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惠珍(臺灣藝術研究院)
畫家陳香伶
陳香伶,1969年出生于臺灣臺南,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美術學士、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美術碩士,現(xiàn)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作品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衛(wèi)星展、“我們/Women 的歷史之前與之后”藝術大展、“無窮的瞬間”當代女性藝術展、“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臺灣南美會60年北京特展等數(shù)十場展覽;獲第六屆、第十一屆奇美藝術獎,第四十五屆全省美展油畫第一名;先后在臺北皇冠藝文中心、高雄文化中心、臺南文化中心、臺灣藝術教育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等場所舉辦個展十余次;部分作品被臺灣美術館、臺北油畫學會、臺南奇美博物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臺南市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觀照一幅幅彩繪東方刺繡大襟衫與馬面裙的極美之作,再對照藝術家陳香伶,人如其畫!畫如其人!
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的香伶,以清朝刺繡為創(chuàng)作載體探討臺灣女性的主體自覺。身處流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的當今世界與以男性為尊的社會里,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多重身份的變換中,深深體會多數(shù)女性在角色轉(zhuǎn)換的繁重工作壓力下幾乎喪失自我,“沒有面目”正是女性最真實的面目。
香伶以自己積累的生命經(jīng)驗參照和多年以來對古老刺繡的執(zhí)念,敘說身處傳統(tǒng)社會體制框架下的女性自覺。她借由古典寫實油畫技法的層疊筆繪,揭露潛藏許久的內(nèi)心壓抑,探索閨秀刺繡之于古代女性的寓意以及現(xiàn)今女性存在的價值與自我覺察,并借由象征、隱喻的形式重新詮釋清朝滿繡花鳥圖飾的大襟衫和馬面裙。她以陰性書寫來進行自我揭露與反思,對畫面對象進行解構并賦予新意,透過西方媒材描繪東方創(chuàng)作主題,使繪畫創(chuàng)作跳脫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體現(xiàn)臺灣的本土文化底蘊。
《紅塵虛夢》的暗黑底色中隱現(xiàn)一位雙手上下虛空懸抱、“沒有面目”之主體。隱匿臉部的女子身著七分鮮青色與三分濁橙色搭配之大襟衫,寬袖上刺繡著精致的梅花與鳳凰,盤坐的腿上覆蓋著黑底鮮青色鴛鴦牡丹刺繡的馬面裙。畫家香伶以精湛的光影技巧與用色,將絲綢緞布獨特的質(zhì)感描繪得宛如珍珠般優(yōu)雅地閃耀著光澤。
《浮生》中同樣是“沒有面目”之女子,她穿著黑色、鮮橙色、濁橙色搭白色的馬面裙,綢緞上刺繡著象征富貴的牡丹、孔雀。其暗青色上衣襯托出高明度而顯眼的胸部,仿佛暗喻作為女性,哺育下一代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責任。女性之“自我”何在?隱匿……
《如夢》中半截大襟衫之乳白色綢緞上繡著象征長壽、富貴的白鶴與牡丹。衣襟與寬袖是鮮艷的青色搭配鮮紅橙色,兩個極高彩度的對比色被乳白色隔開,形成“分離效果配色”,讓作為主題的上衣鮮艷耀眼而不致過于對沖。下方紅、白、青三色的馬面裙百褶裙擺,畫家將紅色的彩度降到極低,置于陰影中,再接低明度的白與青,同樣的紅、白、青三色彩卻因明度降低,成為配角以凸顯畫面中央主題之大襟衫。而“人”僅存畫面上方一只手,無力地搭在華服綢緞上,宛如仍在夢中……
《花嫁》畫面中嫁裳的鮮紅象征出嫁的喜氣,畫家細膩地處理紅色之彩度、明度層次與皺褶,最上方的寬袖彩度最高,胸襟、左袖之彩度細微地逐步降低,至最邊緣的紅色明度已接近背景色,高超地區(qū)分出寬袖至背景間淺淺的空間深度。暗色調(diào)底色上的嫁裳以九分鮮紅橙搭配一分青,乃是“對比色”搭配比例的極致。裙擺底部的金色魚鱗紋、寬裙褲金色綢緞繡紋均華麗耀眼。右上方的花籃如同女子的生命價值若隱若現(xiàn)。而仿佛側躺之新嫁娘面目依舊“隱匿”。
同樣是紅與青對比色,以九比一之比例呈現(xiàn)的《與子偕老》描繪新嫁娘褪下的嫁裳,呈現(xiàn)了精彩的皺褶光影。綢緞上獅頭、龍鳳、日月云等吉祥圖案,繡紋細致耀眼卻又低調(diào)。褪去華服的新嫁娘呢?再次“隱匿”。
《獨舞》中乍看如舞動在風中的一襲灰藍綢緞大襟衫,以藍、白為主搭配,袖口白色“緄邊”上的彩蝶亦飛舞。畫家細膩地描繪出大襟衫上的粉橙色花朵、下擺的深藍色暗花。大襟衫下是馬面裙,由于中間長方形裙門像一張長長的馬臉而得名,裙門兩邊的旁翼均有打折。馬面裙中間的白色裙門上繡著多位古裝仕女,旁翼的褶裙則搭配條狀橙紅色與粉橙色。畫面衣裙質(zhì)感精細到彷佛可見綢緞上刺繡的一線線痕跡,讓人體會到古代繡女一針一針刺繡的動作與心思。但,大襟衫主人呢?
