,編織起晨曲。橋堍旁新開了肉店,肉泛著新鮮的光澤,在鐵鉤上吊著、展覽著。人們上橋又下橋,摩肩接踵的人們涌滿橋頭,呼吸并存,有時行走還會彼此屁股相碰。

橋下也忙碌,農(nóng)民進鎮(zhèn)的小船塞滿河岸。掛機船輕松劈開水面,代替了古董的手搖船。鐵皮輪船、水泥船和木船匯聚,在大漾四周組成合唱。南雙橋下,船還會打架,誰家的撞了誰家的。掛機船的嘈雜聲不時抵達橋面,團團黑沉沉的煙氣吐出來,從橋下升騰上來。

集鎮(zhèn)最熱鬧的要數(shù)過年。

大年初一,集鎮(zhèn)狂歡。這一天,周邊的人都來了,會聚到鎮(zhèn)上。走路的、騎車的、乘船的,每個人以各自的方式大顯神通,行走江湖。從南雙橋上瞭望,會發(fā)現(xiàn)大街上除了人頭還是人頭。人啊人,都是人,有些小店甚至擠不進去。小人書大受歡迎,柜臺上是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似乎要望穿秋水。年畫在店堂被高高掛起。剛過了除夕,孩子都著急地穿出了新衣,喜氣洋洋,口袋里也有了幾個錢在叮當作響。現(xiàn)在就在尋找消費的途徑,如何把這錢花出去,花得稱心、花得滿意。鞭炮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小鞭炮握著,顫抖著點火,既是怕又是想。絲絲冒煙后,冷不丁一扔,腳邊或路旁噼啪作響,炸成一串子。鞭炮聲跟隨孩子們的奔跑和嬉戲,歡樂與惡作劇相伴,墻角邊、陰溝里,或廁所里,時不時會竄出鞭炮聲。

這是大年初一特有的景象。從清晨開始,街頭就被鞭炮聲霸占,單聲的、雙聲的、炸成串的遙相呼應。地上是粉碎后的鞭炮尸體,一堆堆、一團團到處都是。整個五涇沉浸在這此起彼伏的聲音里。這聲音帶著喜慶,也帶著侵犯與胡鬧,然而沒有人抱怨,這是新年特有的,這樣的聲音一直要延續(xù)到午后。

到下午兩三點,人群散去。小鎮(zhèn)從鬧騰里清醒,昏沉沉的,再一點點恢復它的懶散、寧靜和單調(diào)。

4

2005年,“世界作家看浙江”,我作為陪同,接待一批外國作家,并與他們一起參觀湖州與嘉興等地。其間,美國作家凱莉與我有多次長談,在車上、在飯店、在酒吧,通過翻譯我們聊了許多話題。她來自紐約,既是作家,也是大學教授,她對中國文化感興趣。

凱莉問到我的家鄉(xiāng)。我回憶了我的童年、我的成長,和那個叫五涇的小集鎮(zhèn)。她對集鎮(zhèn)生活十分好奇,詢問一個個細節(jié)。說到現(xiàn)狀的時候,我不得不面對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告知她,五涇在消失,誰也攔不住。

她聽后異常驚訝。

鎮(zhèn)子會消失嗎?這個問題對于她來說太古怪了。

會的,在衰敗,不成樣子了。我說。

沒有辦法拯救嗎?她問。

我搖頭。

的確,此時的集鎮(zhèn)正經(jīng)歷著不可逆的命運,就像一個人正在老去。

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大學畢業(yè)去了外地,開始了在外的長期生活。我與五涇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我就像一枚飄泊的浮萍,泊到哪,停到哪。我的父母依然生活在五涇,我不定期地返回五涇。五涇于我,多了層陌生與距離;五涇在當下發(fā)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最多也是道聽途說。然而,每一次靠近故鄉(xiāng),我總有一種心痛涌上來,總有一種落寞之情徘徊不去。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在《嘉興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幾乎是一個整版,題目叫《哭泣的五涇》。熱鬧的小鎮(zhèn)死寂了,年輕人插上了翅膀,逃離了。鄉(xiāng)鎮(zhèn)合并,原先五涇屬桐鄉(xiāng)縣八泉人民公社,后改八泉鄉(xiāng),再后來八泉鄉(xiāng)建制取消,與河山鄉(xiāng)合并成立河山鎮(zhèn)。小集鎮(zhèn)竟淪落成了一個村,成了五涇村的一部分。人撤了,店撤了,大街和行人的腳步也撤了,街面上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貌。這次撤退加逃亡,讓五涇陷入了絕境,它存在的價值被無情地剝奪。

