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靜雅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通過大力發(fā)展婦女教育事業(yè)推動婦女全方位、充分全面的發(fā)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婦女事業(yè)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國際上也得到了肯定。但不可否認,要“建設一個婦女免于被歧視的世界,打造一個包容發(fā)展的社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2]??偨Y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婦女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能為新時代推動婦女全面發(fā)展提供重要借鑒。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展婦女教育也始終堅持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關于婦女教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進行專門論述,但蘊含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思想和全人類解放思想體系中,并為馬克思主義者繼承和發(fā)展。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致路德維希·庫格曼》的信中說道:“社會進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衡量……”[3]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婦女的社會價值,高度重視婦女解放事業(yè)。推動婦女解放的措施途徑有很多,教育是實現(xiàn)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婦女教育程度也是衡量婦女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恩格斯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盵4]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xiàn)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盵5]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促使婦女重新參與公共事業(yè)推動社會變革的前提是對社會各界的婦女開展思想、政治、文化、職業(yè)、勞動等教育。馬克思恩格斯是提出婦女教育和婦女解放理論的先驅,列寧在俄國成功將婦女理論付諸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績。列寧在《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修改稿中特別指出還應加上一條“實現(xiàn)男女完全平權”。[6]列寧高度重視婦女發(fā)展和倡導男女在政治、經濟、教育權力和地位等方面的全面平等,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保障婦女權益,把婦女問題上升到國家發(fā)展的高度。列寧的許多婦女思想及其提出的婦女問題言論對渴望實現(xiàn)婦女解放的國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婦女教育的重要理論支撐。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諳教育對婦女獨立解放的重要性,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婦女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發(fā)展實際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婦女教育的重要論述。李達、向警予、鄧穎超、毛澤東等青年知識分子對婦女教育具有深刻的見解。李達作為中國早期的共產黨人,鮮明指出實現(xiàn)女子解放必須實現(xiàn)“男女共同教育、婚姻制度之改善、女子精神的獨立、女子經濟的獨立、男女普通選舉之實行、家庭惡習之廢止、娼妓之禁絕”[7]。從諸多方面實現(xiàn)精神、物質共同解放,才可算作女子真正的解放。中國杰出的婦女解放運動領導人向警予強調教育救國,提出女子要實現(xiàn)徹底解放“歸根結底的希望,仍離不脫教育”[8]。向警予的婦女教育思想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精髓,其形成的觀點理論是早期中國共產黨開展婦女教育的一面旗幟。鄧穎超作為中國婦女教育的帶頭人,強調通過教育激發(fā)婦女的主體意識、促進思想解放、參加社會生產,推動婦女實現(xiàn)徹底解放。此外,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婦女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偉大貢獻。毛澤東在多次重要講話中強調婦女地位,曾指出“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9],主張教育無性別差異,“各國教育,無性的差別,所留成績,業(yè)已證明”[10]。毛澤東認為中國婦女之所以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作為家庭和丈夫的附屬,其主要原因在于“全中國二萬萬女子一字不識”[11],女子只有接受教育,提升文化素質,才能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間,中國共產黨主要對婦女開展了文化知識教育、勞動教育、主體意識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婦女人才。
“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文盲率遠遠高于男性,全國15歲及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高達90%。”[12]全國范圍內婦女文盲人數巨大,嚴重阻礙了新中國的發(fā)展。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上下開展了掃盲運動。
一是識字教育運動。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對婦女文化教育采取了多樣的教學形式。其中,“識字速成法”在婦女教育中得到廣泛運用,從拼音符號到漢字的學習,最終能夠閱讀一些簡單的書報、書寫簡單的信和文章。全國各地通過冬學、夏學、業(yè)余學校等形式創(chuàng)辦婦女掃盲班,根據婦女的需求和知識背景開展識字教育,教導婦女從認識和書寫自己的名字、土地名稱、農具開始,再結合勞作進行簡單詞句的教導,使婦女掌握一些生產勞動需要的基礎知識。全國各地除使用國家統(tǒng)一編寫教材,還結合實際和目標群體編寫識字教育的教材,極具特色和教育意義。這些舉措激發(fā)了婦女的學習興趣,在安徽省,“截至1953年4月,在各地舉辦的民校、識字班中,女學員的數量增長比男學員更快,占到了總體學員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間”[13]。但是,在全國范圍內婦女教育程度還是不夠,1955年起,我國針對不方便參加集中教育的婦女成立炕頭學習小組和鄰里學習小組,確保大多數婦女能受到教育。婦聯(lián)等婦女組織通過走訪婦女以及其丈夫、公婆和父母等方式,開展動員宣傳,使他們明白接受教育的好處,促使更多婦女加入到文化知識學習的隊伍中。
