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鑫,吳晶,孫強,潘樹義
負壓吸引裝置是臨床吸痰操作的必備裝置之一,由調壓器、集液瓶、連接管等組成。使用負壓吸引裝置吸痰后,需沖洗接入吸痰管端的連接管,以沖洗管壁內附著的痰液等污物。現(xiàn)有的沖洗方式為開放性沖洗,即將500 ml 玻璃瓶裝生理鹽水開瓶后,打開瓶口橡膠塞,將剛吸完污物的連接管一端放入瓶中快速反復提拉幾次,將管壁沖洗干凈后再將橡膠塞塞入瓶口,以避免瓶中沖洗用生理鹽水被污染。在吸痰連接管頭端污染的相關調查中顯示,接頭內的細菌檢出率非常高,菌落數(shù)最多可達到3 406 CFU/cm2[1]。污染的連接管內的細菌可通過微粒進入患者氣管內,造成醫(yī)院獲得性感染。國外研究報道,全球4%~10% 的住院患者獲得醫(yī)院相關感染[2]。陳莉丹等[3]研究認為,選擇高效無菌的吸痰方式能夠有效降低呼吸道院內感染的發(fā)生率。如何高效率無菌吸痰,從而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并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是臨床醫(yī)護人員及醫(yī)院感染管理的重點關注問題。傳統(tǒng)方法操作復雜,每次沖洗用生理鹽水量不易控制且反復將連接管頭端插入瓶中,易引起連接管頭端污染[4]。針對以上不足,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六醫(yī)學中心研制了一款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簡稱“沖洗接頭”),專利號:ZL 2020 2 1684079.1,該新型沖洗接頭改進了現(xiàn)有沖洗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方式,優(yōu)化了臨床操作,降低了院內感染發(fā)生率,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的“沖洗接頭”是由管接頭、透明軟管、橡膠塞3 個部分組成的一體式結構。見圖1。在使用時,透明軟管插入到剛打開的生理鹽水瓶中,橡膠塞封堵在瓶口處,管接頭置于瓶口上方,吸引器連接管的沖洗端接入到管接頭上,操作者拇指堵住管接頭按壓部內的開孔,拇指堵住開孔1 次即完成1 次沖洗,沖洗完畢后將吸引器連接管與管接頭斷開即可。見圖2。該沖洗接頭節(jié)省了操作時間,可通過操作者拇指控制堵住開孔的時間及頻次以控制沖洗生理鹽水的量及次數(shù),且密閉式?jīng)_洗方式不會對瓶中的沖洗用生理鹽水造成污染,從而解決了連接管頭端因頻繁接觸沖洗生理鹽水而造成污染等問題;其中“沖洗接頭”頂端單向瓣膜設計避免了空氣中灰塵等污染物通過頂端開口進入沖洗生理鹽水,管接頭內凹圓形設計(見圖1 中“按壓部”)可有效防止開孔(見圖1 中“開孔”)漏氣并增加了操作者使用舒適度。
圖1 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結構示意圖
圖2 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使用方法示意圖
選擇2020 年9 月至2021 年9 月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六醫(yī)學中心高壓氧科60 名氣管切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自身對照、重復測量的方式,按照使用傳統(tǒng)方法及使用沖洗接頭沖洗連接管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納入標準:(1)隨機抽取在高壓氧科治療的氣管切開使用塑料套管的患者60 例;(2)年齡16~70 歲;(3)生命體征在正常范圍內;(4)感染指標無異常。排除標準:(1)使用非傳統(tǒng)方式吸痰患者,如使用一次性密閉式吸痰管吸痰的患者;(2)1 周內曾行或正在行抗感染治療的患者。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護理操作中,吸痰是較常見的需要沖洗連接管的操作,因此在效果驗證部分,本研究選擇經(jīng)氣管切開處吸痰這一操作進行研究對比。采取自身對照、重復測量的方式,研究對象連續(xù)使用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沖洗連接管7 d,作為試驗組;采用傳統(tǒng)方式?jīng)_洗連接管連續(xù)使用7 d,作為對照組。2 組每用完1 瓶生理鹽水即更換1 個沖洗接頭。見圖2。
2.3.1 單次沖洗時間 試驗組使用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沖洗負壓吸引器連接管,記錄完成單次沖洗操作時間;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方式?jīng)_洗負壓吸引器連接管,由同一醫(yī)護人員操作并記錄完成單次沖洗操作時間。
