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倩,劉仲坤,劉楚鑫,吳金迅,展 凱*
(1.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金融學院,廣州 510006;2.金融開放與資產管理研究中心,廣州 510006;3.華南財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廣州 510006)
2021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指出“推進新工科、新醫(y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這表明“四新”建設與學科專業(yè)優(yōu)化、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產學研用融合、時代新人培養(yǎng)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yōu)勢學科。因此,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突破傳統文科思維模式,推動傳統文科更新,將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專業(yè)分割轉向交叉融合”是當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全球各地金融風險事件頻發(fā),國內金融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金融產品日新月異,在互聯網技術助推下,金融風險來源更隱蔽、復雜程度更高,且傳播速度更快、破壞性更強。這對我國防控金融風險、開放條件下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實踐特色、掌握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新型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培養(yǎng)和輸送高質量金融風險管理人才,已成為各院校的一項重要課題。
本文以金融風險管理教學改革為例,針對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改革探討,通過課程與思政、學科、科技、實踐、線上線下融合,培養(yǎng)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等精神品質;具有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具備穩(wěn)固的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能掌握文獻檢索、科技信息搜尋與抓取的方法;熟練應用統計、編程等計算機工具;具有較強的算法設計、算法分析與編程能力,能運用所學的金融風險識別、度量、預防、處置等方法解決金融信息安全、金融信息分析、金融數據處理、金融建模與計算等金融風險管理問題的人才。
課程思政建設要把握好“三度”:要有高度、有深度、有熱度。當前思政融合課堂教學往往易陷入“三個誤區(qū)”: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思政元素的“課內+課外”;理論研究的“論文+總結”。課程思政不是簡單“課程”+“思政”,不是把專業(yè)課程講成思政理論課,而是在顯性知識傳授中融入隱性育人知識,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現有金融風險管理課程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單本教材,“線性”模型教學,沒有考慮學生的基礎課程進度,也忽略了學生對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此外,金融風險管理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環(huán)境背景下,產生了很多“新風險”,如數字金融風險、氣候金融風險等,都需要針對性地分析。因此,未來的課程設計需融合多學科背景,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金融科技不斷持續(xù)發(fā)展,業(yè)界已領先于學界。一些院校不及時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設計,不利于課內金融風險理論與現實中金融科技發(fā)展的適時結合,導致教學內容與實際發(fā)展脫節(jié),學生在金融科技的掌握上更加滯后。在學生的課程學習中融合金融科技的先進方法,對學生整體培養(yǎng)、社會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是服務實體金融機構,優(yōu)化金融資源配置。但現有課程體系中對于實踐融合的重視程度不夠,案例與數據分析等實踐性操作環(huán)節(jié)占比較少。其次,專任教師的教育和工作都在大學中完成,缺乏在企事業(yè)單位的實踐經歷,教學中引用的案例偏重于理論,忽視現實新形勢,沒有充分實現理論聯系實際。
依托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學生獲取到了豐富直觀的課程資源,其中有很多典范性的課程,彌補了單一線下教學模式的不足。加大線上教學資源的使用度,可以讓學生學到不同國家、學校、專業(yè)和老師的課程,取長補短。此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尚存,如何利用和開發(fā)線上資源進行課程設計,提高線上教學的質量,調動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仍十分必要。
1 課程思政建設要做好“三個環(huán)節(jié)”①和“三個結合”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根據2020 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精神,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互促共進。在教學中,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使金融風險管理成為搭建培養(yǎng)金融風險管理綜合人才的服務平臺[1]。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2 將思政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總目標
在方法上,本文參考馬瑛琪與吳鑫育[2]的實施方式,從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進行思政教育的導入、強化與拓展。在內容上,本文通過課程分析,有針對性地設計思政內容與金融風險管理課程進行有機融合,明確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手段和載體途徑等,選擇合適、合理的切入點,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課程思政”融入全過程教學中。結合專業(yè)需要、我國科技發(fā)展、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好思政教育。具體思政內容安排的建議見表1。
表1 金融風險管理各章思政主要內容
1 在金融風險管理課程內容中融合統計學、計算機、投資學等知識
首先,課外任務廣度化有助于金融風險管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3],說明課程內容融合其他學科知識的必要性。且金融風險管理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的綜合性學科,對先修學科的基礎知識點的掌握要非常全面,課程內容涵蓋與其他知識的融合分析[4]。因此,課程內容需要與微觀經濟學、數學、統計學等學科融合,其中涉及到很多數學基礎和模型應用,例如,布朗運動、VaR 度量法、Credit Metrics 模型和KMV 模型等。也需要與計算機、投資學等學科融合,課程涉及的數值模擬預測與分析、風險模型都需要編程和計算機知識,實現文理交叉融合。只有多學科相互滲透、融合,才能管控全面開放背景下日益復雜的金融風險[5]。
2 教材遵循一本為主、多學科為輔的理念
教學內容要依附于教材這個載體,因此,選擇適合的教材和參考書尤為重要[6]。除了參考針對金融風險管理這門課程的教材外,鼓勵學生自我挖掘課程的多學科融合,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的要求上體現多學科融合的重要性。