二是學校教育。毛澤東曾強調:“沒有進小學、中學、大學,婦女還不可能徹底解放?!盵14]1951年政務院頒布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和此后頒布施行的《小學暫行規(guī)程(草案)》等相關配套文件與制度,明確指出要提高女童教育的普及率,完善了小學教育學制、教材編寫、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政策保障?!皬?951年1206.3萬女童入學到1956年2231.5萬女童入學,所占比例從28%增長至35.2%。”[15]在初級中學畢業(yè)之后成績較為優(yōu)秀的女學生,既可以選擇升高中繼續(xù)進行文化知識學習,也可選擇進入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習相關技能。此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女子高等教育,重視獨立女子院校的建設和普通學校中女子的培養(yǎng)教育。1953年,鄧穎超在婦女工作報告中指出:“1952年西南部統(tǒng)計,在大學、??茖W校中女生占了全體學生的32%?!盵16]在派遣留學生去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經驗的人才隊伍中,黨和國家也高度重視婦女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據統(tǒng)計,“1950年到1956年的公派留學生中有1500名女生,占總派遣人數的20.4%”[1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通過開展全國大范圍的有針對性的識字教育運動和學校教育,極大提升了婦女的文化知識水平。
毛澤東指出:“中國的婦女是一種偉大的人力資源?!盵1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面臨著特殊的國內外形勢,僅靠男性和少部分女性遠無法滿足國家發(fā)展需要,迫切需要大量婦女參與到社會生產中。只有對婦女開展勞動觀和勞動技能教育,才能使大批婦女滿足社會生產的要求。
一是勞動觀教育。中國共產黨重視婦女勞動思想的解放,通過選樹婦女勞動模范促進婦女在社會生產中撐起“半邊天”。婦女干部通過座談會、討論會等多種形式,召集社會各界婦女對是否應該參加勞動展開充分討論和聽取民意,宣傳教育婦女“勞動光榮”。1952年的土地革命中,男女平等分配土地,婦女的獨立地位得到國家承認,極大激發(fā)了婦女參加社會生產的熱情。此外,毛澤東強調男女在勞動地位上的平等,提出“在生產中,必須實現(xiàn)男女同工同酬”[19]。后來,男女同工同酬還被寫進《憲法》。婦女參加手工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獲得和男子同等報酬,減輕了家庭負擔并增加了收入,逐步取得男子對婦女參與社會生產的支持。婦女在參加勞動過程中,鍛煉自身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改變了對勞動的錯誤認識。
二是勞動技能教育。大多數婦女由于長期生活在家庭內部,從事家務勞動和養(yǎng)育后代,并無太多的勞動技能。因此,在黨的帶領下各地成立了技術學校和技術培訓班。中等學校根據國家工農業(yè)發(fā)展需要開設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工農速成中學等,主要以培養(yǎng)技術人才為主,從中學生開始培養(yǎng),為國家發(fā)展提供既有文化素質又掌握科學技術的婦女勞動人才。針對社會上的女性開設縫紉、飼養(yǎng)、編織等職業(yè)培訓班,聘請相關專家深入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合作社對婦女進行技術指導,使婦女掌握提高手工業(yè)生產、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科學方法,促進了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各地經常開展婦女勞動技能競賽,不斷創(chuàng)新勞動技術和方法,并將先進技能推廣至全國各地。直至1956年底,全國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一大批先進婦女工作者。
在中國幾千年父權文化的影響下,“男尊女卑”“女天生不如男”“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在長期社會發(fā)展中婦女都處于男性附屬品的地位,無法獲得個體的自由和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展婦女教育,從頭到尾都圍繞著婦女主體意識的覺醒,意旨通過教育喚醒婦女獨立意識,使她們明白自己是國家、社會、家庭的主體,和男性處于平等地位。
一是婚戀觀教育。中國傳統(tǒng)社會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男女婚嫁都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婦女對自己的婚戀沒有決策權。婦女在家庭中通常得不到丈夫的尊重,很多婦女處于奴隸地位,不平等的婚姻關系是婦女遭受壓迫的重要根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xiàn)了民族解放,也必然要使婚姻家庭關系符合社會發(fā)展實際。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明確規(guī)定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并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運動月,婦聯(lián)及相關部門在全國上下通過報紙、廣播、文藝作品開展普法宣傳教育,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抨擊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思想;鼓勵遭受壓迫的婦女申請離婚,并要求相關部門不能阻攔,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婦女的意見。全國上下轟轟烈烈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婦女追求婚姻家庭中男女平等,進而實現(xiàn)平等和諧的狀態(tài)。
二是國家主人翁意識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多數婦女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還把自己當作男性的附屬品。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加強對婦女的愛國主義教育。尤其當時面臨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新形勢,婦聯(lián)等相關部門通過戲劇和專題座談的方式對婦女進行中國共產黨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歷史進程、揭示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害、婦女解放事業(yè)等教育,使更多婦女明白自己是國家的主人翁,積極做好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此外,鼓勵婦女參與選舉。1954年的第一屆全國人大,女代表占比12%。1956年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95名女性代表出席。這對于中國來說已經是質的飛躍,改變了過去女性不能參政議政的局面,證明了國家正在爭取女性的政治地位和權力的平等,肯定了女性也可以當家作主。
