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曲林濤
煙臺市萊陽中心醫(yī)院放射科,煙臺 265200
腸糞石引起的腸梗阻多發(fā)生于老年人,常與腸道糞便并存并分界不清,且二者的CT密度較為接近,易被誤診而延誤治療[1]。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腸糞石不只存在于小腸,也可見于結腸;而且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現(xiàn)也復雜多樣。故本文旨在通過分析23例不同部位腸糞石的MRI表現(xiàn),總結腸糞石信號特點并探討其成像機制,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
回顧分析2016年3月至2022年8月煙臺市萊陽中心醫(yī)院收治的23例腸糞石患者(小腸糞石20例、結腸糞石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患者年齡26~86歲,中位年齡67歲。19例患者既往有胃部切除手術史,4例有糖尿病病史,21例發(fā)病前曾有明確食用柿子或山楂病史。癥狀主要為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時伴有惡心嘔吐。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查批件號:煙臺市萊陽中心醫(yī)院(倫審)2022(研)第008號-01。
成像設備采用Philips公司Achieva 1.5T超導雙梯度磁共振掃描儀,應用多通道體表線圈采集信號。患者取仰臥位,掃描方位包括腹部軸位和冠狀位。掃描范圍自肋弓連線至盆腔底部。掃描序列及參數(shù)如下:超快速場回波(TFE)-T1WI:重復時間(TR)=10 ms,回波時間(TE)=5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R=1 348 ms,TE=100 ms;頻率選擇反轉恢復衰減(SPAIR)-T2WI:TR=390 ms,TE=80 ms。MR圖像由兩位資深放射科醫(yī)生共同讀片,分析腸糞石的MRI征象,以同層面脊柱旁的正常肌肉組織的MR信號為參照。
MRI對本研究23例不同部位腸糞石的定位準確率為100.00%,23例腸糞石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癥狀,5例患者經(jīng)應用碳酸氫鈉治療后結石消失;18例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而行剖腹探查腸管切開取石術。術后全部治愈。
23例位于腸道不同部位腸糞石在TSE-T2WI和SPAIR序列上均呈“焦炭征”,即糞石長軸位或冠狀位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形低信號,邊緣可見棱角,在周邊高信號積液的襯托下呈類似“焦炭”樣征象(圖1~4)。但在T1WI序列上,23例腸糞石信號特征表現(xiàn)為3種類型:(1)特征性“空殼樣”征象,即糞石內部表現(xiàn)為等低信號,邊緣呈環(huán)形高信號,在周邊低信號積液的襯托下呈類似“空殼樣”征象,共14例(60.87%),其中13例位于小腸,1例位于結腸肝曲(圖1);(2)混雜稍高信號,共5例(21.74%)均位于小腸(空腸4例,回腸1例)(圖2);(3)均勻低信號,共4例(17.39%),位于小腸和左半結腸各2例(圖3、4)。
圖1 軸位T1WI(A)及T2WI(B)圖像,示回腸末段Ⅰ型糞石呈T1WI“空殼征”(黑箭)及T2WI“焦炭征”(白箭),近端腸管擴張積液
圖2 軸位T1WI(A)及頻率選擇反轉恢復衰減(SPAIR)(B)圖像,示空腸糞石T1WI呈混雜稍高信號(黑箭),SPAIR序列示腸糞石呈低信號“焦炭征”(白箭)
圖3 軸位T1WI(A)及T2WI(B)圖像,示直乙狀結腸交界處糞石T1WI(黑箭)及T2WI(白箭)均呈低信號,近側乙狀結腸擴張積糞,呈稍短T1、稍長T2信號
腸糞石較易引起腸梗阻,癥狀多較重。可發(fā)生于腸道任何部位,其中小腸糞石最為多見,偶發(fā)于結腸[2]。磁共振對本組23例糞石的定位準確率100.00%,其中86.96%(20/23)的糞石發(fā)生于小腸,結腸糞石僅占13.04%(3/23),這與文獻報道結果相似[3]。分析這與小腸管徑較細,糞石易發(fā)生嵌頓梗阻,以及糞石不易通過回盲瓣等因素有關。3例結腸糞石分別位于結腸肝曲、脾曲及乙狀結腸,這也此3處結腸走行較為迂曲、易造成糞石梗阻有關。
CT對于腸糞石的研究較多,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糞石的CT檢查易受遠端腸管對比劑充盈不佳等因素的影響,而將糞石誤診為腫瘤、腸套疊或是積糞[4-7]。本研究顯示,腸糞石MRI信號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23例腸糞石在T2WI和SPAIR序列均呈“焦炭樣”征象,結合手術所見分析此征象:責任糞石表面呈不規(guī)則形,剖面呈干燥的粗纖維表現(xiàn),糞石內部水份大多被吸收,因此,在T2WI呈不規(guī)則形的低信號團在擴張腸腔內高信號積液的襯托下呈特征性的“焦炭樣”表現(xiàn),稱之為“焦炭征”[1]。
相對于T2WI糞石信號的一致性,腸糞石在T1WI序列上的信號表現(xiàn)則復雜多樣,主要表現(xiàn)為3種類型,其中以“空殼征”多見,占60.87%(14/23)。此征象的形成可能與糞石表面一層黑色致密的細菌菌落有關,糞石表面附著一層厚的致密細菌細胞成分含高蛋白物質產(chǎn)生順磁性效應,從而在T1WI呈環(huán)形高信號,在內部低信號糞石粗纖維團和外周低信號腸腔積液的襯托下呈內部低信號、外周環(huán)形高信號的“空殼樣”征象;此征象多見于小腸糞石,僅1例位于結腸肝曲。另有5例腸糞石T1WI呈混雜稍高信號,均位于小腸,且4例位于空腸,推測此信號特征的形成可能與糞石所在腸道位置較高、形成時間較短、糞石內部蛋白未被完全酵解有關,故在T1WI呈混雜稍高信號。最后一類腸糞石在T1WI呈均勻低信號,位于小腸和左半結腸各2例,此類腸糞石T1WI征象不能稱之為“空殼征”,因為糞石周邊的腸腔積液也呈低信號,缺乏信號對比,極易漏診;參考既往文獻[8],分析此類信號的成像機制可能與糞石表面附著菌落較為少有關。
綜上所述,不同部位的腸糞石的MRI表現(xiàn)可以概括為:腸腔內占位、邊界清晰、形態(tài)不規(guī)則,T2WI均呈低信號焦炭征,T1WI可有3種信號類型,這可能與其在腸道的遠近有關,其中以“空殼征”為主,T1WI低信號糞石多位于遠段腸道,較易漏診。充分了解腸糞石的MRI信號特點,有助于我們下一步根據(jù)腸糞石的MRI信號變化特點來分析其藥物保守治療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醫(yī)生選擇繼續(xù)藥物治療還是及時手術取石。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王艷: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數(shù)據(jù),起草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tǒng)計分析,獲取研究經(jīng)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曲林濤:醞釀和設計試驗,采集數(shù)據(jù),分析/解釋數(shù)據(jù),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獲取研究經(jīng)費,行政、技術或材料支持,指導,支持性貢獻
圖4 軸位T1WI(A)及T2WI(B)圖像,示小腸糞石T2WI(白箭)呈低信號,在周邊高信號積液的存托下呈焦炭征;糞石在T1WI(黑箭)也呈低信號,與周邊低信號積液缺乏信號對比,易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