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珍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燒傷整形科,青海省西寧市 810001
燒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有發(fā)生,多由火焰、熱液、化學燒傷等意外傷害所致,是導致人體創(chuàng)傷的第四大因素[1]。有報道指出,我國每年約有900萬人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燒傷,給傷者的身體、心理造成嚴重傷害[2]。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整形手術能有效修復患者的受損組織,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但由于患者機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術后可能出現(xiàn)疼痛、感染、瘢痕等現(xiàn)象,使患者容易出現(xiàn)自卑、焦慮、病恥感等負性心理,不利于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3]。近年來,燒傷患者的心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有研究證實,改善患者術后負性心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及修復力[4]??謩影Y是指患者受到疼痛性傷害后機體對疼痛的敏感度增強,使患者對日常的身體活動產(chǎn)生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心理,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目前,國內(nèi)對燒傷患者術后恐動癥的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為此本文對該病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臨床減少恐動癥的發(fā)生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60例Ⅱ~Ⅲ度燒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滿足Ⅱ~Ⅲ度燒傷的診斷標準,且燒傷面積>1%;(2)年齡>18歲;(3)凝血功能正常;(4)認知功能正常。排除標準:(1)急危重癥燒傷者;(2)行機械通氣者;(3)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4)精神異常者。
1.2 方法 經(jīng)醫(yī)院病歷系統(tǒng)收集本次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燒傷原因、工作狀況、家庭平均收入、焦慮抑郁、術后感染、疼痛程度、總燒傷面積以及術后恐動癥的發(fā)生狀況。其中,采用恐動癥評分表(TSK)評價患者的恐動癥發(fā)生情況,量表共17個條目,每項1~4分,總分17~68分,其分值與恐動癥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性,得分>37分視為存在恐動癥;術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總分值0~10分,分為5個等級:無痛(0分)、輕微疼痛(1~4分)、中度疼痛(5~6分)、重度疼痛(7~9分)、劇烈疼痛(10分)。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價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表中包含14項內(nèi)容,以0~7分表示無焦慮抑郁情緒,8~21分為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2.1 燒傷患者術后恐動癥發(fā)生情況 160例Ⅱ~Ⅲ度燒傷患者TSK評分為(41.26±4.77)分;其中95例發(fā)生術后恐動癥,發(fā)生率為59.38%。
2.2 單因素分析 Ⅱ~Ⅲ度燒傷患者發(fā)生術后恐動癥與其家庭平均收入、焦慮抑郁、術后感染、疼痛程度、燒傷面積相關(P<0.05);與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燒傷原因、工作情況無關(P>0.05),見表1。
表1 燒傷患者發(fā)生術后恐動癥的單因素分析
2.3 多因素分析 以Ⅱ~Ⅲ度燒傷患者術后恐動癥的發(fā)生情況為因變量,以家庭平均收入、焦慮抑郁情緒、術后感染、疼痛程度、燒傷面積為自變量,并進行如下賦值:家庭平均收入(<3 000元=1,≥3 000元=0)、焦慮抑郁(是=1,否=0)、術后感染(是=1,否=0)、疼痛程度(中重度=1,輕度=0)、燒傷面積(≥40%=1,<40%=0)、術后發(fā)生恐動癥(是=1,否=0)。多因素分析顯示,家庭平均收入<3 000元、焦慮抑郁、術后感染、中重度疼痛、燒傷面積≥40%是Ⅱ~Ⅲ度燒傷患者術后發(fā)生恐動癥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燒傷患者發(fā)生術后恐動癥的多因素分析
