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4窟考古研究

2023-08-14 03:35賈偉加
東方收藏 2023年6期

摘要:克孜爾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拜城縣克孜爾鄉(xiāng)境內(nèi),是中國地理位置最西、開鑿時間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其中,第14窟為方形窟,是古代僧侶和信徒的禮拜活動場所。文章根據(jù)題材內(nèi)容、藝術(shù)風(fēng)格和區(qū)段位置等信息,判定該洞窟的開鑿年代應(yīng)為公元6世紀。

關(guān)鍵詞: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4窟;考古研究

在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群中,第14窟壁畫繪畫技法高超、表現(xiàn)內(nèi)容豐富、建筑設(shè)計和裝飾工藝發(fā)展成熟,其也是新疆克孜爾石窟中龜茲風(fēng)壁畫保存較為完整的洞窟之一。2014年,新疆克孜爾石窟研究所對該洞窟進行了邊緣加固和壁畫修繕。今將相關(guān)調(diào)查簡報整理公布出來,以期學(xué)界對其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洞窟形制

該窟為方形縱券頂窟,前室已坍塌,現(xiàn)存主室。前室平頂,大多塌毀。前室正壁中部開門道通向主室,現(xiàn)存窟門是1996年由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修建的,門道高160、寬85、進深28厘米。主室呈平面方形,面寬194—201、進深209、高258厘米,縱券頂,一階疊澀。正壁中部開一拱券頂龕,龕面寬88、進深56、高106厘米,距地面67厘米。龕里有內(nèi)龕臺,龕臺進深29厘米,內(nèi)龕臺長89、高10厘米。其中,正壁下方寬220、最高255厘米,正壁佛龕下方寬89.5、最高106厘米。根據(jù)計算分析,第14窟佛龕與主室正壁的尺寸比例關(guān)系如下:

<主室正壁>255厘米(高):220厘米(寬)=1:0.862

<佛龕>106厘米(高):89.5厘米(寬)=1:0.844

從以上所得的數(shù)值對比可知,第14窟佛龕高與寬的比例關(guān)系與主室正壁幾乎相同,佛龕猶如“窟中窟”。

二、雕塑和壁畫

前室:大部分塌毀,殘存正壁。

主室:門道內(nèi)兩側(cè)壁及上部殘損,地坪上的石膏涂層大部分尚存,緊貼墻根處繪彩色紋飾帶。主室正壁中部開一圓拱形龕,龕頂與其后部連接處向上凹進12厘米深半球形頂窩,頂窩直徑22—28厘米;龕內(nèi)繪有頭光和背光,外無紋飾。龕沿外有色帶一周,寬5厘米,顏色從內(nèi)向外依次為藍色、白色、土紅色。佛龕外上方繪有6列圖案化的左右交替山池與蓮座上小坐佛,每尊小坐佛上方繪似柳葉狀(上平下弧)華蓋;每個山池形狀似缽,山池為平頂,兩側(cè)為弧形,山谷為圓底;上下列中的山與水垂直交錯,下部繪水波漩渦紋,象征池水,中繪白色點狀圓環(huán)裝飾的陸地,地上繪一排黑色墨線小樹。池水中長出一枝蓮莖,莖頂蓮座上繪一小坐佛。

佛龕右側(cè)繪兩身天人。右側(cè)天人繪有3圈頭光,從外向內(nèi)依次為藍色、白色和綠色。該天人頭發(fā)為藍色,分披于面頰兩側(cè),卷曲,于頭頂束結(jié),面朝佛龕。肩部披藍色披巾,系于胸前綠色三環(huán)形飾物。雙肩斜挎兩條瓔珞,背后披有帔帛。該天人右腋下夾持箜篌音箱,琴弦上下排列;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撥琴弦;著綠地紅點裙褲交腳,坐在裝飾華麗的束帛座上。左后側(cè)天人則呈白色,亦繪有3圈同樣的頭光,頭上繪有高高的藍色發(fā)髻,雙手合十,戴有腕釧,面向龕內(nèi)。該天人應(yīng)為梵天。

