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玉生
近讀史籍,看到一些古人識人、用人的事例,頗受啟發(fā)。略舉幾例。
其一,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有個叫許善心的人出使隋朝,為隋所留。隋滅陳后,許善心即刻穿上破衣爛衫哭于西階之下,并面向東南連坐三日,以吊失國之悲。第四日,隋文帝即拜他為散騎常侍?!拔移疥悾斋@的就是像許善心這樣的人,此人既能懷其舊君,也一定是我之誠臣。”
其二,武則天時,契丹將領(lǐng)李楷固、駱務(wù)整,屢改唐兵。后二人來降,有關(guān)部門鑒于他倆過往給唐朝造成的傷害,奏請武則天將二人斬首。狄仁杰進諫說:“楷固等能盡力所事,必能盡力于我,若撫之以德,皆為我用矣?!蔽鋭t天采納了狄仁杰的意見,后“二人皆成唐之良將”。
其三,五代末,北宋大將曹彬滅南唐,南唐后主李煜降。李煜及官屬共45人被押解去開封。當(dāng)趙匡胤看到修文館學(xué)士徐鉉后憤怒地說:“你為何不早勸李煜投降?”徐鉉答:“臣為江南大臣,國亡,罪固當(dāng)死,不當(dāng)問其他。”趙匡胤聽此語,立時改變了態(tài)度:“忠臣也。”遂好言撫慰。
以上三例,均出自正史,但說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對那些曾經(jīng)忠于“舊君”以后又歸降的人,要采取信任的態(tài)度,其“既能懷其舊君,也一定是我之誠臣”。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用人文化中,明里、暗里似乎總有一個“以人劃線”和團團伙伙的問題。對不同觀點或認為“不是一撥兒的人”,即便此人“德才兼?zhèn)洹保惨暈椤爱惗恕?,多不予使用;對那些觀點相同的人或認為“是一撥兒的人”,盡管“問題多多”,也照用不誤。官場腐敗問題頻發(fā),有用人文化落后(比如選人的視野窄,機會不均等,權(quán)力太集中)等方面的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以人劃線”,讓那些心術(shù)不正、善于鉆營的人混進了領(lǐng)導(dǎo)班子。
不搞“以人劃線”,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摘自《站在后臺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