在課程中引入新型金融風險案例和以新技術為支撐的管理手段。金融風險管理離不開新技術的運用。利用區(qū)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5G 中的智能預測與分類等技術,進行金融風險識別、監(jiān)測和預警,建立數據挖掘、信用評估、風險評價體系,降低損失概率和程度,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和前沿性。在教學中使用WIND 金融終端、國泰安CSMAR 數據庫等金融資訊終端作為金融數據來源及展示工具,以及使用Matlab、R 和Python 等軟件平臺作為理論建模和數據分析工具。
1 建立具有實踐特色的案例庫
引入我國的實際情況、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與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在這些方面存在的異同及學科發(fā)展的歷史總結;培養(yǎng)學生運用金融風險管理理論探索金融前沿問題和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引領學生正確看待身邊的真實金融事件并洞察事件背后的成因,在關注專業(yè)發(fā)展的同時融入精神指引。
2 培養(yǎng)具有實踐能力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促進人才區(qū)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fā)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yōu)勢。現今,粵港澳大灣區(qū)飛速發(fā)展,大陸與香港、澳門金融不斷融合,國際化的金融人才欠缺。因此,針對廣州期貨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粵港澳大灣區(qū)資本市場開放、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內地非銀行金融機構與港澳地區(qū)開展跨境業(yè)務、離岸人民幣市場發(fā)展等有實踐特色重要金融活動的風險管理,需教授針對性的知識、方法和技能。
3 利用實踐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去驗證理論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在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理論,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7]。此類校企合作方式,重點在于充分發(fā)揮實訓基地在教學、培訓等方面的功能,使學生在校期間有機會見習、實習或頂崗工作。
4 加強社會資源建設與利用
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契機,開拓校外合作資源,拓展協同育人。邀請包括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yè)人士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老師開展專題講座和協助課后拓展,給予外部指導。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時時關注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的氛圍和學習的習慣,結合國內外金融風險管理學術前沿和實踐的最新進展,緊跟金融風險管理的發(fā)展趨勢[8]。
1 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基于線上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借助智能教學輔助軟件等新型工具,提高師生課堂互動性與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師生間合作共同完成課堂教學與學習任務[9]。進而,本文提出構建O2O教學模式:首先搭建線上教學平臺,課前在線上發(fā)布相關教學任務,包括教材預習以及相關討論題的提出,通過金融知識分享,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學思維模式;在線下課堂中,通過具體案例導入教學內容并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將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貫穿其中,對金融案例和數據進行動態(tài)更新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以PPT 展示、辯論等多種方式匯報分析成果;最后,通過線上發(fā)布測試題和進行相關教學總結。
2 推動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研發(fā),加快線上與線下教育的融通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使得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訉W習者,課程的教學模式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的能力,這大大提升了“教”和“學”的質量和效率[10]。以中國大學MOOC(慕課)課程平臺中朱淑珍教學團隊建立國家一流線上課程金融風險管理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及中央財經大學、東華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提供的該門課程的慕課資源,學生可以結合這些資源,提前對本門課程各章節(jié)內容進行初步學習。此外,還可以利用雨課堂、SPOC 等數字化教輔平臺和軟件,用于教學過程管理和對學生進行評測。構建和完善針對具體知識點的線上案例庫、習題庫,搜集金融監(jiān)管政策、金融市場等有關資源用于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觀看閱讀和作業(yè),并采用多元評價考核方法。線上與線下(O2O)教學模式的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金融風險管理課程O2O 教學模式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新文科背景下金融風險管理課程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從思政(思想上)、學科(內容上)、科技(內容和手段上)、實踐(內容、手段和能力上)和線上線下(方式上)融合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為培養(yǎng)具有實踐特色的、掌握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新型金融風險管理人才提供了參考,有利于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數字素養(yǎng)、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改革思路如圖2 所示。
圖2 課程改革思路
本文創(chuàng)新性地將思政元素融入金融風險管理的案例庫建設中,突破了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主的傳統微觀金融案例框架。通過建立和完善具有地區(qū)特點、時代特色、有分析難度梯度的案例庫,建立融合思政、科技、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案例庫和習題庫,使得金融風險管理課程建設更“接地氣”、案例庫更具操作性和時代感、習題庫更有當代金融風險管理的特征,提高了學生對于本課程的接受程度,促進了金融風險管理及相關學科的課程改進。
注釋:
①“三個環(huán)節(jié)”:重點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難點在內容重構環(huán)節(jié);痛點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
②“三個結合”:結合國家成就教育學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結合專業(yè)和課程需要講好科學精神;結合學生的興趣講好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