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雅斌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吨行W德育工作指南》強調(diào)要將德育滲透至各學科教學全過程。英語學科具有育人性,英語課堂是進行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眾所周知,英語教材是進行英語課堂教學的依據(jù)。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外研版《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教材編寫人員緊扣不同的德育元素,編設了不同的德育內(nèi)容,如愛國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保護環(huán)境、助人為樂教育等。在結合英語教學與德育時,教師要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深入研讀英語教材,挖掘德育內(nèi)容,發(fā)揮育人智慧,使用多樣方式,引導學生建立良好認知,受到德育熏陶。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形成愛國意識的關鍵階段。在愛國意識的支撐下,個體會踐行良好行為,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1]。因此,在結合英語課堂教學與德育時,教師可以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入手點,研讀教材,挖掘相關內(nèi)容,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增強愛國意識。
以五年級(下冊)Module 1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為例,本單元的語篇內(nèi)容為:記者采訪了一個老婦人,老婦人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飽含深情地講述了過去艱苦的生活和當下的幸福生活,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該語篇為教師提供了愛國主義教育便利。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依據(jù)語篇內(nèi)容,向?qū)W生提出問題:“Was life in the past different from now?”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回想生活經(jīng)歷,從不同角度審視生活的變化,暢所欲言。如有學生說道:“In the past, there were not many cars on the road. Now,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ars on the road.”還有學生說道:“In the past, we had classes in the classroom. Now, we can study online.”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追問:“Why has our life changed like this?”此時,學生給出多種回答。教師不做點評,而是播放微課,直觀展現(xiàn)語篇內(nèi)容。在觀看微課時,學生認真傾聽,了解老婦人年輕時的生活和現(xiàn)在的生活,感受生活的變化。部分學生在聽到“China is changing”時,心潮澎湃,意識到“我們的國家在不斷強盛”,從心底產(chǎn)生自豪感。立足于此,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解讀語篇,深入探尋生活變化,感受國家持續(xù)發(fā)展,學會珍惜幸福生活。
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個體必須踐行的道德規(guī)范[2]。文明禮儀教育內(nèi)容有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等。教材中的文明禮儀教育內(nèi)容不勝枚舉。在結合英語課堂教學與德育時,教師可以以文明禮儀教育為指引,挖掘相關內(nèi)容,并以此為基礎,應用適宜的方式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以三年級(上冊)Module 1 Unit 1 I'm Sam.為例,本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是新學期學生們見面,互相打招呼,主動介紹彼此。在打招呼和介紹彼此時,學生要使用文明用語。于是,教師從打招呼、介紹彼此入手,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教師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發(fā)揮示范作用,主動向?qū)W生打招呼。如教師走到一個學生身邊,向他打招呼:“Hello! Nice to meet you.”在體驗生活時,不少學生有打招呼經(jīng)歷,積累了經(jīng)驗。所以在教師的示范下,學生遷移生活認知,踴躍應答。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打招呼的原因。在生活經(jīng)歷的支撐下,大部分學生聯(lián)想到“打招呼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行為”。教師對此進行贊賞,并發(fā)問:“Besides saying hello, what other ways are there to greet each other?”學生繼續(xù)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歷,介紹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如鞠躬、握手等。此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兩兩演示。在演示的過程中,學生邊說邊做,鍛煉了語用能力,掌握了不同的打招呼方式,積累了文明禮儀經(jīng)驗,便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傳統(tǒng)習俗是傳統(tǒng)文化的彰顯。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傳統(tǒng)習俗[3]。教師可以以中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為重點,引導學生辨析,借此感知中西方文化差異,塑造良好世界觀。
以四年級(上冊)Module 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為例,本單元插圖展現(xiàn)了Amy 過生日的場景。在閱讀插圖時,學生看到了生日蛋糕。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西方慶祝生日的方式不同。于是,教師鼓勵學生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歷,描述中西方國家慶祝生日的方式。有學生提道:“傳統(tǒng)的中國人慶祝生日會吃面條,而西方國家的人慶祝生日會吃蛋糕?!被诖耍處熆蓮奈幕嵌冉榻B慶祝生日方式背后的文化差異——生日吃面條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起源于唐朝,寓意“長壽”;吃蛋糕是西方人的生日習俗,源于希臘,表達對女神阿耳忒彌斯的崇敬之情。學生認真傾聽,認知中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及文化差異。此時,有學生提出疑問:“現(xiàn)在我們過生日也會吃蛋糕,這是為什么?”教師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并明確告知他們:“在中外文化不斷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中國逐漸借鑒了西方國家的部分傳統(tǒng)習俗。這意味著,我們要尊重各國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绱?,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文化儲備,還正確地認知了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建立良好的世界觀,為進行跨文化交際奠定堅實基礎。