三是婦女認同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雖然黨和國家大力提倡和肯定男女平等,但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婦女對自我還是容易產生否定和懷疑。因此,中國共產黨加強對婦女干部的培養(yǎng)教育,并重視發(fā)展女黨員。教育全體干部和黨員正確認識婦女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建立外界對婦女的認同。婦聯(lián)及婦女干部在開展教育時更多采取鼓勵的方式,使婦女建立起自我認同,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個體獨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民間封建迷信活動盛行,信“牛鬼蛇神”而不信科學知識的現(xiàn)象大有存在,嚴重影響了新生政權的鞏固。大多數民眾包括婦女在內普遍存在衛(wèi)生意識較弱、習慣較差的境況,極大影響了國民健康發(fā)展。因此,中國共產黨以教育為主渠道,全面進行反封建迷信教育,并普及衛(wèi)生知識。
一是反封建迷信教育。中國共產黨根據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開展破除封建迷信的經驗,領導全黨全國人民繼續(xù)開展反封建迷信的思想斗爭。在農村地區(qū)人們對祠堂十分敬畏,通常同宗族使用一個祠堂,被視為宗族的象征。人們覺得祠堂是亡人的魂魄的棲息地,用來保佑子孫后代。甚至不讓婦女進祠堂入族譜,認為婦女會玷污祠堂的神圣,會惹怒祖宗。在土地改革時期,黨和國家把祠堂、寺廟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建筑劃分給個人,破除其神秘色彩,融入現(xiàn)代文化使其成為村民交流活動的場所。對人們說的“鬼火”等事件用科學的知識理論進行解答,消除人們心中的恐懼疑慮。當時部分國民對蘇聯(lián)和馬克思主義存在“迷信”的傾向,照搬照抄忽視本國實際情況。也有部分國民過度“迷信”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一切都是好的。毛澤東強調:“事物都有兩面,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盵20]教育引導人們要以辯證的思維看待,相信崇拜運用真理,但要突破“迷信”束縛,敢于跳出圈子想問題。
二是衛(wèi)生知識教育。1949年以前,“全國每年有20余萬婦女和100多萬新生兒被奪去生命,嬰兒死亡率在200%左右。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僅為35歲”[2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婦女的衛(wèi)生健康問題,在全國各地基本配齊醫(yī)療衛(wèi)生團隊,培訓新法接生員,同時給婦女普及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知識。教授婦女制作月經帶、做好“月子”、喂養(yǎng)孩子、接生孩子的科學方法手段等。當時重男輕女觀念嚴重,許多婦女因為追求生兒子罔顧生育規(guī)律,極大地損害了身體健康。針對此,婦聯(lián)和有關部門對婦女及其夫家開展走訪教育,教育人們男孩女孩都是傳后人。引導婦女做好科學生育,并教授男性和婦女節(jié)育的科學方法。此外,頒布禁止纏足令,給婦女作普及纏足的危害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婦女自愿放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開展婦女教育的成功經驗為當代開展婦女教育事業(yè)提供了重要借鑒。當下開展婦女教育,既要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迎合時代的發(fā)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新時代開展婦女教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才能保證方向不偏、焦點不散、靶心不移。
一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婦女教育話語體系。由于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其中以歐美為主要代表的外來文化不斷沖擊我國的話語體系?!皞€人主義”“精致利己主義”“普世價值論”等負面話語擠占中國話語體系的空間,沖擊了本土話語體系的影響力。因此,我國開展婦女教育要在立足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本土話語體系。婦女教育工作者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用中國話語體系正面回應外來消極負面話語體系,切實提升婦女教育話語體系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增強社會各界婦女面對“歐風美雨”的抵抗力。
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融入學校教育、婦女干部教育、職業(y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終身教育等婦女教育體系中。從女童抓起,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女性開展針對性教育。婦女教育工作者要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性、價值性和現(xiàn)實性,教育引導婦女認同和踐行主流價值。
三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家庭家教家風是對婦女開展隱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婦女終身發(fā)展都離不開家庭。因此,要加強正向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使家庭家教家風與價值觀同向同行,引領婦女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yǎng),并對后代產生重要的價值觀影響。
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70多年的培養(yǎng)教育,農村婦女的綜合素養(yǎng)有了質的飛躍。當下,農村婦女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持之以恒開展農村婦女教育,推動鄉(xiāng)風文明建設。
