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廣東 東莞 523710)
山豐水庫位于大埔縣縣城西部湖寮鎮(zhèn)山豐村,梅潭河二級支流山豐水河段,距離縣城 10 km,屬于韓江流域。山豐水庫工程總庫容297.14萬m3,以灌溉為主,新建的主要水工建筑物包括大壩、溢洪道、上壩公路、輸水涵管等。大壩、溢洪道及輸水管道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溢洪道為河岸式溢洪道,溢洪道尺寸 10 m×5 m×1(凈寬×高×孔數(shù)),布置在右岸山體上;進口段采用八字形混凝土擋墻,長12.5 m;隧洞總長約266.8 m,凈空尺寸2.8 m(直徑),最小開挖斷面為3.5 m×3.8 m(城門洞型),水陂上游鋪蓋頂高程 176.0 m,陂頭頂高程 178.0 m,下游護底高程 174.50 m。水陂斷面采用 WES 型實用堰,水陂下游設置 20 m 長的混凝土護底[1-5]。
本工程施工期間需導流的主要水工建筑物有:大壩、溢洪道出口、水陂、導流洞進出口。本工程屬于新建水庫,施工期間沒有現(xiàn)有泄水通道,需另建專門的泄水建筑物。因此施工期間兩者需分別進行導流。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規(guī)范》(SL 303—2017),對于5級土石結構的導流建筑物,采用5~10年一遇洪水重現(xiàn)期,本工程擬采用5年一遇洪水標準[6]。
(1)大壩。壩址處河床狹窄,河谷底寬僅3~5 m,兩岸山坡陡峭,地形上不具備分期導流條件;壩型為均質(zhì)土壩,不宜分期分段施工。因此本工程可行的導流方式為河床一次攔斷、岸邊導流方式。采用隧洞導流方式。壩址右岸為凸岸,山體較厚,導流洞布置在右岸。導流時間時段為2017年12月14日—2018年1月1日。
(2)溢洪道。據(jù)調(diào)洪計算及施工進度安排,P=20%全年庫內(nèi)最高水位約189.7 m,溢洪道進口高程為 215 m,故溢洪道進口在水面以上施工,不需要設置圍堰。溢洪道出口與原河床相接需設圍堰。溢洪道出口采用岸邊圍堰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導流時間時段為2017年12月14—18日。
(3)水陂。水陂利用導流洞下閘后施工,水陂下游采用岸邊圍堰圍護形成基坑后施工。導流時間時段為2018年7月6日—2017年7月10日。
(4)導流洞進出口。導流洞進口明渠底高程為184 m,導流洞進口地面高程為 186~190 m,由于進口處地勢較高,采用預留土埂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導流洞出口采用岸邊圍堰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導流時間時段為2017年9月12—16日。
本工程導流建筑物分為6處,分別為導流隧洞、大壩上游圍堰、溢洪道出口圍堰、水陂下游圍堰、導流洞進、出口施工圍堰[7-8]。
導流隧洞布置在大壩右岸的山體,由進口明渠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組成,全長 405.6 m,其中洞身段長266.8 m(含漸變段長 25 m),斷面為城門洞型,由2.8 m×4.1 m(寬×高)漸變到2.8 m×3.5 m(寬×高)。
(1)進口明渠段。樁號導0-093.50 m~導0-007.50 m,梯形斷面,底寬4.8 m,兩側邊坡1∶1.5,混凝土護坡厚100 mm,明渠底高程184.0 m。
(2)閘室段。樁號導 0-007.50~導0+000.00,底板高程 184.0 m。閘頂高程 220 m,閘室為 2.8 m×4.1 m(寬×高)的矩形斷面,門槽中心線樁號導 0-003.5,封堵閘門為鋼閘門。
