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昶
三萬里有多遠?
是時間的遠,遙望歷史風塵中的大唐氣象,是無數(shù)中國人縈繞心頭的文化鄉(xiāng)愁。
三萬里有多近?
一部《長安三萬里》,奔流的是昔日重現(xiàn)的時光,奔流的是中華民族血脈中的詩情。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創(chuàng)作者從唐朝詩人之間惺惺相惜的友誼中找到了電影敘事結(jié)構(gòu)的靈感。高適與李白的歷史交集并不算多,但在影片的想象中變得極其豐盈飽滿。
一位是“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步步攀登收獲人生功名;一位是“長安市上酒家眠”的詩仙,浪跡江湖留下灑脫詩篇。以入世對出世,以廟堂對江湖,以戰(zhàn)場對田園,以功名對才情,在高適與李白的兩條人生線索的交相輝映中,鋪展開了對于大唐風云的敘述。
《長安三萬里》讓高適和李白“相逢”,洞庭湖的不打不相識,二十四橋明月夜的輕舟快行,江夏黃鶴樓的縱酒題詩,梁園綠池平臺間的相撲競逐,塞北風雪中的攜手救人,每一次相逢都意味著很快離別,但短暫的相處卻都成為高適記憶中的光亮。
李白、高適、杜甫等詩人的一生正交錯著大唐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歷程,從“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長安盛景到“夜飛廉價救風雨”的都城蕭索,從“霓裳羽衣曲”的歌舞升平,到“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殘酷戰(zhàn)爭,安史之亂動蕩的時代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它的裹挾。
篤信“功名只應馬上取”的青年高適,遇到的人生挫折并不是真正的痛苦;逐步獲取功名的中年、老年高適,當他看到“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的不公時,當他遇到身份的阻隔讓他無法出手施救好兄弟時,當他在茫茫雪地中感嘆自己的垂垂老矣時,痛苦便會從個體的生命感悟升華為之于人性、時代性的真相洞穿。
作為唐朝最顯赫的文化名片,《長安三萬里》中流光溢彩的詩歌顯然為本片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影片中出現(xiàn)的40多首唐詩事實上聯(lián)結(jié)成了溫情脈脈的詩書長卷,它以親切無比的中華文化基因喚起無數(shù)觀眾心有靈犀的情感共鳴。
當李白追隨著孟浩然來到江邊黃鶴樓,才會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慨嘆;
當李白滿懷期待終被天子召喚進京,才會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氣;
當李白從流放的路途上突聞“天下大赦”,才會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狂喜;
當他探望高適時傾訴自己的家庭變故,才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愁思;
甚至“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也被影片藝術(shù)性地轉(zhuǎn)化為李白對高適的兄弟告白。
無論是詩緣情還是詩言志,詩歌都是源自心靈的最真摯的聲音。在《長安三萬里》的舞榭歌臺上,作為主角的高適和李白,以及賀知章、杜甫、張旭、王維、王昌齡、岑參,甚至“樂圣”李龜年、“草圣”張旭、“畫圣”吳道子……
那些大唐王朝最有才情的文人,以最纖細敏感的心靈,與悲喜交集的個人命運與時代際遇相觸碰,便讓錦繡的詩篇噴薄而出。他們彼此攜手、互相唱和的身影不僅在影片中風神高邁,也在歷史的長空中熠熠生輝。
通過《長安三萬里》,人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影像載體比動畫更適于來表現(xiàn)詩歌。中國古代文論中一向有“詩畫一律”論,比如葉燮有云,“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
畫面風格與詩歌意境幾乎融為一體,近處有工筆白描,人物形容,花鳥草木,宮闕樓閣,家具陳設(sh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唐人生活細節(jié)的精致;遠處有水墨寫意,白云蒼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大漠沙雪;深沉的、激越的、悲愴的音樂與吟誦節(jié)節(jié)推進,將“與爾同銷萬古愁”的情緒推向巔峰,又歸于沉寂……這樣騰挪閃轉(zhuǎn)、虛實相生的浪漫場面,這或許就是最經(jīng)典的中國詩歌意象。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