燒傷是日常生活中頗為多見的意外事件,患者在燒傷后導致皮膚的軟組織損傷,出現(xiàn)攣縮、殘缺等情況?;颊邿齻髣?chuàng)面發(fā)生畸形主要表現(xiàn)為組織缺陷、創(chuàng)面移位或組織增生[5]。燒傷情況較輕者影響美觀,重者則導致功能出現(xiàn)障礙,如殘疾、骨骼畸形等情況,甚至死亡。隨著相關醫(yī)療技術的提升,燒傷患者可獲得更有效的醫(yī)治,其死亡率、致殘率均有所降低[6]。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恢復期間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恐懼等多種負性心理。同時,由于燒傷疼痛可能持續(xù)存在于整個治療過程,有較大一部分患者術后因懼怕疼痛,擔心活動造成身體額外損傷,使其自身的活動受限或減少,導致恐動癥的發(fā)生??謩影Y患者往往不敢進行主動翻身、功能鍛煉,少部分極端患者會害怕疼痛而不配合醫(yī)生換藥,影響治療效果。
本文結果顯示,160例Ⅱ~Ⅲ度燒傷患者TSK評分為(41.26±4.77)分,術后恐動癥發(fā)生率為59.38%,提示在Ⅱ~Ⅲ度燒傷患者術后具有較高的恐動癥發(fā)生率,這與胡敏等[7]的研究相似。分析原因,燒傷患者的疼痛屬于燒灼痛,相對于普通的手術切口疼痛更劇烈,屬于急性疼痛中最為嚴重中的一種。同時,燒傷患者的疼痛是持續(xù)性的,可存在于整個治療過程中,使患者的心理受到嚴重的沖擊,故而其出現(xiàn)恐動癥的可能性更高。本文結果顯示,Ⅱ~Ⅲ度燒傷患者發(fā)生術后恐動癥與其家庭平均收入、焦慮抑郁、術后感染、疼痛程度、燒傷面積有關(P<0.05)。經(jīng)多因數(shù)分析結果顯示,家庭平均收入<3 000元、焦慮抑郁、術后感染、中重度疼痛、燒傷面積≥40%是Ⅱ~Ⅲ度燒傷患者發(fā)生術后恐動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1)家庭平均收入<3 000元。本文結果顯示家庭平均收入<3 000元患者術后發(fā)生恐動癥的風險是自費患者的4.992倍。醫(yī)療水平提升的同時醫(yī)療服務費用亦隨之提高,相較于家庭平均收入高的患者,收入較低的患者會有更多的顧慮,擔心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加之對疾病的認知有限,錯誤地認為術后活動會使病情惡化增加治療費用,從而減少或限制自身活動,增加恐動癥的發(fā)生風險。(2)焦慮抑郁。焦慮抑郁是患者術后極為多見的負性心理,可加劇患者對疼痛、活動的恐懼,嚴重推遲了患者進行正常康復訓練的時間,影響了患者肌肉力量與運動功能的恢復,給患者帶來的挫敗感,加重原有的負性心理,形成惡性循環(huán)。既往有研究指出,機體自身的修復功能與心理狀況具有一定關聯(lián),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可促進其術后康復[8]。因而,醫(y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給予疏導,可通過聽音樂、正念冥想等方式舒緩患者的情緒。(3)術后感染。術后感染可使恐動癥的發(fā)生風險增加12.528倍。感染是燒傷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可對周圍的組織細胞造成損害,增加患者的疼痛,延緩創(chuàng)面的愈合,進而增加恐動發(fā)生風險[9]。臨床中可以通過預防性的使用抗生素、無菌操作、縮短手術時間、加強營養(yǎng)支持等多種途徑減少術后感染,從降低恐動癥的發(fā)生風險。(4)燒傷面積≥40%。本文結果顯示,燒傷面積≥40%患者術后恐動的發(fā)生風險是燒傷面積<40%患者的17.78倍?;颊叩臒齻娣e越大,引起疼痛的部位就越多,恐懼心理則越重[10]。當患者進行翻身、咳嗽等相關活動時,所引起的疼痛范圍也更廣,從而不愿意活動。(5)疼痛程度。中重度疼痛是燒傷患者術后恐動癥的促進因素?;颊咝g后疼痛越劇烈,給其造成的不適感則越強,加重運動—回避心理,形成負性循環(huán),導致恐動癥的發(fā)生或加重。有研究指出,疼痛評級越高,患者的恐動癥評分則越高,對疼痛的認知越消極[11-12]。故而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加強術后宣教,深化醫(yī)患之間的交流,幫忙患者正確認識疼痛,提高其治療的自信心與依從性,以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
綜上所述,Ⅱ~Ⅲ度燒傷患者術后恐動癥的發(fā)生率較高,其發(fā)生受患者的家庭平均收入、焦慮抑郁、術后感染、疼痛程度、燒傷面積影響。臨床可以此為鑒,給予針對性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