佛龕左側(cè)繪兩身天人,其應(yīng)為帝釋天及其眷屬。

紋樣:正壁佛龕下方從上到下繪有3種紋樣,依次為菱形格圖案、平行四邊形內(nèi)填魚鱗紋和土紅色帶。

左右兩側(cè)壁券腹和《說法圖》之間繪有3列紋飾帶。最上為綠底水波紋帶。向下為仿椽紋帶,此紋樣帶由枋頭和圓椽紋飾帶組成,枋頭正面為白色,內(nèi)繪有土紅色長方形和4個裝飾小圓點;枋頭底面為黑褐色,側(cè)面為藍色,立體感突出;枋頭中間夾半圓椽頭,圓椽頭中繪蓮花圖案,圓椽底色為綠色。再向下為竹節(jié)紋,各段中間用弧線進行分隔,竹節(jié)紋內(nèi)填魚鱗紋,底色為綠色、土紅色、藍色和黑褐色,依次反復(fù)排列。

《說法圖》:右側(cè)壁繪有《說法圖》,上下兩欄,每欄3鋪。上下欄間隔有色帶,色帶中間為白色,兩邊為藍色。左右鋪之間繪有綠底波紋紋樣,波紋間繪有黑白色花朵。上欄圖案從右向左敘述如下:

1.主尊為佛陀坐在方形寶座上,作說法印。右下側(cè)為一紅發(fā)、紅須且束發(fā)戴有綠底白緣頭光的婆羅門,膚色為黑褐色。其前繪一小兒,膚色為白色,戴有瓔珞、臂釧和腕釧。紅發(fā)婆羅門雙手緊緊抓住一赤身小孩的右臂,兩人站在水中,婆羅門嘴巴微張開、怒目而視,似在呼喊。

2.主尊繪有佛陀,右臂向右微微彎曲,坐于方形臺座之上。佛陀右側(cè)繪一婆羅門,膚色為黑褐色,雙手握于胸前,綠色披巾繞臂垂下,戴有臂釧和腕釧。佛右下側(cè)繪一弟子,藍色肉髻,雙手合十,面向主尊,左膝跪地,右膝微微抬起。比丘右側(cè)繪一褐色天人,戴有藍色瓔珞、綠色帔帛、臂釧和腕釧。主尊左下側(cè)繪一戴頭光和寶冠、雙手合十的天人,可見紅色腕釧和藍色裙褲。天人右側(cè)似有一禮敬比丘,可見一合十的雙手。

3.主尊繪有交腳坐在方臺上的佛陀,右臂彎曲于胸前,著袒右式袈裟。佛陀右下側(cè)繪有一正在禮拜的天人,其有頭光,膚色為黑褐色,一條藍色帔帛從右肩垂于身后,著綠色裙褲,側(cè)身面向主尊,雙膝跪地,右手高高舉過頭頂,左手緊握一綠色金剛杵,戴有紅色的臂釧和腕釧。婆羅門下方繪一仰臥小孩,右臂前伸。主尊左下側(cè)繪一交腳坐姿天人,膚色為白色,面向主尊頭微微抬起,雙手合十舉于胸前,戴有紅色臂釧和腕釧,披有藍色帔帛,著藍色裙褲。膚色暈染,面部的上眼瞼、下頜、臉頰以及雙臂和腹部等都是暈染而成。

下欄圖案接上欄從左向右敘述如下:

1.主尊繪佛陀,藍色的頭發(fā)和肉髻。佛陀面部五官和白毫清晰可見,頭部由紅色波浪線勾勒,微微右轉(zhuǎn),注視右下側(cè)聞法的僧眾。右臂彎曲于右側(cè),似作說法印。

2.主尊繪佛陀,有藍色肉髻以及土紅色波浪紋。佛陀面向左側(cè),袒右肩,右臂伸向左側(cè),拇指、食指相捻,作說法印。佛陀上方繪有橘紅色花樹,花有白、綠和藍色三種。佛陀右側(cè)上方有兩天人。

