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寧, 周嘉明, 董龍雷, 劉 建, 趙建平
(西安交通大學 航天航空學院 機械結構強度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 710049)
近年來,壓電分流阻尼技術在結構減振降噪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1-2]。壓電分流阻尼技術是一種以壓電材料正壓電效應為原理的被動控制技術,與主動控制相比,壓電分流阻尼技術方法簡單,易于實現,不需要大量附加的電子設備,且一般不存在控制失穩(wěn)的問題[3],故而國內外學者相繼開展了壓電分流阻尼技術方面的研究。
Forward[4]首先提出了利用壓電分流阻尼電路進行振動控制,作者僅在電路中設置電感便可對金屬棒結構單模態(tài)響應進行控制。Hagood等[5]對壓電分流阻尼電路中電阻和電感參數進行了定量分析,確定了一種基于傳遞函數的參數計算方法,用于電阻和電感最優(yōu)值的確定。柳維瑋等[6-8]給出了一種極點配置方法,該方法同樣能夠對壓電分流電路參數進行準確計算。古淵等[9]的試驗研究表明采用多個壓電片共同控制單一模態(tài)時減振效果會有所增強。Hollkamp[10]將單模態(tài)壓電分流阻尼電路進行擴展,首次將多模態(tài)電路應用到懸臂梁上實現了多個模態(tài)響應的控制。Wu[11-12]提出了一種阻塞電路可以實現三個模態(tài)同時減振。研究結果表明壓電片位置與模態(tài)振型位置耦合時,振動響應顯著降低,針對該問題文獻[13-17]開展了基于布局優(yōu)化的壓電分流阻尼減振試驗研究,探究了壓電片位置變化時壓電分流電路在懸臂梁中的振動控制效果,給出了壓電分流阻尼系統(tǒng)中的壓電片形狀與布局優(yōu)化規(guī)則。純被動壓電分流阻尼電路減振控制存在電路利用率低、控制頻帶較窄等問題,目前半主動控制壓電分流阻尼電路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技術手段。季宏麗等[18-21]研究了壓電分流阻尼系統(tǒng)在懸臂梁與四邊固支板中的半主動控制方法,并應用改進的合成阻抗開展了壓電分流電路研究,提高了壓電分流電路的控制效果。
框架薄壁類結構是飛行器中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的結構,如航天器壁板[22]、火箭整流罩[23]以及飛機蒙皮結構[24-25]等。這類結構在實際服役環(huán)境中往往要承受嚴酷的噪聲載荷,影響機械結構正常運作,甚至破壞結構造成安全問題。李耀光等[26-27]利用壓電分流阻尼電路進行車內噪聲控制,采用空腔模擬乘車室環(huán)境并在空腔外表面布置壓電分流阻尼電路進行振動控制,在揚聲器激勵下實現了空腔內聲壓幅值降低。張立[28]針對飛機典型結構如飛機蒙皮、飛機加強筋、飛機壁板等結構進行壓電片布局優(yōu)化設計,通過行波管施加噪聲載荷,取得了明顯的振動控制結果。除此之外,壓電分流阻尼電路在水下航行體的水動力噪聲控制[29]、輻射噪聲抑制[30]等方面也有應用。
目前國內將壓電分流阻尼電路應用于實際工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難,系統(tǒng)性試驗與理論對比相對較少、實際工程載荷激勵下的壓電分流阻尼電路減振試驗不足,因此本文開展了大量試驗對壓電分流阻尼電路的減振效果進行研究。首先,開展了掃頻激勵下的單壓電片單模態(tài)電路減振試驗,將電路最優(yōu)參數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然后,開展了基于阻塞電路的多模態(tài)壓電分流阻尼電路減振試驗研究,并通過多個壓電片開展了20~2 000 Hz內多個模態(tài)頻率的減振試驗。最后,在噪聲載荷激勵下開展了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試驗,研究了20~2 000 Hz全頻段振動能量和主要頻率峰值的減振效果。
本文選用的試驗對象為四邊固支鋁合金板,具體尺寸如圖1所示。鋁合金板和夾具上加工了52個Φ6.3的通孔,實際試驗操作中通過32個M6螺栓將鋁合金板固定在專用試驗桌上,從而達到模擬四邊固支邊界條件的效果。本文規(guī)定板的上面為正面、下面為反面。
圖1 四邊固支鋁合金板尺寸圖Fig.1 Dimensions drawing of aluminum alloy plate supported by four sides
壓電片通過絕緣膠粘貼在鋁合金板表面,布置位置如圖2所示。正面壓電片作為作動器使用,通過施加掃頻信號來產生激勵;反面壓電片作為換能器使用,即將機械振動能量轉化為電能進而通過電路使能量耗散。本文所有壓電片均為PZT-52,其尺寸及性能參數如表1所示。鋁合金板正面布置3個ICP加速度傳感器用于測量結構振動響應,編號依次為#1,#2,#3,并采用加速度響應來評價減振效果。鋁合金板反面布置9個壓電片,編號依次為UR、UC、UL、MR、MC、ML、DR、DC、DL,根據不同的試驗工況選擇不同的壓電片進行減振。試驗現場圖如圖3所示。
圖2 試驗裝置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device
表1 壓電元件的尺寸及性能參數Tab.1 Dimensions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piezoelectric elements
圖3 試驗現場圖Fig.3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diagram
單模態(tài)壓電分流電路采用RL串聯電路,如圖4所示。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電阻值和電感值會對減振效果有影響,因而存在最優(yōu)電阻值和電感值使電路的減振效果最佳。最優(yōu)電阻值Ropt計算如式(1)所示