風景名勝是各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承載,彰顯著社會的歷史發(fā)展、精神文明進步[4]。通過“游覽”各國的風景名勝,學生可以建立良好的文化認知,塑造良好的世界觀。
以五年級(上冊)Module 3 Unit 2 Daming took a photo of his father.為例,本單元語篇講述了Daming和爸爸爬長城的故事。學生“游覽”長城,可以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結合語篇內(nèi)容,先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視頻——八達嶺長城旅游宣傳片。雄壯的景象一經(jīng)展現(xiàn),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大部分學生在觀看時,發(fā)出陣陣驚呼,從心底產(chǎn)生自豪感。在播放微課后,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語篇中,分析Daming 和爸爸的長城之旅。同時,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建立思維導圖,從不同角度凸顯“They walked on the wall for one hour.”。在思維導圖的助力下,學生邏輯清晰地梳理語篇內(nèi)容,同時了解到“The wall is very old and very long.”。這時,一些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自發(fā)提問,如“古代沒有大型設備,人們是如何建造長城的呢?”教師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并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播放微課——建造長城的故事。直觀的視頻內(nèi)容將學生帶入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在有所了解后,學生興致高昂,想要知道更多內(nèi)容,紛紛提出問題。教師使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方面介紹長城,不僅使學生梳理了語篇,建立了良好的認知,還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建立了歷史認知,感受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雄偉壯麗,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德育目的中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在童年時期形成高尚情感[5]。幫助他人是高尚情感的實踐表現(xiàn)。同時,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生會自覺踐行良好行為,做到知行合一,塑造良好品行。對此,在結合英語教學與德育時,教師可以挖掘助人為樂內(nèi)容,進行助人為樂教育。
以四年級(上冊)Module 1 Unit 1 Go straight on.為例,本單元第二部分內(nèi)容為:Amy 和Sam 在路上遇到一只迷路的小狗。他們根據(jù)小狗脖子上的牌子,了解小狗的住址。然后,他們一路問路,將小狗送回家,得到了主人的感謝。這一內(nèi)容蘊含著助人為樂這一德育元素,同時還蘊含著遇到困難向他人尋求幫助的方法、感謝他人的幫助等德育元素。立足單元內(nèi)容,教師先引導學生解讀語篇,掌握語言知識,積累問路、尋求幫助等經(jīng)驗,初步受到德育熏陶。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創(chuàng)設“文具盒掉落了”這一情境。在情境中,小組中的一名成員假裝自己的鉛筆盒掉了,一名成員主動幫忙撿起文具盒。在此過程中,其他成員依據(jù)具體場景,使用go straight、turn right 等短語,描述文具盒所在位置,為撿文具盒的成員提供幫助。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全體小組成員互相幫助,解決了問題,順其自然地增強了助人為樂意識。同時,學生靈活應用課堂所學,便于加深理解,鍛煉語用能力。
小學階段是個體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良好習慣包括合理計劃、提前準備、整理物品等[6]。在良好習慣的助力下,學生會積極體驗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大部分小學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行為習慣不佳。對此,在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和德育時,教師可以審視教材內(nèi)容,挖掘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內(nèi)容,并以此為基礎組織適當?shù)幕顒?,讓學生在體驗中積累經(jīng)驗,夯實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
以四年級(下冊)Module 3 Unit 2 On Monday I'll go swimming.為例,在本單元第一部分內(nèi)容中,兩個孩子討論即將到來的小長假。其中,小女孩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小長假計劃,確定了每天要做的事情。在課堂上,教師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組織聽與說活動,讓學生了解小女孩制訂的小長假計劃。在學生建立一定的認知后,教師以國慶假期為背景,鼓勵學生回想自己之前是如何度過國慶假期的。在描述時,大部分學生提到自己沒有制訂計劃,每天想到做什么就做什么。此時,一些學生抱怨自己沒有任何假期收獲。針對此情況,教師鼓勵學生試著設想自己下一個國慶假期要做的事情,制訂假期計劃。在制訂計劃時,大部分學生發(fā)揮自主性,聯(lián)想自己要做的事情。同時,學生建立表格或制作思維導圖,完善自己的假期計劃。
通過體驗此活動,學生積累了制訂假期計劃的經(jīng)驗,增強了制訂計劃的意識,有利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心理健康教育可助力學生塑造健康的心理。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較豐富,如贊賞他人、勇敢、堅持等。在結合英語課堂教學與德育時,教師可以研讀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以四年級(上冊)的Reading for Pleasure:Jack and the Beanstalk 為例,故事內(nèi)容為Jack 勇敢地躲避巨人,砍斷巨大的藤蘿,將母雞帶回家中,并將金雞蛋分給窮人。故事贊揚了Jack 的勇敢,助人為樂。圍繞故事內(nèi)容,教師采用主線閱讀法,引導學生感受Jack的勇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上,教師先引導學生一起觀看視頻,走進具體場景,學習cow、magic beans 等詞匯。接著,教師播放錄音,引導學生認真傾聽,記錄Jack 的動作。在播放錄音后,教師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展示自己的記錄成果。學生的記錄內(nèi)容有climb、take、cut 等。根據(jù)記錄內(nèi)容,教師化身為Jack,做出相關動作,演繹故事內(nèi)容。學生認真觀看,發(fā)現(xiàn)動作漏洞,自覺彌補。在全體學生的踴躍參與下,記錄內(nèi)容變得愈加豐富。Jack 的動作也因此愈加完整。于是,教師鼓勵學生扮演角色,演繹Jack 的動作。在演繹動作時,學生能通過經(jīng)歷Jack 勇敢與巨人斗爭的過程,了解故事內(nèi)容,同時受到Jack 身上美好品質(zhì)的熏陶,做一個勇敢的人。
綜上所述,有效結合英語教學與德育,可以使學生在掌握英語所學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助人為樂教育等熏陶,便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對此,在實施小學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德育內(nèi)容,并以此為基礎,應用恰當?shù)姆绞?,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積極體驗,掌握英語所學,建立道德認知,推動立德樹人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