3.主尊繪佛陀,藍色肉髻,面向左側(cè)微微俯視,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相捻,作說法印。項背光大體完好。頭光有三條色帶,內(nèi)起依次為淺褐色、白色和藍色。身光也有三色,色序同于頭光。藍色帶外原應(yīng)有金箔,現(xiàn)已剝落。主尊右側(cè)有一天人,膚色為淺褐色,面向主尊,頭微俯視,戴單珠冠。冠下有束發(fā)帛帶,中束,兩側(cè)各有一結(jié),有頭光。其上方繪有華蓋,華蓋上半部以綠色花繩作垂鱗紋,下部有兩道由淺褐色和白色填空的環(huán)飾。主尊左側(cè)上方并排兩天人,靠近佛陀的天人戴三珠冠,膚色白,右手伸向主尊上方,拇指、食指相捻,握有紅底白點花繩,左手握花繩置于胸前。右側(cè)天人戴三珠冠,披藍色帔帛,雙手胸前合十,面向主尊,面部有字母符號。下方有一天人,戴三珠冠,黑褐色皮膚。此天人下有一胡跪禮佛弟子,著藍色袈裟。

右側(cè)壁六欄《說法圖》下部繪兩條色帶裝飾,紅色、藍色和綠色平行四邊形內(nèi)填魚鱗紋和土紅色色帶。

左側(cè)壁:

1.主尊佛陀面向左側(cè),雙臂前伸,雙手四指并攏合十,拇指向上作合掌姿勢。主尊上方繪有華蓋;左側(cè)繪有五身聞法聽眾;最下繪一身戴頭光的天人,面帶微笑,著袒右袈裟,雙手置于胸前,執(zhí)一巾,朝向主尊,呈胡跪姿勢。

2.此幅《說法圖》保存相對完好。主尊繪佛陀,有藍色肉髻和頭光,面帶微笑俯視右下方,袒右肩,右手置于胸前,結(jié)跏趺坐。上方繪有花樹,飾有白、藍小花。右側(cè)上方繪有兩天人,外側(cè)天人戴三珠冠,白皮膚,披藍色帔帛,俯視主尊;內(nèi)側(cè)天人面向外側(cè),面部黑褐色,戴單珠冠,披綠色帔帛,右手黑褐色置于胸右側(cè),左手白色,舉于主尊上方,雙手握一紅底白點花繩。主尊右側(cè)中部有一白皮膚天人,戴三珠冠,珠下有發(fā)束帶,左右兩端各有一結(jié),佩戴有耳鐺、項飾、臂釧、腕釧等飾品,腦后繪有藍色帔帛,面向主尊,雙手合十。上述三天人均繪有頭光。下部有一淺褐色皮膚弟子,藍色肉髻,頭微微上仰,著袒右綠色袈裟,袈裟邊緣鑲藍色邊,可見土紅色僧祇支,面向主尊,雙手合十,右膝著地,呈胡跪姿勢,左膝前伸微抬。主尊左側(cè)上方有兩天人:靠近主尊白皮膚天人戴單珠冠,并戴有項飾和四匝腕釧,披綠色帔帛繞左臂垂下,該天人正在彈奏四線曲頸阮咸,左手握頸按弦,曲頸向下,右手彈撥;左側(cè)天人為淺褐色皮膚,左手舉于左耳處,面向主尊,左臉頰處留有字母符號。上述兩天人下方繪有一戴單珠寶冠和頭光的婆羅門,披有藍色帔帛,搭于肩上垂于身后,右手舉于前上方,執(zhí)藍線勾勒白色拂塵。左臂下垂,握有金剛杵,著綠色裙褲,朝向主尊,作跪姿。主尊正下方繪一弟子,著袒右綠色袈裟,袈裟覆蓋至腳踝上方處;雙臂前伸,雙手合十,兩拇指上指;面部著地,赤足并攏,腳跟向上。

