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冉 ,符強 ,劉朝霞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3.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黃帝內經(jīng)》奠定了脾胃理論的基石,提出了“脾胃為臟腑之本”的核心理論思想;五臟之氣皆蘊藏脾氣,臨床中,健運中氣為重要的治療手段[1]。脾旺則五臟安和,土衰則百病叢生[2]。醫(yī)圣張仲景始終將慎保中州、鼓舞胃氣作為核心,承襲《內經(jīng)》而啟示后人[3];認為中焦虛弱而成三焦竭部,上生噫氣,下為遺溺,是脾胃陽虛、濕邪內生,致升降息而氣孤危[4];故久病頑疾,甘溫為先;藥食相合,重在護脾[5]。現(xiàn)代醫(yī)學中,胃腸道系統(tǒng)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胃腸微生物領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胃腸道疾病機制尚待闡明[6-7],胃腸道惡性腫瘤除早期手術治療外,仍存在諸多不足[6,8]。而中醫(yī)脾胃理論可為該類疾病的診治提供新的思路。
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承于經(jīng)典而重視脾胃,其中氣理論確有淵源。《黃帝內經(jīng)》構建了“土居中央,調控四方;左升右降,左旋運動”的中氣升降理念[9],從而概括出氣機的升降變化關乎萬物的生長壯老已,所謂“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種氣機的升降循環(huán)就是一氣的流通往返[10]。黃元御提出中土斡旋的思想,重陽培土是其根本治療大法,水寒土濕木郁是疾病發(fā)生的重要病機。該流派在傳承中得到深遠發(fā)展。黃元御解六氣從化,以中氣斡旋,太陰升騰,陽明潛降而立學派根基;麻瑞亭、孫洽熙調暢中土,下氣為先而療諸般怪病[11];楊震、郝建梅解相火之原委,明氣機之升降而治肝以培土[12]。流派秉持中土氣機升降學說而對肝病之候又有獨到見解,能夠做到精脾而知肝,是中醫(yī)脾胃病治療的學術寶庫。本研究通過對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重要人物醫(yī)案醫(yī)集的整理歸納,運用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探索該流派辨治脾胃病的核心理論思想、特色藥物組合及重要基礎驗方,以期為臨床脾胃病的治療提供思路與方法。
收集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代表人物醫(yī)案書籍共7部,分別為《黃元御醫(yī)學全書》[13]、《麻瑞亭治驗集》[14]、《麻瑞亭治驗續(xù)集》[15]及《楊震相火氣機學說研習實踐錄》系列4本[16-19]。通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收集該學術流派傳人關于脾胃疾病論治的文章2篇[20-21]。
①醫(yī)案所載病例符合《中醫(yī)內科學》[22]脾胃系疾病診斷標準;②醫(yī)案所載方劑藥物組成完整,且有明確治療效果。
①多次就診,基礎方不變,僅個別藥物加減者;②療效不明確,或無明顯好轉者;③方劑中的藥物用量不明確;④CNKI檢索的文章非核心期刊收錄。
雙人審核并錄入數(shù)據(jù),若存在分歧則與指導老師劉朝霞討論解決。數(shù)據(jù)以方劑序號、中藥名稱、中藥劑量、醫(yī)案證候名稱的格式錄入Excel2019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刪除重復方劑。以一則醫(yī)案對應一首處方為原則,復診醫(yī)案處方藥味變化較大但仍屬于脾胃系疾病者再次錄入。
依據(jù)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3]、《中華本草》[24]、《中藥大辭典》[25]、《中藥學》[26]對中藥名稱、性味歸經(jīng)進行規(guī)范,如“烏賊骨”規(guī)范為“海螵蛸”,“大熱”統(tǒng)一為“熱”,“微苦”統(tǒng)一為“苦”。依據(jù)《中藥學》[26]對藥物功效類別進行規(guī)范。根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 第2部分:證候》(GB/T 16751.2-2021)對病案證候進行規(guī)范。
運用Excel2019對中藥使用頻次、性味歸經(jīng)、功效類別及中醫(yī)證候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結合Cytoscape3.9.1 軟件,設定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DC)>70 以探索核心中藥,并使用Cytoscape3.9.1 對探索過程和核心中藥進行可視化展示。運用RStudio4.2.1的Apriori算法對處方中藥進行核心關聯(lián)規(guī)則探索及可視化處理,運用瓦爾德法和歐氏距離對核心中藥進行聚類分析,同時運用箱圖對篩選出的核心藥物進行劑量分析。運用SPSS Statistics 25對核心藥物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共納入159則醫(yī)案,提取得到處方159首,涉及186味中藥,累計用藥頻次為1 992。159則醫(yī)案共涉及57種證候,其中前4種證候分別為肝郁脾虛證(37次,23.3%)、胃氣上逆證(13次,8.18%)、肝胃不和證(9次,5.66%)、脾胃虛弱證(8次,5.03%)。前4位藥物功效類別分別為補虛藥(475次,23.8%)、化痰止咳平喘藥(214次,10.7%)、理氣藥(185次,9.29%)、利水滲濕藥(170次,8.53%)。結合對核心中藥的探索結果,取DC值>70的中藥進行頻數(shù)分析,結果見表1。此28味核心藥物的使用頻次為1 230,占總使用頻次的61.75%。