墻灰暗了,無人打理,也無人維修。店面零星、冷清,北雙橋以東完全是另一個世界,木器社、繭站、機電站、竹器社、衛(wèi)生院慘遭滅頂。口音不同的外地人主宰了這片區(qū)域,這里成了垃圾場,他們收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東西堆得比屋頂還高。大片的房子斜了、歪了,連屋脊上都長出茅草。青苔也不甘寂寞,在圍墻邊扎下根來,四處蔓延。小鎮(zhèn)只在公路邊還有些零星的店面,其他都處在無人打理、自生自滅中。

與集鎮(zhèn)第一次破壞相比,這次更徹底,幾乎連根拔起。集鎮(zhèn)被寂靜包圍,與以前那種慵懶的寧靜不同,那仿佛是一個人病危之際的沉寂。街頭曾經(jīng)的熱鬧變成了回不去的記憶,那些畫面不停地向我涌來,一浪又一浪。大操場上千人聚集,觀看電影。收繭收糧時大漾里船只重疊,河道撐得看不到水。茶客的吵鬧聲與鞭炮聲洋溢在過年的街頭……不僅地理意義上的五涇不存在了,連文化意義上的五涇也不存在了。

文化是依附某種實體而存在,當實體消亡,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河還是那五條河,中間那片活潑的大漾已然靜默。水在變渾,變濁,水面上夾裹著水葫蘆和其他臟物。這條河里曾經(jīng)寄生著許多魚類,這些魚與我們一起共生。我們在河里抓它們,捕它們,漁政大隊的大網(wǎng)兜就守在十字路口,一網(wǎng)網(wǎng)的魚從河里起來,又被源源不斷地送往街頭。我一直記得那張大網(wǎng)被絞索牽引而起的情形:網(wǎng)越來越高,懸在空中,大魚小魚河鰻螃蟹都在網(wǎng)里。

一個人站在南雙橋頭,面對同樣向東流去的河水,我的背后泛起陣陣涼意。我禁不住問自己,怎么會這樣呢,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呢?沒有人告知我答案。

詩人馬敘寫過一首叫《一座橋,太遠》的詩,這首詩倒是與我的心情相一致:

少年的我離橋太近,直到不想看橋

也不想好好讀書,也不想聽父母的話。

我們看南斯拉夫電影,然后從這橋走過,回家。

盡管這樣,這座橋仍然太美

它帶著我的少年時期遠去。

如今,想起這座橋

想起它,想起它的美與我們那時的自由

——就心疼。

閱盡人世之書后

又回到了電影:若我離開,請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上……

5

我的家鄉(xiāng)在歷史上毫不起眼,她從來沒出過有名的物理學家、溜冰選手或總統(tǒng),此地人多半是人性社會中極不顯眼的金子:伐木工人、農(nóng)夫、漁夫、長工、小工匠與制作掃帚的人……不善狡詐,拙于溫柔,此外還有一份感動人心的耐性。

這是德國作家齊格飛·藍茨《我的小村如此多情》寫到的村莊,我想五涇同樣如此。自明代始,它開始一點點為人所知,這里水運發(fā)達,五河通衢,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個交通要道。至民國,五涇的商業(yè)一直為周邊所稱道。它憑借水上的位置,贏得了一席之地。

站在五條河旁,我恍若隔世。成排成排的屋子正在發(fā)霉、坍塌,不成樣子。此刻的我,似是分裂的。我的眼像一個容器,在同一個空間里,曾經(jīng)的繁華與眼前的凋零同時呈現(xiàn)。我甚至有些不相信我的記憶,仿佛記憶在作弄我。但記憶終究是真實的,是明確存在過的,只有現(xiàn)在這片凋敝仿佛才是不真實的。

世道無情,時間會變得殘忍,會消殺一切。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睂@句話,我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我尋找過五涇的照片,1973年前一張也沒有,1973年后零星有幾張。那個小巧玲瓏的古鎮(zhèn)就這樣走入了歷史,沒留下任何圖存。它如夢般存在,又如花般脆弱。世界仿佛是一塊沙灘,潮水一涌,全抹去了。五涇就這樣被抹去了,幾十年一過,原先的印記都化為殘墻和敗壁,幾近蕩然無存。每當我與人侃侃而談五涇時,年輕人總會露出一股怪相,仿佛我在杜撰歷史,仿佛我是天方夜譚。即使我與妻子、女兒談論五涇,她們也不明就里,認定五涇就是她們每次回去眼前所見的一切。我終于明白,我已經(jīng)在談論一個不存在的事物,不具象,不在同一時空。