3.此幅《說法圖》主尊繪佛陀,有項背光,藍色肉髻,佛陀面向右側(cè)頭微俯,袒右肩,右臂屈于右側(cè),右手掌心向上,拇指、食指相捻。主尊右上方并排繪有面面相對的兩天人。下方繪一胡跪藍發(fā)弟子,褐膚色,著鑲綠邊袒右藍色袈裟,仰視主尊,雙手合十禮佛。

4.此圖主尊繪佛陀,有項背光,藍色肉髻。佛陀禪定坐于高座,面向左側(cè),頭微低,雙手疊加于腿部。上方繪有花樹,樹冠飾有藍色六瓣小花,兼有白色花瓣。主尊兩側(cè)殘存六身身著鎧甲的武士。

5.中間主尊繪佛陀,項背光與其他畫幅相似,面向左側(cè),頭微俯,其方座左右和下部均以白點線連成菱形格,每個點狀菱形格中點有藍色圓點裝飾。底座左右外沿繪有白色立柱。主尊右側(cè)上方并排繪有兩身天人,皆有頭光。

6.主尊繪佛陀,有項背光,面向西側(cè),頭微俯,袒右肩,右臂屈于胸前,拇指、食指相捻,余三指微屈上伸。右臂和頭部等土紅色線輪廓有古代畫師改動痕跡。主尊上方繪花樹,樹冠飾白、藍小花。主尊右上方繪有并排兩天人。

右側(cè)券腹:自《天相圖》向下至右側(cè)壁疊澀,共存有5列菱格畫,上4列菱形格為本生和因緣故事,最下1列為半菱格禽類圖案。為敘述方便,現(xiàn)將菱格編號如下:

1.菱格內(nèi)站立一人,穿綠短褲,望向右上方的多面球狀寶珠,寶珠上繪三道火焰。此圖似為《供養(yǎng)寶珠因緣》。

2.綠底菱格中繪一有頭光、戴寶冠的菩薩,呈胡跪姿,披有帔帛,著藍裙。菩薩上身前傾,左手托缽,右手執(zhí)勺盛物喂食面前著藍衣的病人。此圖為“施肉汁給病比丘”。

3.白底飾藍花菱格中,一人騎乘大象正在狂奔,象身為藍色,身體圓潤,體積感強,邁大步狂奔。騎在象上的人用手攀一棵樹。此圖為《大光明王始發(fā)道心本生》。

4.藍底飾白點環(huán)繞的小花菱格中,僅存一菩薩,下身著長裙,帔帛垂下。內(nèi)容待考。

5.藍底菱格大部分脫落,現(xiàn)存白膚色婆羅門,腰部系裙,面向右側(cè),似邁步前行。內(nèi)容待考。

6.一白膚色菩薩立于水中,有頭光,藍發(fā)高束,著藍裙,身后升騰熊熊烈火。此圖為《曇摩鉗聞法投火坑》。

7.一兔臥在烈火中,一婆羅門安坐于火堆前束帛座上,袒露上身,披帔帛,藍色發(fā)髻高束,雙臂前伸做勸阻狀。

8.綠底菱格中繪一“丫”形大樹。

9.一人袒露上身立于水中,手持一龜殼正俯身舀水。腰間系藍色帛帶披于身后,增添畫面的動感和平衡感,水波漩渦紋極具裝飾性。此圖為《大施抒海奪珠》。

10.兩身穿龜茲裝束的商客騎一匹白馬,正在涉水前進。此圖為《馬王渡客商出海》。

11.一人正拉弓引箭射向洞里的一頭棕熊,此圖為“熊救樵人被害”。

12.土紅底半菱格中,有一灰藍鳥低頭在啄食。

13.藍底半菱格中,一白頸綠身站姿禽類正昂首挺胸。

14.紅底半菱格中,有一站姿藍色鳥在回頭張望。

左側(cè)券腹:自《天相圖》向下至左側(cè)壁疊澀,共存有5列菱格畫,上4列菱形格為本生故事,最下1列為半菱格禽類圖案。為敘述方便,現(xiàn)將菱格編號如下:

