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強
位于江蘇省句容市的茅山是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jù)地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江蘇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學(以下簡稱“茅小”)坐落在這片熱土上,有義務和責任扛起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歷史使命。為此,學校一直努力利用好茅山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切實將紅色文化基因滲透進學生的血液,滋養(yǎng)紅色基因,擦亮生命底色。
茅小立足區(qū)域特點,積極營造內外聯(lián)動、協(xié)同育人的文化氛圍,努力盤活校內外紅色文化資源,構建校內校外相互融通、互為一體的物型文化空間,滋養(yǎng)學生的紅色心靈與情懷。茅小圍繞“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紅色文化育人價值取向,統(tǒng)合政府、學校、基地、家庭的力量,構建了政府推動、學校主動、基地互動、家庭協(xié)動的“四力聯(lián)動”的紅色教育推進模式,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多元合力,共同畫好立德樹人“同心圓”。
一是政府推動,大力營造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的輿論氛圍。茅山風景區(qū)黨工委、管委會出臺了《關于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茅山老區(qū)精神的指導意見》《關于紅色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從目標、原則、舉措、保障機制等方面整體架構了區(qū)域紅色文化教育推進體系,明確各個部門協(xié)同推進的職責,形成了有力有效的保障機制。
二是學校主動,強化紅色文化教育落實的主體責任。學校積極研制紅色文化教育目標,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設紅色文化環(huán)境,構建紅色文化課程,探索紅色文化教育實施路徑與策略,建立紅色文化育人評價體系,落實紅色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培訓培養(yǎng),保障紅色文化教育的落地實施。茅小立足茅山地域紅色資源,精心打造校園紅色文化環(huán)境,開辟了東進文化大道、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文化陳列室、國防軍事訓練場等紅色文化體驗場。校園里隨處可見名人名言、名人畫像、新四軍小故事、革命文物。文化長廊里分布著革命領袖詩詞、新四軍主力部隊概況、蘇南抗戰(zhàn)軍事將領一覽表等內容,洋溢著濃郁的紅色文化氣息。學生漫步校園,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與先烈對話,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接受革命文化熏陶,生成愛國情愫和報國情懷。
三是基地互動,有效統(tǒng)整和盤活紅色文化資源。茅小充分利用茅山地區(qū)紅色資源,把紅色文化基地建設納入學校課程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精心盤點和遴選學生紅色文化實踐體驗和研學基地,為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持。茅山作為全國開辟最早、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jù)地之一,紅色文化資源獨特且豐富。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眾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星羅棋布,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寶貴資源。茅小在茅山風景區(qū)黨工委、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開展結對共建活動。目前,學校已經將學校周邊的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小號手雕像、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東進棧道、茅山鐵軍營、新四軍醫(yī)療所舊址、新四軍修械所舊址、陳莊新四軍水壩舊址等連點成線,開發(fā)為學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群,形成了一條紅色文化資源鏈,為茅小學生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開展紅色研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和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學校還與東部戰(zhàn)區(qū)政治工作部結成援建單位,東部戰(zhàn)區(qū)政治工作部每年以項目援建的形式幫助茅小開展國防教育和紅色教育。茅小與對方開展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組織師生參觀該戰(zhàn)區(qū)軍事展覽館,共享資源,培育時代新人。學校被教育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lián)合授予“全國八一愛民學校”稱號。
四是家庭協(xié)動,努力形成家校同心同向育人格局。學校印發(fā)《關于家校協(xié)同加強革命文化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倡議書》,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宣講其意義與價值,引導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六個一”活動——同讀一本紅色圖書、同看一部紅色影視、同講一個紅色故事、同訪一處紅色遺址、同唱一首紅色經典歌曲、同誦一首紅色經典詩詞,積極營造親子共學共享家庭氛圍。
課程育人是紅色文化教育的根本途徑,也是核心環(huán)節(jié)。茅小以“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為理念,以培養(yǎng)忠貞愛國、志存高遠、堅毅果敢、擔當奉獻的新時代“茅山娃”為目標,堅持立足本土,依托國家教材,通過對茅山紅色文化資源和國家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遴選、整合,精心繪制校本紅色文化教育課程圖譜,并根據(jù)學生年段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構建了校本紅色文化教育進階課程體系。紅色文化認知、紅色文化養(yǎng)成、紅色文化體悟、紅色文化研學、紅色文化拓展五大板塊,使紅色文化精髓逐步浸潤學生的血液,內化為學生的信仰之魂、精神之鈣和品行之根。
其一,紅色文化認知課程,引導學生感知崢嶸歲月和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茅小收集整理茅山地區(qū)革命史料、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等,汲取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營養(yǎng),編寫《茅山紅色記憶》《茅山紅色印跡》《茅山紅色信仰》等讀本,匯編《茅山紅色詩文選》作為補充讀物,精選《茅山謠》《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長征紅歌》《黃河大合唱》等歌曲作為音樂學科補充教學材料,增進學生對革命斗爭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了解,豐富學生的紅色文化認知。
其二,紅色文化素養(yǎng)課程,涵育學生道德情操,使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茅小開展紅色教學周活動,深入挖掘國家教材中《吃水不忘挖井人》《軍神》《朱德的扁擔》《青山處處埋忠骨》《清貧》《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內涵,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整理和講述《韋崗戰(zhàn)斗》《奇襲洋橋》《攻破句容城》等句容本土紅色事跡,引導學生講好新四軍故事,學習革命軍人紀律嚴明、一心為民、大公無私的優(yōu)良品行;開展軍訓活動,使學生形成步調一致、雷厲風行的優(yōu)良作風,養(yǎng)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行。