表1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DC值>70)
對186味中藥的性味歸經(jīng)進行統(tǒng)計,藥性總頻次為1 992,藥味總頻次為3 394,歸經(jīng)總頻次為5 726。藥性以溫(850,42.7%)、寒(607,30.5%)、平(398,20.0%)為主,累計占比為93.1%。藥味以苦(1 027,30.3%)、辛(935,27.5%)、甘(770,22.7%)為主,累計占比為80.5%。藥物歸經(jīng)以脾經(jīng)(1 271,22.2%)、肺經(jīng)(1 042,18.2%)、胃經(jīng)(834,14.6%)、肝經(jīng)(681,11.9%)為主,累計占比為66.9%。見表2。
表2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處方藥物屬性分布
運用SPSS Modeler 18.0對基礎數(shù)據(jù)矩陣進行整合得出共現(xiàn)關系數(shù)據(jù),再通過Cytoscape3.9.1以DC值>70為條件進行篩選,得出核心中藥。篩選前共186個節(jié)點、3 396條邊,篩選后共28個節(jié)點、363條邊,展示了以茯苓、白芍、法半夏為主的28味核心中藥間的網(wǎng)絡關系,見圖1。按DC值大小逆時針排列,除中間三者外,木香DC值最大而枳實DC值最小。
圖1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共現(xiàn)網(wǎng)絡
運用RStudio4.2.1的Apriori算法對藥物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以支持度>30%、置信度>80%為條件進行篩選,得到59條核心關聯(lián)規(guī)則,提升度均大于1,提示藥物關聯(lián)性均較強。按提升度大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各關聯(lián)規(guī)則中對法半夏的提升度最高,表明組方多用法半夏。使用RStudio4.2.1對數(shù)據(jù)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見圖2。
圖2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處方藥物核心關聯(lián)規(guī)則可視化
表3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處方藥物核心關聯(lián)規(guī)則(支持度>30%,置信度>80%)
采用RStudio4.2.1,聚類方法為瓦爾德法,測量區(qū)間為歐氏距離,對處方核心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得出10個類別,見表4、圖3。采用RStudio4.2.1,運用箱圖對篩選出的核心藥物劑量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見圖4。
圖3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聚類樹狀圖
圖4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劑量箱圖
表4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聚類
由圖4可以看出,黨參、法半夏、橘紅、苦杏仁、牡丹皮、延胡索、郁金的用量波動極小,白芍、白術、北沙參、陳皮、柴胡、大黃、豆蔻、茯苓、甘草、厚樸、黃連、黃芩、木香、砂仁、吳茱萸、澤瀉、枳殼、枳實的用量波動在5 g以內,干姜、薏苡仁、制何首烏的用量波動在5 g以上。此外,處方重用黨參、薏苡仁、制何首烏在15 g以上,制何首烏用量可超過20 g;輕用木香在5 g以下。其余藥物用量多為5~15 g,以10 g左右居多。
采用SPSS Statistics 25軟件對核心中藥進行因子分析,探索核心藥物的公因子。經(jīng)KMO檢驗,統(tǒng)計量值為0.728。經(jīng)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χ2=1 575.417,df=378,P<0.000 1。
KMO統(tǒng)計量越接近1代表變量間相關性越強,偏相關性越弱,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KMO統(tǒng)計量值>0.5時適合使用因子分析,>0.7時因子分析效果較好。本研究KMO統(tǒng)計量值為0.728,表明變量(中藥)間的相關性較強,可以進行因子分析,且P<0.000 1表明此矩陣因子分析有效。同時,本研究處方數(shù)為159,核心中藥數(shù)為28,二者比值大于5,表明此核心藥物因子分析符合要求。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經(jīng)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在10次迭代后收斂,同時選擇載荷系數(shù)絕對值>0.4的中藥變量組成公因子,最終得到9個公因子,累積貢獻率為66.069%。每個公因子內的中藥變量載荷系數(shù)絕對值越大則表明此中藥在此因子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見表5。