1.菱格上部脫落,現(xiàn)存部分可識別一白膚色菩薩披有白色帔帛,著藍色裙褲,坐于方座上,游戲坐姿,其前臥跪一只鹿。此圖為《鹿王身代懷妊者受死》。

2.一人身穿甲胄,腳穿尖頭靴,騎乘白馬在水中疾行,馬蹄下是朵朵蓮花。此為《智馬舍身救王命》。

3.一只海龜馱人在水中奮力前行,可見一條左腿,海水為綠色,漩渦狀水紋。此圖為《龜救客商被殺》。

4.一首尾各有兩個頭的巨龍,首尾頭部各牢牢纏繞一座山峰,張開大口咬住自己的龍身,其巨大的身軀作橋,兩個身穿龜茲服裝的人雙手合十行走在龍背上。此圖為《馬璧龍王救客商》。

5.一人扶雙膝端坐,頭頂有一圓形鐵輪。此圖為《彌蘭不孝頭戴鐵輪》。

6.此幅菱格畫殘損較多,現(xiàn)存一小兒裸露上身,右臂微屈于身側(cè),俯視左下方。內(nèi)容待考。

7.一只獼猴結(jié)跏趺坐于綠色蒲團,雙手疊于腹前,頭上戴著一片倒過來的荷葉。此圖似為《獼猴本生》。

8.一個人坐在須彌寶座上,有一只尾巴分叉的老虎正在舔他的腳。內(nèi)容待考。

9.山林中有一頭大象,后面有一個身披袈裟的人正在張弓射箭。此圖為《六牙象王本生》。

10.菱格內(nèi)正中盤臥一條蟒蛇,周圍盤八條白蛇。內(nèi)容待考。

11.一只獼猴雙膝跪地,雙手合十,其前繪一頭后坐于地仰天嘶吼的雄獅,雄獅左臂支撐于地面,右臂橫搭于左上臂,獼猴和雄獅面對面坐看,上面繪一只俯沖向下的老鷹。此圖為《獅王舍身不失信》。

12.半菱格山為白色,飾有藍色小花,中繪一站姿禽類,頸部為白色,回首張望。內(nèi)容待考。

13.半菱格山為土紅色,飾有綠色小花,下方站立一灰藍鳥類,正在俯首啄食。內(nèi)容待考。

三、年代問題

由于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4窟沒有明確的紀年榜提或歷史線索,只能根據(jù)學(xué)者研究成果,以及從繪畫風(fēng)格、洞窟組合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測定結(jié)果進行判定。而對于與第14窟相鄰的第17窟,筆者結(jié)合國內(nèi)外學(xué)者研究成果判定其開鑿時間為公元6世紀,且從碳14年代測定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結(jié)合兩窟的壁畫藝術(shù)風(fēng)格等方面分析,第14窟早于第17窟,因此,筆者認為第14窟開鑿于公元5世紀。

參考文獻:

[1]晁華山.二十世紀德人對克孜爾石窟的考察及而后的研究[A].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99.

[2]宿白.克孜爾石窟部分洞窟階段劃分與年代等問題的初步探索[A].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中國石窟·克孜爾石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2.

[3]霍旭初,王健林.丹青斑駁 千秋壯觀——克孜爾石窟壁畫藝術(shù)及分期概述[A].張國領(lǐng).龜茲文化研究(三)[C].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9-63.

作者簡介:

賈偉加(1987—),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大學(xué)本科,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及有效利用。

清水县| 垫江县| 江孜县| 榆林市| 罗江县| 张家界市| 灵璧县| 大关县| 潍坊市| 施秉县| 石嘴山市| 临沭县| 革吉县| 尖扎县| 喀喇| 灵石县| 福安市| 托里县| 秦皇岛市| 宿松县| 达拉特旗| 新乐市| 元江| 安乡县| 钦州市| 肇源县| 延安市| 增城市| 元江| 章丘市| 高雄市| 枞阳县| 景东| 阜南县| 雷山县| 酉阳| 岢岚县| 响水县| 长春市| 泗阳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