圖4 RL串聯電路示意圖Fig.4 RL series circuit schematic diagram
(1)
式中:Kc為有效機電耦合系數;Cp為壓電片的電容;ωo為分流電路開路時結構模態(tài)頻率;ωs為分流電路短路時結構模態(tài)頻率。
最優(yōu)電感值Lopt計算如式(2)所示
(2)
分別研究不同電阻值對330 Hz和1 100 Hz兩個模態(tài)頻率處減振效果的影響。試驗選用的換能壓電片為圖2(b)中的UL壓電片,加速度傳感器選用#1。330 Hz處在1~1 000 kΩ設置27組電阻值進行對比試驗,1 100 Hz處在1~100 kΩ設置28組電阻值進行對比試驗。本試驗選用的電阻值制造誤差均在5%以內。
在322~336 Hz內進行掃頻試驗,得到不同電阻值下結構動力學響應傳遞曲線如圖5所示。對試驗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并定義曲線與坐標軸包絡面積作為能量傳遞指標,得到圖6所示的峰值/能量減振效果隨電阻值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當電阻較小或較大時均無法取得良好的減振效果,最優(yōu)電阻值的試驗結果在[19 kΩ, 23 kΩ]內,通過式(1)計算的理論最優(yōu)電阻值為21.9 kΩ,結果表明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
圖5 330 Hz處不同電阻值下結構傳遞曲線圖Fig.5 Structure transfer curve at 330 Hz with different resistance values
圖6 330 Hz處減振效果隨電阻的變化Fig.6 Diagram of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changing with resistance at 330 Hz
此外,試驗發(fā)現電阻值在區(qū)間[19 kΩ, 23 kΩ]內取值對減振效果的影響不明顯。當電阻值為22 kΩ時,峰值和能量減振效果達到最大,分別為18.8%和10.5%。峰值和能量減振效果在該區(qū)間的波動分別為1.9%和0.9%,這就意味著電阻值的最優(yōu)參數可以在一個區(qū)間內取值,具有良好的工程實用性。
在1 080~1 150 Hz內進行掃頻試驗,得到不同電阻值下結構動力學響應傳遞曲線如圖7所示。對試驗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得到圖8所示的峰值/能量減振效果隨電阻值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當電阻較小或較大時都無法取得良好的減振效果,最優(yōu)電阻值的試驗結果在[6 kΩ, 8 kΩ]內,通過式(1)計算出1 100 Hz處的理論最優(yōu)電阻值為6.7 kΩ,結果表明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此外,最優(yōu)電阻值可以在[6 kΩ, 8 kΩ]中取值,與330 Hz處的結論相同。
本節(jié)在最優(yōu)電阻值確定的基礎上,研究不同電感值對330 Hz和1 100 Hz兩個模態(tài)頻率處減振效果的影響。330 Hz處確定最優(yōu)電阻值為21.9 kΩ,在1~30 H設置22組電感值進行對比試驗;1 100 Hz處確定最優(yōu)電阻值為6.7 kΩ,在0.1~2 H設置34組電感值進行試驗。本試驗選用的電感值制造誤差在5%以內。
在322~336 Hz內進行掃頻試驗,得到R=21.9 kΩ時不同電感值下結構動力學響應傳遞曲線如圖9所示。對試驗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得到圖10所示的峰值/能量減振效果隨電感值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當電感較小或較大時都無法取得良好的減振效果,最優(yōu)電感值的試驗結果在[10 H, 11 H]內,通過式(2)計算出330 Hz處的理論最優(yōu)電感值為10.1 H,結果表明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
圖9 330 Hz處不同電感值下結構傳遞曲線圖Fig.9 Structure transfer curve at 330 Hz with different inductance values
圖10 330 Hz處減振效果隨電感變化圖Fig.10 Diagram of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changing with inductance at 330 Hz
此外,試驗發(fā)現電感值在區(qū)間[10 H, 11 H]內取值對減振效果的影響不明顯。當電感值為10 H時,峰值和能量減振效果分別為28.3%和12.5%,這兩者在該區(qū)間的波動分別為0.1%和0.5%。這就意味著電感值的最優(yōu)參數也可以在一個區(qū)間內取值,同樣具有良好的工程實用性。
在1 080~1 150 Hz內進行掃頻試驗,得到R=6.7 kΩ時不同電感值下結構傳遞曲線如圖11所示。對試驗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得到圖12所示的峰值/能量減振效果隨電感值變化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當電感較小或較大時都無法取得良好的減振效果,最優(yōu)電感值的試驗結果在[0.90 H, 1.05 H]內,通過式(2)計算出1 100 Hz處的理論最優(yōu)電感值為0.95 H,結果表明試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一致。此外,最優(yōu)電感值可以在[0.90 H, 1.05 H]中取值,與330 Hz處的結論相同。
