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
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會心生厭倦,城市的鋼筋水泥森林里找不到向往的生活。遠處那清新的自然,綠色的森林,以及每一個鳥鳴花香的晨與昏都時時刻刻召喚著我,召喚著身體里那疲憊的靈魂。
前段日子放假,我忽然想起遠在貴州堂安支教的好友,便買了張車票動身前往,一是想去見識見識貴州的山水,順便探望朋友,二是想釋放身體里浮躁不安的靈魂。
堂安侗寨位于貴州省黎平縣,三面環(huán)山,上百座吊腳樓嵌于梯田之上,遠望去如一簇簇青色火苗跳躍在大山之中。
天空蔚藍,眼前的堂安如一座神的殿堂,似乎將所有天地靈氣都蘊藏在那些古老的吊腳樓之中。
還未走近,一座高聳的鼓樓映入眼簾。幾個侗族老人身著民族服飾,默然踞于樓前,仿佛已靜坐千年。貴州的鼓樓以杉木為材,不用一釘一鉚,全以榫槽銜接,結合了聰明的侗家人桀驁的野性與婉約的俊美。精巧的樓尖飾有象征吉祥的寶葫蘆、千年鶴。檐角卷翹,一眼望去,如飛鶴般一字排開。其間又有各色彩繪與雕塑鑲嵌于上,如一幅神秘而又亮麗的古老詩篇。不過,撥開華麗之表,人們在樓宇間勞作、憩息,似乎更多的是煙火畫卷。
過了鼓樓,穿過一道木門后豁然開朗。一座小小的樓房內傳來歡聲笑語。學校是由過去寨子里的祠堂改建的,半新半舊,有些像是改良過的吊腳樓。
我連忙打電話給朋友,不久,朋友走出來接我。
半年多不見,朋友黑了許多,原本白凈的臉上漾起了一團云貴高原特有的高原紅。我問她支教的感覺如何,她笑了笑,眼里閃過一絲火花。
學校的面積不大,主體建筑為一棟兩層的紅色小樓,入鄉(xiāng)隨俗,小樓外觀也修成了侗寨吊腳樓的樣式。雖隱于深山,但小學的設施頗為齊全,兩層的教學樓前,有一座剛修好的籃球場,一群學生正在教學樓前的籃球場上玩鬧嬉戲。
一進學校,就有一堆孩子圍了過來,對我這個外來客人指指點點。好友笑瞇瞇地向他們介紹:這是我朋友。
孩子們哄笑一聲散開去,似乎已經(jīng)把我當成了他們未來的親人。
整個學校人不多,僅幾十個學生。學校里支教的老師就好友一個,當時一起來支教的幾個年輕人陸陸續(xù)續(xù)都走了,只剩下她一人還留守在這里。這里不僅風景秀麗、民風淳樸,而且學生們活潑可愛,像山野里的野花般天真爛漫。剛到這里時,她望著這一張張渴望求知的笑臉,竟然不知如何去回應這些熱切的眼神。后來,好友向校長申請了一間教室,辟了一個小小的閱覽室,自己花錢在網(wǎng)上給學生買了許多二手書籍,又想方設法接收了許多熱心人捐贈的書籍。平日上完課,她就和學生們在這簡陋的閱覽室里孜孜不倦地求學。
我不禁感嘆,這山野之間的小學堂在朋友的經(jīng)營下隱隱有白鹿書院之風呀!
這時,上課鈴響起,朋友又急急忙忙地趕去上課。朋友這節(jié)課教的是寫作與閱讀,老師講得繪聲繪色,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我站在古老而又充滿民族風味的庭院里不禁也聽得癡了。
臨走時,我問朋友準備何時回深圳。她搖了搖頭,說歸期還不一定呢。這里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她,她也放不下孩子們。最重要的是,她知道,哪怕只付出些微努力,給這些山里孩子們一點點改變,或許就會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這種獲得感與成就感是城市里朝九晚五的生活所不能比擬的。
幾天后,我一個人踏上了回程?;厥淄?,那一只只矗立飛檐或樓頂?shù)那犏Q在蒼茫山色里展翅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