其三,紅色文化體悟課程,點燃學生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茅小以校園為圓心、紅色基地為半徑組織學生開展尋訪革命遺址、瞻仰茅山小號手犧牲地、參觀新四軍紀念場館、觀看紅色影視、聆聽紅色故事、誦讀紅色詩詞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重走先輩路、重溫戰(zhàn)斗景、緬懷先烈志,喚起學生心底的崇高理想信念和愛國愛民情懷,堅定他們的初心與使命。
其四,紅色文化研學課程,堅定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學校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確立“尋訪東進路,繼承先輩志”“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雷鋒精神”等研學主題,引領學生深度探尋歷史文獻、歷史人物、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內蘊的精神價值。
其五,紅色文化拓展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校注重把本土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紅色文化資源融會貫通,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途徑,通過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紅色經典作品主題閱讀、觀看紅色經典影視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視野。學校注重把紅色文化教育與新時代學校德育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國旗下講話、“小鐵軍”夏令營等活動,使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彰顯新時代氣息,注重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小學生的生活主線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弘揚革命傳統(tǒng)精神,立志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
茅小遵循兒童成長規(guī)律,積極探索紅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通過“融、訪、悟、講、行”實踐范式的落實,保障實施效果。
“融”即融合滲透,讓紅色文化教育切實落地。一是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力求讓每一面墻壁、每一處景點、每一個角落“會呼吸”“會說話”“會生長”,滋養(yǎng)學生的道德心靈;二是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學科課堂教學,通過舉辦“紅色文化教學周”活動,引導教師關注教材中的紅色元素,并恰當融入茅山紅色文化資源;三是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學校德育活動,通過節(jié)慶活動、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等,組織學生開展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看紅色影視、讀紅色書籍、誦紅色詩詞等活動,以多途徑融合滲透,使紅色文化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靈。
“訪”即尋訪、走訪,讓紅色文化資源彰顯活力。學校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重走東進路”“走訪新四軍戰(zhàn)士”等紅色研學旅行活動。學生尋訪紅色遺址、走訪革命先輩、重返烽火歲月、聆聽紅色故事、緬懷革命先烈,實地實境感受先輩的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顒硬辉偈菃渭兊穆眯杏^光,而是注重生命體驗的文化之旅、心靈之旅,有效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沖擊力、震撼力、感召力效應。
“悟”即體驗、感悟,讓紅色文化教育觸及靈魂。紅色文化教育是一場“以身體之,以心驗之”的體驗教育。只有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育人價值。學校十分重視學生“悟”的環(huán)節(jié),每一次教育活動后,都會組織學生通過主題班會或少先隊活動等方式,聯(lián)系自我談體會、聯(lián)系實際說心得、聯(lián)系主題寫感想。學生往往從一次研學活動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從一本紅色圖書中受到靈魂的洗滌,從一個紅色故事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從一部紅色影視中得到思想的啟迪。讓學生暢談、抒發(fā)內心感受,不僅體現(xiàn)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相互激勵的效果。
“講”即開展演講,讓紅色文化教育效應外顯。在尋訪紅色遺址、聆聽紅色故事、觀看紅色影視等基礎上,茅小不僅組織學生交流內心感悟,還定期舉辦班級、年級和校級演講會,在廣泛開展寫體會、寫感想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層層遴選,選出優(yōu)秀選手進行校級演講,進一步鞏固、拓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行”即躬身踐行,讓紅色文化基因內化生長。“知之愈深,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深?!睂W校注重實踐育人的價值,努力將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轉化為實際行動,設計了“讓理想信念在奮斗中閃光”“讓傳統(tǒng)美德在細節(jié)中出彩”“報效祖國從我做起”“勇于拼搏,戰(zhàn)勝困難”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茅小通過組建“小鐵軍文明監(jiān)督崗”“學雷鋒小組”“小鐵軍導游隊”“茅山娃志愿者小隊”等組織,引導學生立足實際,從自我做起,通過勤奮學習、攻克難關、嚴以律己、樂于助人、奉獻愛心、心系家鄉(xiāng)、服務社會、加強鍛煉、強身健體等具體行動,將紅色精神、家國情懷、傳統(tǒng)美德、優(yōu)良品行的傳承與弘揚落到實處,讓紅色文化基因不斷內生壯大。
一是構建一體化紅色素養(yǎng)評價指標。學校堅持素養(yǎng)為本,成長為軸,基于紅色認知、紅色精神、紅色情懷、紅色品行等四個關鍵要素,建立多維紅色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對高質量實施紅色文化教育起到引領作用。
二是建立發(fā)展性紅色素養(yǎng)評價體系。分學段制定評價細則,分層化評價學生紅色素養(yǎng)的動態(tài)發(fā)展水平。通過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的觀察記錄,以及教育活動后的具體收獲,綜合評價學生紅色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同時,學校還建立表彰平臺,定期開展道德之星、文明之星、紀律之星、進步之星等評選表彰活動,將增值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方式上,茅小推行學校、家庭、社區(qū)、基地多元主體參與評價的策略,提高了評價的公平公正度。
三是開發(fā)可視化紅色素養(yǎng)評價平臺。茅小進一步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建設,對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情感行為表現(xiàn),以及受教育的成果感受(感受、體會)進行及時記錄并評價,展示學生動態(tài)成長軌跡。同時,建立茅山娃紅色文化教育App 電子化評價平臺,實現(xiàn)“政府—學?!彝ァ亍鐓^(qū)”對接,形成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多主體線上評價。每學期結束,教師都堅持對班級每一個學生的紅色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撰寫述評,進行綜合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