(3)漸變段。樁號導 0+000.00~0+025.00,隧洞由 2.8 m×4.1 m(寬×高)的城門洞型斷面漸變?yōu)?2.8 m×3.5 m(寬×高)城門洞型斷面,導 0+000.00~0+010.00 為后期封堵段。
(4)洞身段。樁號導0+025.00~導0+266.8,為2.8 m×3.5 m(寬×高)的城門洞型斷面,底坡i=0.023,全斷面400~500 mm 厚鋼筋混凝土襯砌;導流洞地質(zhì)主要為Ⅲ、Ⅳ、V 類圍巖,導流洞初期支護方式為:Ⅲ類圍巖區(qū)邊墻和頂拱設L=3.0 m、間排距1.5 m的φ20錨桿,噴100 mm厚C20混凝土支護;Ⅳ類圍巖區(qū)邊墻和頂拱設L=3.0 m、間排距1 m的φ20錨桿,掛Ф6鋼筋網(wǎng),間距150 mm×150 m、噴100 mm厚C20混凝土支護;Ⅴ類圍巖區(qū)采用Ⅰ14 鋼拱架(間距 1000)結合 Ф25 超前錨桿(環(huán)向@300,縱向@2000,單根長 6000)、掛網(wǎng)噴混凝土等加強支護方式,邊墻和頂拱設L=3.0 m、間排距 1.0 m 的 φ20 錨桿,掛 φ6 鋼筋網(wǎng)、噴 150 mm 厚 C20 混凝土支護,圍巖進行固結灌漿[9-11]。
(5)出口消力池段。樁號導0+266.8~導 0+305.1,長54.1 m,其中消力池長25.0 m,擴散段長29.1 m,消力池深1.5 m,底寬3~7 m。
(6)出口明渠段。樁號導0+305.1~導0+405.1,長100 m,梯形斷面,底寬 4.8 m,兩側 邊坡 1∶1.5,混凝土護坡厚 100 mm,明渠底高程 178.302 m[12-15]。
圍堰堰體填料直接利用大壩開挖料。大壩上游圍堰堰頂高程189.0 m,調(diào)洪后堰前水位188 m,堰頂寬度5 m,堰頂長度77.8 m,最大堰高7 m,迎水側坡比1∶2.75,背水側坡比1∶2.50。圍堰上游坡腳采用拋石護腳,上游設0.6 m厚石渣護坡,下游采用400 mm厚土袋護坡,如圖1所示。
圖1 大壩上游圍堰剖面(單位:mm)
溢洪道出口圍堰堰頂高程為178.5 m,堰前水位為177.5 m,堰頂寬度為3 m,迎水側、背水側坡比均為1∶2.00,如圖2所示。
圖2 溢洪道出口圍堰剖面(單位:mm)
水陂下游圍堰堰頂高程為 178.3 m,堰前水位為 177.3 m,堰頂寬度為 3 m,迎水側、背水側坡比均為 1∶ 2.00,如圖3所示。
圖3 水陂下游圍堰剖面(單位:mm)
導流洞進口明渠底高程為 184 m,導流洞進口地面高程為 186~190 m,由于進口處地勢較高,采用預留土埂擋水,不另設圍堰。
根據(jù)施工進度安排,導流洞安排在枯水期施工。 導流洞出口圍堰5年一遇設計水位為 178.3 m,堰頂高程為179.3 m,采用不過水土石圍堰。圍堰堰頂長約63 m,最大堰高1.5 m,上、下游坡坡比均為1∶2.0,采用600 mm厚土袋護坡,如圖4所示。
圖4 導流洞出口圍堰剖面(單位:mm)
本文對山豐水庫工程施工期間導流建筑物設計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認為,壩址處河床狹窄,兩岸山坡陡峭,壩型為均質(zhì)土壩,不宜分期分段施工,因此采用隧洞導流方式;溢洪道進口在水面以上施工,溢洪道出口與原河床相接需設圍堰,因此采用岸邊圍堰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水陂利用導流洞下閘后施工,水陂下游采用岸邊圍堰圍護形成基坑后施工;導流洞由于進口處地勢較高,采用預留土埂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而導流洞出口采用岸邊圍堰擋水,原河床泄流方式導流。研究結果可為相關導流設計工程提供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