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克孜爾石窟外觀
行駛在獨庫公路上,沿途不僅有令人驚艷的各種風(fēng)光美景,還有古絲綢之路上各種文化碰撞出來的古城、石窟和壁畫。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比敦煌石窟歷史還要久遠(yuǎn)的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又叫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坐落在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zhèn)東南明屋塔格山的斷崖上。歷史上,這里屬于古龜茲(qiū cí)國的范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古印度、古希臘、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之處。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震撼的天山神秘大峽谷、美麗的高山湖泊……舉世聞名的龜茲文化即發(fā)祥于此,傳說《西游記》中“女兒國”遺址就在龜茲故地。
克孜爾石窟前的鳩摩羅什雕像
克孜爾千佛洞是一座佛教石窟,是龜茲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壁畫面積最多的一處石窟群,總體走向呈東西向,綿延約三千米,洞窟分為四個區(qū)域:谷西、谷內(nèi)、谷東和后山。其中的佛教造像和壁畫,大多完成在公元3—8 世紀(jì)中葉,這個時期是龜茲古國佛教發(fā)展最興盛的時期。
千百年來,因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石窟中的造像多已損毀,一部分美輪美奐的壁畫留存了下來。壁畫的內(nèi)容包括佛、菩薩、比丘、天龍八部、飛天和佛傳、本生、因緣故事等。他們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繪于中心石窟和方形窟的不同部位,最有特點的是以象征性的山巒圖案劃分出許多菱形小格中的各種故事畫,每個菱形中用最有代表的畫面來反映一個本生或因緣故事,被譽(yù)為“佛教故事的海洋”。
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中還有一些直接或間接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畫面:69 窟中的禮佛洞是最著名的一幅,畫中的國王“不剪發(fā)”“錦袍寶帶”,其衣冠服飾與文獻(xiàn)記載龜茲王、王后的服飾相同;一些洞窟中還有許多身著龜茲服飾的供養(yǎng)人像,人像旁還有用龜茲文寫著的姓名和身份,從而知道有國王、王后和王公、大臣等。另外,175 窟甬道壁上牛耕圖中的鐵鏵與漢代鐵鏵相似;耕作圖中的農(nóng)夫使用的“坎土鏝”一直使用至今。這些融會貫通了東西方佛教藝術(shù)的壁畫,濃郁的想象力和故事性讓各種形象簡直像是活在巖壁上,呼之欲出。
獨庫公路簡圖
作為龜茲石窟藝術(shù)的發(fā)祥地之一,克孜爾石窟也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的起始點,它不僅以壁畫形式生動記錄了絲綢之路上古往今來的燦爛篇章,還在古龜茲文化遺物存世稀少的今天,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龜茲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堪稱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