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廳
走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蘭臺洞庫2號庫,這里全面展示著《四庫全書》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這是清代乾隆時期組織編修的大型叢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xué)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前后13年才完成,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當時《四庫全書》共手抄7份,分別藏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這“北四閣”,以及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這“南三閣”。清中后期開始,從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開始,直至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文源閣,文宗、文匯閣相繼被毀,文瀾閣藏本散落民間……
如今能夠?qū)崿F(xiàn)“四閣四庫合璧”,與2019年啟動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建設(shè)息息相關(guān)。
當2022年7月,中國國家版本館舉行落成典禮,北京、西安、杭州、廣州四地四座版本館同時揭牌的時候,人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命名方式——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
為什么國家版本館的命名與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有如此相似之處——第一個字為“文”,第二個字帶“水”?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稱:“典籍最怕遇火,藏書最怕遇到祝融之災(zāi)。這樣命名,既表達了我們的美好祝愿,也遵循了四庫七閣的命名傳統(tǒng)?!?/p>
與清代七閣相比,如今的國家版本館不僅收藏典籍,更注意收集古今中外凡是留有中華文明印記的載體,這些都是版本資源,都在收藏之列。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位于距離北京中心城區(qū)40公里左右的燕山腳下。這里原本是一處廢棄的采石場。經(jīng)過生態(tài)修復(fù)以后,一片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筑群依山就勢興建起來。
在中國國家版本館里,商王武丁時期的四方風甲骨刻辭、宋刻本《棠湖詩稿》、宋拓本《西樓蘇帖》、唐寫本《妙法蓮華經(jīng)》……一件件珍貴的甲骨、簡牘、古籍文獻、雕版拓片等,無不昭示著中華文明的光輝燦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博淵綜。
走進保藏古籍版本的蘭臺洞庫,“蘭臺”二字,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本就是收藏典籍的府庫之意。
蘭臺洞庫1號庫是雕版特藏庫,保存著漢藏蒙滿四種文字大藏經(jīng)雕版。用上等梨木、紅樺木制成的雕版,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變遷,依然散發(fā)著獨有的魅力。
在蘭臺洞庫,來自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院的杜澤遜教授小心翼翼地翻開斑駁的文津閣本《九章算術(shù)》:“它可以說是我們科技的老祖宗了,負數(shù)、分數(shù)、方程、勾股定理,在當時最領(lǐng)先?!?/p>
與《四庫全書》相比,年代更為久遠的《永樂大典》也經(jīng)歷過兵燹之災(zāi)。目前,存世的《永樂大典》僅有800卷,400多冊,只占全書的4%。
回看中國古代,文獻要在漫長時光中保存下來,殊為不易。諸如明代藏書家范欽創(chuàng)立天一閣,為了讓藏書永續(xù)傳承,他要求子孫后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不僅外人難以入閣閱覽藏書,自家人也不能隨意出入天一閣。
即便如此,能讓歷代圖書典籍保存下來,仍是殊為不易之事。但中國人的韌勁就在于——無論書籍的形態(tài)如何變化,藏書以留經(jīng)典的心思不變,由此也留下了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明證。
國家版本館的一總?cè)逐^設(shè)計,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專藏機構(gòu)的一種延續(xù),如同清代“北四閣”“南三閣”在建筑形態(tài)上借鑒了寧波天一閣的特點,但與私家藏書樓不同,清代這七閣屬于國家專藏機構(gòu),承繼的是周之守藏室、秦之石室、漢之天祿閣、唐之弘文館、宋之崇文院、明之文淵閣。但清代七閣,又比之前代有所發(fā)展。
國家版本館展覽設(shè)計單位設(shè)計師李濤認為:“它不完全是博物館,也不完全是圖書館,也不完全是展覽館。那它到底是什么?通過深入了解,我覺得可以理解它是集成了所有這些要素的,然后傳達版本信息的一個新的形態(tài)?!?/p>
如今的國家版本館——北京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彰顯的分別是大國氣象、漢唐風韻、江南宋韻、嶺南新韻。館開四地,與清代閣開七處有相似之處,但如今更在開新時代中國的新氣象。
中央總館文瀚閣選址北京燕山,整體建筑秉承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入藏版本1600余萬冊/件。
南倚秦嶺北麓名山圭峰,北望渭河的西安文濟閣,結(jié)合陜西文化特色,目前設(shè)置兩個展覽。其中“賡續(xù)文脈 踔厲前行——中華文化經(jīng)典版本展(西部篇)”旨在講好以西部為主的中華經(jīng)典版本故事,“楮墨遺珍 萬里同風——絲綢之路版本展”旨在充分展示絲綢之路文明。
至于杭州,原本位于孤山南麓的文瀾閣曾藏有一部《四庫全書》,如今文潤閣接過歷史的重擔,肩負起了江南版本的保藏使命。
坐落于廣州從化鳳凰山麓、流溪河畔的文沁閣,致力于系統(tǒng)收藏中國古籍影印珍本。
與此同時,各分館還是中央總館的異地災(zāi)備中心。它們與古代國家專藏機構(gòu)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不僅僅是藏書樓,而是堪稱集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檔案館、美術(shù)館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機構(gòu)。
暨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院長、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王京州說,版本館是國家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復(fù)興戰(zhàn)略高度上謀劃的,用以存放保管這些文明“金種子”的“庫房”,也就是中華文明種子基因庫。其重點典藏彰顯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各類出版物版本、印刷版本、特殊版本、數(shù)字版本和外國版本,將古今中外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各類版本資源納入保藏范圍。
(摘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