表5 黃元御長安流派辨治脾胃病核心藥物因子分析結果
黃元御熟諳黃老之學,精通象數(shù)易理,將五行配五臟,六氣衍六病[27],取《內經(jīng)》氣運升降之理并貫通于臨床實踐之中。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歷經(jīng)百年傳承,在中醫(yī)治療脾胃病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征。
氣機升降是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的核心思想,而氣機升降的關鍵在于中氣旋轉,四維相摶,一氣周流,重在“升脾陽、降胃氣、疏肝郁”。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茯苓、白芍、法半夏為核心用藥且聚成一類,體現(xiàn)了該學派“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的思想?!堕L沙藥解》認為,茯苓“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利水燥土”,白芍“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清風木之燥”,半夏“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下沖逆……降濁陰”。此外,學派眾人寒溫并用,以補虛藥使用最多,藥味多用苦、辛、甘,歸經(jīng)多歸脾、肺、胃、肝經(jīng),證候多為肝郁脾虛證??梢娖浔孀C施治與升降之理相合。蓋中焦氣機不暢,重用辛苦,佐以甘輔,是因脾以升為健,胃以降而和;脾寒而土濕,重用辛甘,輔以苦淡,是因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濕去則陽生[28]。
自黃元御解氣機陰陽而立“天魂,地魄,黃芽”之類后,麻瑞亭將“下氣湯”化裁為“驗方下氣湯”。其徒孫洽熙評價此方:麻老“下氣”二百余,內傷雜病獲效奇[29]。本研究中,前12味核心中藥和核心中藥聚類C6、C7、C9、C10,以及核心中藥因子F1,為“驗方下氣湯”原方及其加減變化的“平膽下氣湯”原方,聚類分析和因子分析結果相似。顯示該流派辨治脾胃系疾病以“驗方下氣湯”為基礎方。孫洽熙在《麻瑞亭治驗集》一書中評:小建中湯是以建中也;補中益氣湯是以補中也。而麻老之“驗方下氣湯”則是妙在調中,所謂調中即是秉持氣機升降的核心思想來調理中氣兼及四維。“為攘外之精兵,安內之良資”。此方以茯苓、白芍、法半夏為核心;甘草性秉淳厚,培植中州,黃元御盛贊其為“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牡丹皮、何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以平膽;橘紅、苦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以化痰。此八味共奏調和上下之功,體現(xiàn)該流派以脾胃氣機升降為核心的理論思想。
本研究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亦呈現(xiàn)出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融匯百家之長,完善氣機升降理論,以更好地指導疾病診治。核心藥物聚類C1、C4、C8、C5及核心藥物因子F3、F6、F8為左金丸和理中湯,治以培土建中、瀉肝和胃。C3和F7取香砂六君子湯中的木香、砂仁;木香以行三焦氣滯,砂仁以通脾腎元氣,則膹郁可開,肺胃能降。F2、F3、F4及C2、C5為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湯、小承氣湯、驗方疏肝健脾湯加減。這些對肝脾的獨特用藥規(guī)律正是來自于楊震、郝建梅等總結丹溪精髓而對氣機相火的新認識和新理解。楊震在其業(yè)師麻瑞亭的理論即“心腎為升降之根,肝肺為出入之本,脾胃為氣機出入之樞”指導下探索出中土主樞機、肝木主氣機的理論思想,認為脾胃是氣血運行的總樞紐,而肝木主持了氣機的樞運,具體解釋了脾氣升降有賴于肝木升發(fā)的機理。在氣機循環(huán)運動的基礎上,根據(jù)業(yè)師王新午的丹溪相火理論,探索出相火運動的規(guī)律;認為乙木通過主導甲木的運行和疏通三焦而成為相火運行的樞機,并結合肺金為相火的運動提供原動力,而脾胃則依然是相火升降的樞紐。其所形成的相火氣機學說在中醫(yī)脾胃病治療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認為氣機失調是疾病發(fā)生的根本原因,而肝失疏泄可致諸臟之疾,故認為諸病皆以疏肝為要。肝病之中肝郁脾虛最多,脾病之中脾虛濕盛亦不少。綜合兩者,楊震教授以“甘能益脾”為原則,健脾化濕以實脾,疏肝行氣以治肝,再結合疏肝理氣和胃之法,呈現(xiàn)出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歷經(jīng)百年而發(fā)展出來的以氣機升降、相火周旋為特點的新生學術觀念。
本研究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對黃元御長安學術流派治療脾胃病組方用藥規(guī)律進行探索,呈現(xiàn)出該流派以中土氣機升降周旋為核心思想,化裁古方,開拓進取,衍生出相火氣機學說。有根基可循,有主方可用,有創(chuàng)新發(fā)揮??蔀橹嗅t(yī)臨床治療脾胃系疾病提供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