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鋒
藝術源于生活,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尤其如此。無論是古之"荊關""董巨"、范寬、李成,還是近代之陸儼少、李可染,無不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身即山川而取之”而成就自己的作品。正如郭熙所言“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藝術家唯“坐窮泉壑,方可聞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苦思冥想求索山之本意之間,品嚼三味,方能將靈融之于形。李亮之《巴陵勝景》《山中雪后》等作品,亦是長時間在衡岳瀟湘大地反復以“林泉之心”觀看揣摩、品味體驗的視覺印記之呈現(xiàn)。衡岳瀟湘的亭臺飛瀑、棧道舟橋、煙霞晚鐘、山寺晴嵐之山川意象在數(shù)年不間斷的“身即山川”寫生中逐漸由模糊而清晰,進而凝之于毫、寫之于紙。
蒼茫與秀潤兼具,婉約與雄渾兼得,這是衡岳瀟湘之地山水的典型意象特征。李亮在創(chuàng)作中力求嘗試以傳統(tǒng)筆墨為基礎,融入現(xiàn)代以方筆取勢造型的筆墨方法來表現(xiàn)衡岳之意象。在用筆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方折圓轉、高下曲直、中側變換、粗厚纖巧并置交錯,線皴和點皴相融合;在墨色方面則是以墨為主,積染相濟,輔以青綠或赭色,以水墨清剛的風格形之于畫面。概而言之,巴陵之山水創(chuàng)作中這種雄渾而清雅、蒼勁而靈秀的風格表現(xiàn),亦正是李亮筆墨語言探索之展現(xiàn)?!?/p>
(作者系西南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