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五丈原,蕭瑟秋風(fēng)起,一代名相隕落,徒留千古嘆息。他前半生躬耕隴畝,韜光養(yǎng)晦;后半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到底是如何度過的?
在進行最后一次北伐前,諸葛亮處死了一名朝中大臣,且原因有些另類。
那年正月,車騎將軍劉琰的妻子胡氏進宮為太后拜年。誰知,太后竟特意留下胡氏,直到一個月后才放她回家。胡氏年輕貌美,進宮后失聯(lián)長達一個月,劉琰便懷疑她與劉禪私通。劉琰越想越氣,竟然拿鞋子狠狠抽打胡氏的臉,一番家暴后將她休棄,逐出家門。
胡氏心里委屈,離開家后即向有關(guān)部門控訴劉琰。事關(guān)皇室顏面,劉琰遂因此事被捕入獄。正當(dāng)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樁普通的家庭糾紛時,劉琰等來了意外的判決結(jié)果——處死,棄市。一時舉國嘩然。
掌握此事話語權(quán)的,當(dāng)然是諸葛亮,而他這么做,與其說是為了匡正風(fēng)氣,倒不如說是為了劉禪的聲譽。
這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擅自處置朝中大臣了。自開府治事以來,諸葛亮曾多次貶黜官員,如李嚴、來敏、廖立等。為了穩(wěn)定朝中政局,諸葛亮不惜展現(xiàn)自己獨斷專權(quán)的一面,采用鋼鐵手腕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更不必說因罪被殺的馬謖、張休和李盛等。
處理完朝中政事,才能放手一搏。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北伐。從史料中可以得知,蜀漢的調(diào)兵情況一向不容樂觀,可說是傾全國之力,與殘酷的命運抗?fàn)帯?/p>
234年,在諸葛亮出兵的同時,曹魏大將軍司馬懿率領(lǐng)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為營。司馬懿對部下們說:“諸葛亮如果膽子夠大,從武功出兵,沿著秦嶺往東,確實很有威脅;但他要是向西前往五丈原,則諸軍無事?!?/p>
司馬懿確實有先見之明,四月,諸葛亮果然率軍駐扎在五丈原。擅長防守的司馬懿不怕持久戰(zhàn),就怕大決戰(zhàn),諸葛亮穩(wěn)扎穩(wěn)打的謹慎戰(zhàn)略正中其下懷。司馬懿打算再次以持久戰(zhàn)消耗蜀軍糧草,逼其退兵。
魏軍中也有其他將領(lǐng)看出門路,郭淮對司馬懿提出:“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深知其中利害,派郭淮率精兵屯于北原。諸葛亮進軍受阻,原定戰(zhàn)略受挫,只得退回五丈原。
此時,諸葛亮并未慌張,因為他還有另一步棋,于是重操舊業(yè),率軍在五丈原開墾荒地,多少屯點兒糧草。五月,好消息終于傳來,孫吳發(fā)兵十余萬,分三路攻魏,配合蜀軍作戰(zhàn)。
曹魏舉國震蕩,魏明帝曹叡不得已率軍親征,與吳軍交戰(zhàn)。蜀吳兩軍合作默契,眼看就要成功,不曾想才過了兩個月,孫權(quán)又一次折戟合肥城下,掉頭撤兵。這個小城,孫權(quán)從年輕打到老,愣是沒啃下來,心里應(yīng)該也很憋屈。
更憋屈的是諸葛亮。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孫吳這紙老虎,十萬大軍居然只打了兩個月,這下蜀軍還能靠誰?估計諸葛亮沒少被孫權(quán)氣著。
七月,吳軍正式退兵。
這個時候,諸葛亮有些慌了。司馬懿按“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繼續(xù)與蜀軍相持,轉(zhuǎn)眼已過百日。
諸葛亮多次挑戰(zhàn),司馬懿均堅守不出。諸葛亮急了,以至于連無厘頭的手段都使出來,向司馬懿送去女人衣物,嘲笑他毫無男子氣概。奈何人家司馬懿臉皮就是厚,不為所動。
為了平息部下的不滿情緒,司馬懿還得佯裝動怒,上表請戰(zhàn)。曹叡心照不宣,自然不許,并派老臣辛毗持節(jié)來到軍中,“節(jié)制”司馬懿的行動。
此后,諸葛亮又來挑戰(zhàn),司馬懿就假裝帶兵出擊,辛毗杖節(jié)立于營門,如同魏帝親至,將士們無人敢動。
八月,諸葛亮再度遣使求戰(zhàn),司馬懿見了使者不談軍事,倒嘮起家常:“諸葛公飲食起居如何,一頓能吃多少米?”使者如實說:“三四升。”之后,司馬懿又問營中政事,使者答:“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丞相都要自己閱批?!边@使者還真是老實人,什么事都往外說。
經(jīng)過這一番詢問,司馬懿回頭對部下們說:“諸葛亮死期不遠了。”
曾經(jīng)有一次,諸葛亮親自核對文書簿冊,丞相府主簿楊顒見了,徑直入內(nèi),進諫說:“治理國家應(yīng)該有一定體制,上下級工作不可相互混淆。請允許我用治家之道打個比方。現(xiàn)在有個主人,手下男仆耕田,女仆燒飯,雄雞司晨,狗看家防盜,牛負重載貨,馬奔馳遠途。這樣,一家工作都沒荒廢,各方要求也都能得到滿足,主人從容無憂。突然有一天,主人想親自去完成所有的活兒,勞累體力,為那些瑣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乏,到頭來一事無成。難道他的能力連奴婢、雞犬都不如嗎?其實是違背了一家之主的原則。古語云,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F(xiàn)在您治理國政,竟親自核對文書,整天忙得滿頭大汗,這不是太勞累了嗎?”
諸葛亮聽完楊顒的長篇大論,由衷表示感謝,卻沒有改掉這個壞習(xí)慣。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鄙頌槌乐艿闹T葛亮,大半生都在勞心勞力,直至身染重病,值得尊敬,也引人深思。
身體長期超負荷,自然吃不消。234年八月底,諸葛亮實在撐不住了。他巡視軍營,檢閱三軍,安排好后事,心中依舊放不下未竟的事業(yè),只能遙望長安,仰天長嘆,之后,不幸病逝于軍中,享年54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失敗者,卻在歷朝歷代得到了遠勝于無數(shù)成功者的禮贊,誠如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對他的評價:“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一如兩漢。”
如今,很多年輕人面對未來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可這種感覺哪里比得上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感受到的壓抑和焦慮?
大多數(shù)庸碌無為者早已習(xí)慣了朝三暮四、一曝十寒,殊不知,漫漫長路缺的恰恰是那幾分承君一諾、必守一生的執(zhí)著,而這正是后世懷念孔明的一大原因。
(李丹摘自臺海出版社《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