2.3.2 連接管頭端及內壁細菌菌落數(shù) 在連續(xù)使用連接管的第3 天及第7 天,使用生理鹽水浸濕過的咽拭子在連接管頭端、連接管內壁2 cm 處順時針旋轉咽拭子2 圈采樣,留取樣本立即送檢,進行細菌培養(yǎng)。按照醫(yī)院醫(yī)療物品分類標準,中心負壓吸引器的集液瓶、連接管屬于中度危險性醫(yī)療物品[5],根據(jù)GB15982?2021《醫(yī)院消毒衛(wèi)生標準》中規(guī)定中度危險性醫(yī)療器材的菌落總數(shù)應≤20 CFU/件(CFU/g或CFU/100 cm2),不得檢出致病性微生物[6]。小型物體表面的結果計算用CFU/件表示[7]。
應用Excel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導入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單次沖洗操作用時(5.238 ± 0.116)s;對照組單次沖洗操作用時(11.580 ± 0.271)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試驗組連續(xù)使用連接管第3 天和第7 天測得頭端及內壁2 cm 處菌落數(shù)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連續(xù)使用不同天數(shù)時連接管頭端及內壁2 cm 菌落數(shù)結果比較(CFU/件,± s)
表1 試驗組與對照組連續(xù)使用不同天數(shù)時連接管頭端及內壁2 cm 菌落數(shù)結果比較(CFU/件,± s)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shù)60 60第3 天第7 天頭端菌落數(shù)4.165 ± 0.353 8.388 ± 0.583 5.081<0.01內壁2 cm 菌落數(shù)4.050 ± 0.776 7.300 ± 0.818 4.468<0.01頭端菌落數(shù)6.467 ± 0.637 12.750 ± 1.288 5.737<0.01內壁2 cm 菌落數(shù)7.867 ± 1.103 12.670 ± 1.397 6.134<0.01
本研究前期經(jīng)文獻檢索,與密閉式?jīng)_洗方式相關的研究檢索到的為“一次性密閉式吸痰管”的應用,密閉式吸痰管可以達到密閉式?jīng)_洗連接管的目的,但費用較高,操作復雜,且只針對有吸痰操作需求時才可使用,應用領域較為局限。徐沛金等[8]研制的“一次性可調控負壓吸引器管 ”及趙玉玲等[9]研制的“負壓吸引器連接管端保護頭”等專利部分解決了負壓裝置吸引力大小的調控,降低連接管頭端污染等單一問題,本研究的沖洗接頭可用于與負壓吸引裝置相關的多種操作中,利用經(jīng)濟實用的材料制作,突破現(xiàn)有開放式?jīng)_洗連接管費時、不可控、易污染連接管頭端等不足,實現(xiàn)了簡化沖洗步驟、沖洗生理鹽水量可控、密閉式?jīng)_洗降低連接管頭端污染概率和減少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的目的。
試驗組單次沖洗操作用時明顯短于對照組,說明沖洗接頭的使用大大節(jié)省了臨床護理操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對于重癥監(jiān)護室(ICU)等重癥患者較多的科室,吸痰是搶救時常用的一種護理操作,使用沖洗接頭沖洗連接管能夠在搶救時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時間,從而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試驗組連續(xù)使用連接管的第3 天、第7 天頭端及內壁2 cm 處菌落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裴艷玲等[10]研究認為,傳統(tǒng)的沖洗連接管方式將連接管頭端反復浸泡在液體中,液體暴露在空氣中,會增加污染機會,且難免有殘留在連接管頭端的痰液,護士在進行再次吸痰操作時,手可能會接觸潮濕的連接管頭端,增加了患者感染概率,護士在提起連接管頭端時,可能會有溶液濺落在工作服上,也會增加醫(yī)務人員的感染概率。何春梅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醫(yī)護人員在吸痰過程中,常因連接管頭端觸碰患者用物或分泌物,或手衛(wèi)生規(guī)范執(zhí)行不到位等因素,導致已感染致病菌患者的細菌轉移至吸痰連接管而造成污染。本研究的沖洗接頭為密閉式設計,且為滅菌一次性獨立包裝用具,可通過操作者拇指控制堵住開孔的時間及頻次,從而控制沖洗用生理鹽水的量及次數(shù),密閉式?jīng)_洗方式不會對沖洗的生理鹽水造成污染,也解決了連接管頭端因頻繁接觸生理鹽水而造成醫(yī)務人員手部污染的情況,進而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一次性密閉式負壓吸引器連接管沖洗接頭實現(xiàn)了節(jié)省沖洗時間,降低連接管頭端污染概率,并減少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的目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