熊培云寫過他的故鄉(xiāng),他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這樣寫道:

再后來,我甚至厭惡回到這個村莊,因為我深切地體會到了“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在沉淪”。我時常為自己生長在杏花春雨的江南鄉(xiāng)下而慶幸,然而不幸的是,當我懷著鄉(xiāng)愁游學歸來,再次回到我的村莊時,發(fā)現(xiàn)我夢中的精神家園近乎無存。

看來這樣的悲哀是帶有普遍性的。

在偌大的中國,不知有多少個像五涇這樣的集鎮(zhèn)在短短幾十年間消失了。

我不戀舊,但縷縷悲傷總在,如鯁在喉。就像我寫這篇文章,事實上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只是來了一段哀婉的絕唱而已。小鎮(zhèn)是有其自身腔調(diào)的,這腔調(diào)適不適合,是存在某種微妙與平衡的。房子的大小、臺階的高低、河道的寬窄,以及人與這個鎮(zhèn)子處于何種關系,都決定了這種品質(zhì)。就像人一樣,你適合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與你的性格和氣質(zhì)有關。我固執(zhí)地認為,當年的集鎮(zhèn)是符合這種自身氣質(zhì)的,它有一種獨特之美,小而精,簡約又不簡單。

我懷念集鎮(zhèn)上的煙火氣,那種特有的熱鬧、單純和繁榮。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去上大學,家里開銷大增,我父母曾經(jīng)擺過一陣子的粽子攤。那是個小攤,供應大肉粽和豆腐漿,只有幾張小桌和小凳,地點便在南雙橋和北雙橋的中間交會處。每天早上三點,我爸起床了,把頭一天晚上燒好的幾十個粽子運到橋頭,再到豆腐店去現(xiàn)磨豆?jié){。我媽則在橋頭生起幾個爐子,加熱粽子,煮沸豆?jié){。天蒙蒙亮,南來北往的人踏上橋頭,會聚過來。每天橋頭都會上演同樣一幕,人們在說笑聲中,吃粽子,喝豆?jié){。我爸我媽忙成一團,四只手臂最好變成八只手臂。我爸有工作,是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八點不到,就要奔向院部,那里已經(jīng)有病人在翹首等待。我媽呢,收攤,洗碗碟,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剁肉,上醬,洗箬葉,有一大筐的稻米正等待她包裹,然后搖身變成肥美的粽子。

其間,我奶奶還在漾北經(jīng)營一家茶室。像阿慶嫂一樣,她一人獨當一面。每天凌晨三點起床,至四點鐘,店里已涌進不少茶客。一排水壺列隊排開,沸騰的水氣不時從壺里騰起身子來,人們談天說地,人聲鼎沸。到六點鐘,茶客徹底占領茶室,店里已沒有空位。

就這樣,我爸我媽我奶奶,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馬不停蹄。

我想,這就是一個縮影,其實集鎮(zhèn)上許多人都這樣在生活,忙碌又充實,辛勞又不屈。我懷念集鎮(zhèn)上那股味道——那股盤旋開來的特殊氣息。我喜歡看村民賣了雞鴨或蠶繭后那份自在;喜歡人們靠河臨窗,品幾口黃酒加一碗小面的那份愜意;喜歡空曠的黑夜里那略帶挑釁的狗吠聲;喜歡人頭一點點多起來,整條街巷變得豐盈的那種狀態(tài);喜歡年畫貼在墻頭散發(fā)清香,以及那一面墻閃亮帶來的新鮮感;喜歡傍晚時分人們對著河岸,一聲長一聲短呼喚鴨子回家的叫聲;喜歡孩子們從橋上縱身一躍,飛身入水的那份沖動與不計后果;喜歡隔壁豆腐店里黃豆的淡淡酸味,以及那石磨滾動時的嘎吱聲;喜歡看滿載人員的航船在焦急與等待眼神中徐徐靠岸的情形;喜歡衛(wèi)生院出院的人們向父親他們揮手告別的那份溫馨;喜歡殺了一頭肥豬,把豬血豬腸盛在碗里,分送給鄰里的那份親情;喜歡人們穿紅戴綠,敲鑼打鼓,歡送參軍或上學那份熱鬧……在那一方云煙里,人們生活其中,有苦,有樂,有爭吵,但更有向往。