圖11 1 100 Hz處不同電感值下結構傳遞曲線圖Fig.11 Structure transfer curve at 1 100 Hz with different inductance values
圖12 1 100 Hz處減振效果隨電感變化圖Fig.12 Diagram of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varying with inductance at 1 100 Hz
研究表明[31],壓電片能夠實現兩階或更多階模態(tài)的共同減振,相關學者也實現了多模態(tài)共同控制的電路,其原理如圖13所示。
圖13 多模態(tài)電路示意圖Fig.13 Multimodal circuit schematic diagram
在多模態(tài)電路中,每一個支路都額外設置一個電感和電容進行阻塞,使每一個分支電路僅對應一個模態(tài)頻率進行減振,用以減振的電阻和電感仍由式(1)、式(2)進行計算,隔流電感的計算如式(3)所示
(3)
表2 UL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參數Tab.2 Multimodal circuit parameters for UL piezoelectric plate
把多模態(tài)電路搭建完整后接入壓電元件兩端,進行掃頻試驗。在330 Hz處,多模態(tài)電路與單模態(tài)電路的結構動力學響應傳遞曲線如圖14(a)所示。與開路相比,330 Hz單模態(tài)電路下33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24.8%和13.7%;1 100 Hz單模態(tài)電路下33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17.8%和12.6%;多模態(tài)電路下33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21.5%和13.0%。具體的減振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UL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效果Tab.3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of multimode circuit with UL piezoelectric plate
圖14 UL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下結構傳遞曲線圖Fig.14 Structure transfer curve of UL piezoelectric plate multimodal circuit
在1 100 Hz處,多模態(tài)電路與單模態(tài)電路的傳遞曲線如圖14(b)所示。與開路相比,330 Hz單模態(tài)電路下1 10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0.8%和0.1%;1 100 Hz單模態(tài)電路下1 10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18.8%和6.2%;多模態(tài)電路下330 Hz處峰值和能量分別降低17.9%和6.1%。具體的減振效果見表 3。
此外,本節(jié)還選取了808 Hz和1 733 Hz兩個頻率進行多模態(tài)減振試驗,減振壓電片為UR壓電片。通過式(1)~式(3)計算出UR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參數后開展掃頻試驗,試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UR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效果Tab.4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of UR piezoelectric plate multimodal circuit
結合以上兩組多模態(tài)試驗可以發(fā)現,阻塞電路成功地實現了多模態(tài)減振,能夠在兩個峰值的部位同時實現減振效果,但是與只有單模態(tài)電路時進行對比,減振效果有所降低。
一個壓電元件可以實現多模態(tài)減振,而壓電元件能夠對哪幾階模態(tài)起到減振效果,與粘貼位置和振型位置的對應關系有關[32-35],鑒于此本文首先進行模態(tài)試驗得到2 000 Hz以內結構的模態(tài)振型信息。
本文模態(tài)試驗采用移動力錘法,最終得到2 000 Hz以內的多個模態(tài)的頻率和振型,部分結果如圖15所示。
圖15 鋁板結構模態(tài)振型(部分)Fig.15 Mode shape of aluminum plate structure (Part)
在寬帶掃頻激勵下開展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的減振試驗研究。針對圖15所示的模態(tài)振型結果,壓電片選擇圖2(b)中的UL、UC、UR、MR、DL、DR,共六片壓電片,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參數如表5所示。
表5 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參數Tab.5 Multimodal circuit parameters of multiple piezoelectric plates
