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吳啟軍 圖:本刊資料
龍廟村位于江蘇宜興湖滏鎮(zhèn)西南方向約5公里處,以其獨特的中國傳統江南民居建筑而聞名。宜興古屬常州府,自古以來人杰地靈,山水秀麗。宋代文豪蘇東坡曾多次來到宜興,留下諸多詩詞佳句,其中“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成為宜興山水的代言詞。近年來,隨著鄉(xiāng)村振興的不斷推進,鄉(xiāng)村文化在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當地政府決定在村中修建鄉(xiāng)村劇院和書院,以推動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進而實現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當自然光線和觀察距離發(fā)生變化時,劇院會呈現出微妙的色彩變化。
觀演在傳統意義上是一項具有“仕紳化色彩”的活動,它遵循特定的形式和禮儀,面向有限的人群,并需要專門的場所為其服務。龍廟村劇院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屬于鄉(xiāng)村所有村民的文化場所,讓多樣化的社交能夠在此處自然發(fā)生。基于龍廟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劇院設計沒有采用“封閉盒子”式做法,而是將其打造成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自然劇場”,為人們開啟一場藝術與自然融合的視覺盛宴。
劇院的空間布局以庭院為核心,建筑如同枝葉般漸次向周圍展開,仿佛一顆生生不息的樹??臻g細節(jié)處,通過開合、疏密、虛實的變化和對比,營造出豐富多彩的感官情緒和空間體驗。當人們從茶田小徑踏入入口廣場,再來到庭院,空間層次的不斷轉變,不同的景觀視野接連展現,實現真正的步移景異。劇院的每個場景都經過精心設計,融合詩畫的藝術手法,宛如一幅妙筆生花的山水畫。這幅畫卷中,自然的意境與鄉(xiāng)村文化的內涵相互交織,將人與自然、文化與環(huán)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劇院的每個場景都經過精心設計,融合詩畫的藝術手法,宛如一幅妙筆生花的山水畫。
劇院內高達21米的落地玻璃幕墻可實現兩種舞臺模式的自由切換。
宜興以竹海聞名,又以“陶都”享譽海內,因而竹、陶文化是劇院建筑設計的靈感來源。劇院外立面以“陶”為主題,采用宜興當地燒制的釉面陶板。天青色釉彩具有凝脂的光澤,隨著自然光線和觀察距離的變化,建筑會呈現出微妙、動人的色彩變化。劇院室內設計以“竹”為主題。觀演廳墻面選用天然竹纖維制造的材料,可加工為板材、竹條等多種形態(tài),具有優(yōu)越的環(huán)保性和美觀性。
劇院內部可容納500余人,包含獨立休息區(qū)、排練室以及各種配套服務設施。觀演廳的主舞臺上,高達21米的落地玻璃幕墻顯得尤為引人注目。玻璃幕墻可實現兩種舞臺模式的自由切換,透明模式下,自然景色被引入舞臺之中,仿佛讓觀眾置身于山林之中,開啟一段獨特的觀演體驗;鏡框模式,則可通過落下幕布,滿足戲劇演出定制化的布景需求,為人們帶來更為豐富的視覺享受。觀眾席的530個座位巧妙地利用原始地形高差布置,與外部沿山而上的道路相呼應。得益于精細化的聲學工程設計,這個富有特色的觀演廳不只是用于戲劇演出,還適用于小型音樂會、會議報告、電影放映等多種活動場景,可滿足村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
書院是龍廟村村民浸潤心田的文化載體,展示傳統文化魅力和書寫人生的舞臺,成為民間文化融合與傳承的象征。
龍廟村書院是一片江南庭院式建筑群,包含鄉(xiāng)村大學、文化藝術中心、生活書店、小鎮(zhèn)食堂以及多間生活教室。遠眺書院,粉墻黛瓦、磚雕門樓、橋廊樓亭……它們以寧靜的姿態(tài)與龍廟村的山水交融,像是潑墨而就繪成的一幅天然畫卷。入口處有一個富有東方詩意的圓形天井,透過圓形洞口可瞥見山林。往前走可見層層疊疊的流水和古樸蒼虬的黑松,似乎再現“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央水院的設計靈感來自蘇州留園,巧妙借景于山水自然,經過匠人的靜心雕琢,打造出一個唯美而又富有詩意的江南園林。室內空間以清淺淡雅的傳統縞白為主調,同時點綴著墨色、朱紅、雅灰等古韻色調,古雅秀逸的氣質自空間的細節(jié)中悄然生發(fā)。
龍廟村致力于將藝術融入鄉(xiāng)村生活,每年不定期通過劇院和書院舉辦舞臺劇、音樂會、“烏鎮(zhèn)文化講堂”、“書院講談”等系列文化活動,為村民和游客們提供一個欣賞和參與藝術的機會。此外,龍廟村書院還設有書法、繪畫、太極、瑜伽、攝影、古箏、聲樂等十幾種特色課程,讓村民們有機會學習和體驗不同的藝術形式,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文化的融入也為龍廟村帶來更多的機會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希望親身體驗這個獨特的鄉(xiāng)村藝術氛圍。
中央水院的設計靈感來自蘇州留園,巧妙借景于山水自然,經過匠人的靜心雕琢,打造出一個唯美而又富有詩意的江南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