這便是生活的煙火味。

現(xiàn)在我只能用文字來懷念、拼湊曾經(jīng)的那個年代,一個年輕人眼里的傳說,一段終究會被抹去的記憶。

(責任編輯:李璐)豆?jié){。天蒙蒙亮,南來北往的人踏上橋頭,會聚過來。每天橋頭都會上演同樣一幕,人們在說笑聲中,吃粽子,喝豆?jié){。我爸我媽忙成一團,四只手臂最好變成八只手臂。我爸有工作,是衛(wèi)生院的醫(yī)生,八點不到,就要奔向院部,那里已經(jīng)有病人在翹首等待。我媽呢,收攤,洗碗碟,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剁肉,上醬,洗箬葉,有一大筐的稻米正等待她包裹,然后搖身變成肥美的粽子。

其間,我奶奶還在漾北經(jīng)營一家茶室。像阿慶嫂一樣,她一人獨當一面。每天凌晨三點起床,至四點鐘,店里已涌進不少茶客。一排水壺列隊排開,沸騰的水氣不時從壺里騰起身子來,人們談天說地,人聲鼎沸。到六點鐘,茶客徹底占領茶室,店里已沒有空位。

就這樣,我爸我媽我奶奶,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馬不停蹄。

我想,這就是一個縮影,其實集鎮(zhèn)上許多人都這樣在生活,忙碌又充實,辛勞又不屈。我懷念集鎮(zhèn)上那股味道——那股盤旋開來的特殊氣息。我喜歡看村民賣了雞鴨或蠶繭后那份自在;喜歡人們靠河臨窗,品幾口黃酒加一碗小面的那份愜意;喜歡空曠的黑夜里那略帶挑釁的狗吠聲;喜歡人頭一點點多起來,整條街巷變得豐盈的那種狀態(tài);喜歡年畫貼在墻頭散發(fā)清香,以及那一面墻閃亮帶來的新鮮感;喜歡傍晚時分人們對著河岸,一聲長一聲短呼喚鴨子回家的叫聲;喜歡孩子們從橋上縱身一躍,飛身入水的那份沖動與不計后果;喜歡隔壁豆腐店里黃豆的淡淡酸味,以及那石磨滾動時的嘎吱聲;喜歡看滿載人員的航船在焦急與等待眼神中徐徐靠岸的情形;喜歡衛(wèi)生院出院的人們向父親他們揮手告別的那份溫馨;喜歡殺了一頭肥豬,把豬血豬腸盛在碗里,分送給鄰里的那份親情;喜歡人們穿紅戴綠,敲鑼打鼓,歡送參軍或上學那份熱鬧……在那一方云煙里,人們生活其中,有苦,有樂,有爭吵,但更有向往。

這便是生活的煙火味。

現(xiàn)在我只能用文字來懷念、拼湊曾經(jīng)的那個年代,一個年輕人眼里的傳說,一段終究會被抹去的記憶。

(責任編輯:李璐)

猜你喜歡
雙橋集鎮(zhèn)
讀迷作品
不走冤枉路
饒桂芳
陶醉鄭州四百年
構建鄉(xiāng)村衛(wèi)生一體化管理的長效機制——以德州市雷集鎮(zhèn)為例
雙橋酒:一個城市的記憶與味道
時代報告(2018年10期)2018-12-05 18:38:08
陳集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財政建設情況調(diào)研報告
董集鎮(zhèn):守住文化的根脈
金橋(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2
逢源雙橋
文學港(2018年1期)2018-01-25 01:30:56
斂汗止血的五倍子
嵩明县| 运城市| 高陵县| 麻江县| 开封县| 闻喜县| 崇信县| 白玉县| 青浦区| 措美县| 望奎县| 桂东县| 秦安县| 呼和浩特市| 容城县| 镇江市| 正镶白旗| 依兰县| 鸡西市| 连城县| 靖宇县| 宁乡县| 闽清县| 镶黄旗| 剑阁县| 江山市| 尉犁县| 连云港市| 拜城县| 玉林市| 包头市| 灵宝市| 吴桥县| 清远市| 塔河县| 奉新县| 康定县| 剑河县| 昭平县| 平潭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