將電路按照表中的參數搭建完整,接入各個壓電片的兩端進行試驗,最終得到20~2 000 Hz以內的減振曲線如圖16所示,對應各峰值減振效果如表6所示。從圖16和表6 中可以看出,在808 Hz,1 100 Hz,1 736 Hz處,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起到了比較好的減振效果,但是在1 048 Hz,1 267 Hz,1 476 Hz,1 568 Hz處減振效果卻較差。這是因為鋁合金板高頻時呈現出局部振型,如圖15(f)~圖15(h)所示,壓電片粘貼時沒有準確且完整覆蓋在局部模態(tài)表面,導致減振效果沒有達到最佳。
表6 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減振效果Tab.6 Multimodal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of multiple piezoelectric plates
圖16 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減振曲線Fig.16 Multimodal vibration reduction curve of multiple piezoelectric plates
此外,分別計算圖16中開路和多模態(tài)電路的能量減振效果,可以發(fā)現多模態(tài)電路使振動能量降低了20.2%,可以在20~2 000 Hz頻段實現較好的減振效果。
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規(guī)則的掃頻信號激勵幾乎不存在,所以進一步選擇用噪聲載荷來模擬壁板結構的實際工況,從而進一步探究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的減振效果。噪聲試驗裝置如圖17所示,試驗中選擇用喇叭作為聲源來激勵鋁合金板,試驗時長為120 s,噪聲載荷的聲壓級如圖18所示。
圖17 噪聲試驗現場圖Fig.17 Diagram of noise experiment equipment
圖18 噪聲激勵條件Fig.18 Noise excitation condition
噪聲試驗時選用的壓電片為圖2(b)中的UL、UR、DL、DR四片壓電片,每個壓電片布置的電路參數如表7所示。
表7 噪聲激勵試驗電路參數設置Tab.7 Noise excitation experiment circuit parameter setting
按照圖17所示搭建試驗系統(tǒng)進行試驗,采集開路和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下結構的振動響應,比較3個加速度傳感器采集到的信號,其中傳感器#1的時域信號如圖19(a)所示,對其進行傅里葉變換得到頻域結果,如圖19(b)所示。試驗結果顯示,在20~2 000 Hz內648 Hz是振動幅值最大的峰值,占據了大部分振動能量,所以多模態(tài)電路參數設計時著重對648 Hz進行減振。
圖19 噪聲激勵下傳感器#1的加速度時域信號及頻域結果Fig.19 Time domain signal and frequency domain result of acceleration under noise-excited sensor #1
通過計算傳感器#1時域信號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對比得出多模態(tài)減振使RMS值降低19.1%,而在頻域下648 Hz處峰值下降了34.1%。3個傳感器的具體減振效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在噪聲激勵下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可以起到良好的減振效果。
表8 各傳感器減振效果Tab.8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 of each sensor 單位:%
本文以試驗形式探究了壓電分流阻尼技術對框架薄壁類結構的被動減振效果。試驗通過從單壓電片單模態(tài)電路減振逐步擴展到多壓電片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在掃頻激勵下研究了壓電分流阻尼技術的減振能力;最后在噪聲激勵下對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驗證了壓電分流阻尼技術在實際工程載荷下進行減振的可行性。
(1) 本文首先在單模態(tài)頻率下開展純電阻電路和電阻電感電路的減振試驗研究,電路最優(yōu)參數的試驗結果與理論結果保持一致。此外試驗結果還表明,電阻和電感的最優(yōu)值都可以在一區(qū)間內取值,而不需要與理論計算值保持絕對一致,這一結論表明單模態(tài)電路具有良好的工程實用性。
(2) 本文在單模態(tài)電路的基礎上,采用阻塞電路成功實現了多模態(tài)頻率的減振,并且采用多個壓電片同時對20~2 000 Hz頻段內多個模態(tài)頻率進行減振。試驗結果表明808 Hz,1 100 Hz和1 736 Hz處峰值分別降低了63%,54.2%和46.8%,其他頻率處峰值至少降低14%,不同頻率處減振效果的差異性主要由壓電片位置與模態(tài)振型的耦合度不同導致的。此外,在20~2 000 Hz整個頻段上振動能量下降20.2%。
(3) 本文最后在噪聲載荷下開展了多模態(tài)電路減振試驗研究。在20~2 000 Hz頻段內3個不同位置處的加速度響應RMS值分別降低19.1%,18.2%,15.3%;在振動能量最明顯的648 Hz處,峰值分別降低了34.1%,33.3%,31.0%。這一結論表明多模態(tài)電路在實際工程載荷下仍然具有減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