如夢 125cm×50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閃閃如金的橙色大襟衫上繡著兩只在荷花荷葉間相依對視的鳳凰,象征著夫妻的《白頭之約》。以橙色的彩度、明度之細膩變化與陰影處理,表現(xiàn)出金橙色綢緞的富貴氣質(zhì)。左下角隱現(xiàn)一繡有金色小花的灰藍色小包包與金橙色大襟衫,一小一大,既對比又相互輝映。
《眷戀》中紅、白、青的馬面褶裙在畫面中隨意扭曲擺放,除了馬面上的孔雀,馬面旁邊的旁翼的裙折也隨之扭曲,但畫家卻能一絲不茍地將裙褶一層層的扭曲與折痕細細畫出。
《往昔依依》描繪了黑色大襟衫,黃橙色袖口緄邊繡著鳳凰牡丹、鴛鴦荷花等花鳥。下方點綴三只小小的青色鳳蝶,呼應上方大襟衫的青色領襟,閉鎖效應形成一個穩(wěn)定平衡的青色三角形。黑色沉穆,黃橙喜金,亮青閃耀,組構成三色之歌。
類似配色的《縛》將同一件大襟衫與馬面褶裙兩者交相混扭成一團。黑色色塊組成一不規(guī)則圓形,襯托刺繡精湛花鳥的黃橙色袖口緄邊,既華貴亦典雅?!峨S風》中隨意扭放的馬面折裙以青色為主色調(diào),畫面上方褶裙以低明度細膩處理,襯托繡著小紅花的裙褶底部。高彩度的青與橙對比,交織成萬青叢中點點橙的青橙交響曲。
《相濡以沫》之配色與油畫技巧均相當經(jīng)典!畫家以高彩度的亮青搭配對比的橙黃色,能做到調(diào)和而不對沖實屬不易,靠的是她色彩的彩度和明度變化的精準且細膩的把控。畫面下方眾多流蘇以暗色調(diào)處理,將繁雜化為沉穩(wěn)內(nèi)斂,既細膩又能襯托橙黃色綢緞上所刺繡的兩位穿著青色服裝的古人。
藝術家陳香伶以古典風格繪畫描繪出一件件古代女性的大襟衫和馬面裙,絲綢上費心縫制、刺繡的斑斕彩圖乃是繡者的祈愿祝福。她深感古代女性奉獻畢生心力成就的美麗織繡及生命軌跡與她是如此相似,在筆繪細描之間,華麗的刺繡卻隱微著淡淡的哀愁,畫家仿佛化身古代繡女以畫筆代替針黹游移在布幔之間,繡縫出生命的悲喜也觀照了自我。
陳香伶透過藝術創(chuàng)作的反思,自我主體從隱晦不明而逐漸確立,這是照見自我的過程,讓自我終得清晰。古代繡女的刺繡與現(xiàn)代女藝術家的油畫,兩者之精湛技藝與生命軌跡在異時空中遙相映襯!
相濡以沫 91.5cm×72.5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縛 91.5cm×72.5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眷戀 65cm×80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往昔依依 65cm×80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與子偕老 91.5cm×72.5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
白頭之約 91.5cm×72.5cm 油彩、亞麻布 陳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