一要加強意識形態(tài)教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不法分子利用短視頻、電影等手段輸入與中國主流價值觀相悖的文化內容,企圖實現(xiàn)“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農村婦女作為鄉(xiāng)村振興和國家發(fā)展的“半邊天”,受教育程度和成長背景影響,對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了解和認識并不深。婦聯(lián)及黨委宣傳部門應通過座談會、宣講會等形式,多方位教育引導農村婦女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辨別能力,提升農村婦女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本領。
二要加強網絡安全教育。近年來,網貸陷阱、電信詐騙等網絡詐騙事件出現(xiàn)在農村女性群體的比例較高。學校、公安部門、社區(qū)、村委等部門應多方聯(lián)合,廣泛向農村婦女普及相關知識,通過案例展示、實踐演練、仿真模擬等方式提高農村婦女的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
三要加強職業(yè)教育。其一,重視鄉(xiāng)村女學生的職業(yè)教育,教育引導處于中學階段的女學生,做出正確的發(fā)展規(guī)劃。除了接受普通教育,還可以在接受中等職業(yè)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不少家長和學生個人認為進入職校意味著以后從事體力勞動,掙“辛苦錢”。尤其是女孩子,家長更是一心讓孩子進入普通高中和綜合性高校學習,畢業(yè)后從事穩(wěn)定體面的腦力勞動。針對此問題,教師要引導農村家長建立對職業(yè)教育的正確認知,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教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職業(yè)教育。相關部門要充分發(fā)揮城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校的作用,革新職業(yè)技術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改變社會各界對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偏見。城鄉(xiāng)職業(yè)技術學校要根據社會需求和農村女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技能培訓和文化教育教學,培養(yǎng)更多有文化、有技術的女性技術人員。其二,要深切關注農村婦女的勞動技能升級。目前,大多數農村婦女靠體力謀求差事,機械性地重復同樣的工作,沒有開展定期的技能培訓和職業(yè)教育。隨著產業(yè)結構的改革,農村婦女就業(yè)面臨用工需求和勞工素質脫節(jié)的困境。有關部門應設立專門的農村婦女組織,深入農村婦女的工作生活當中,了解農村婦女的職業(yè)發(fā)展需求。政府應出資聘請專業(yè)人員在社會上開設免費的技能培訓班,使更多農村婦女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工廠、企業(yè)應邀請專業(yè)技術人員對農村婦女定期開展職業(yè)技術培訓,升級農村婦女的勞動技能。
四要構建有效的教育體系。相關部門應通過搭建全方位的線上線下教育平臺,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的農村婦女開展教育。同時,要結合當下熱點和最受廣大農村婦女喜歡的內容開展教育,利用好大多數人熱衷于“碎片化”閱讀的特點,提取關鍵有用且便于理解的內容信息植入短視頻、微閱讀等,使農村婦女能夠快速并且精確掌握,提高教育成效。
基層黨組織離廣大群眾最近,與廣大群眾聯(lián)系最密切,是黨群眾路線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開展婦女教育,是黨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xiàn),更要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其中的作用。
一要重視對女黨員的發(fā)展培養(yǎng)。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截至2021年我國女黨員總量2745萬名,占黨員總數的28.8%”[22]??偟膩碚f,女性黨員的比例還有待提高,基層黨組織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展基層女黨員。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帶領中華民族在革命、改革、發(fā)展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中國人民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及黨員的先進性,不少民眾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渴望更加強烈,婦女就包括在內?;鶎狱h支部應加強與婦女群眾的聯(lián)系,針對婦女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入黨啟發(fā)教育,講透徹黨員發(fā)展流程和發(fā)展要求。同時,向廣大婦女宣傳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史上的優(yōu)秀女性黨員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激發(fā)婦女的入黨積極性。給有意愿入黨且積極性較高、各方面條件較優(yōu)秀的婦女群眾指派優(yōu)秀黨員作為培養(yǎng)聯(lián)系人,及時幫助婦女群眾解決靠近黨組織過程中,在思想、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難。
二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婦女干部培養(yǎng)教育?;鶎狱h組織應通過組織黨校培訓、外出交流學習、“四史”教育、觀看紀錄片、誦讀紅色家書等短期和長期、理論和實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專題形式開展教育,不斷提升婦女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思想覺悟、政治站位、實踐本領,為黨內外婦女群眾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此外,要推動“黨建”帶“婦教”,樹立“黨建帶婦教,婦教促黨建”的工作理念,把婦女教育擺在“黨建”工作的重要位置?;鶎狱h組織應依托黨員活動室設立“婦女之家”,由婦女黨員和群眾組建時政宣講團,開設宣講移動課堂,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最新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持續(xù)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覆蓋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把各地的文化習俗和多媒體有效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藝作品中,鑄牢婦女的思想根基,增強婦女群眾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