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一
“詩圣”杜甫在成都的時候,盡管日子過得并不寬裕,可依然會想盡辦法品味當(dāng)?shù)氐母魃朗场T诒姸嗝朗钞?dāng)中,有一道令他印象深刻,那就是槐葉冷淘。
所謂“槐葉冷淘”,是以槐葉汁水和面,再切成絲條狀,煮熟后再過涼水食用的涼面。杜甫吃“冷淘”時,自豪地表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槐葉冷淘》)皇帝納涼時也吃這種面,咱和皇上吃的面是一樣的呀。吃的時候“加餐愁欲無”,總擔(dān)心不夠吃。吃完后“勸人投此珠”,建議大家有機會都嘗一嘗。
實際上,以槐葉汁水入面,可能是唐時四川地區(qū)的獨特制面方式。但“冷淘”,卻是唐宋時期是特別流行的一種小吃。《唐六典》中便有如下記載:“冬月量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崩涮?,幾乎是當(dāng)時夏天必吃的一種時令美食。老百姓做涼面,過涼水也成。但地道的冷淘,必須用冰塊冰鎮(zhèn)。
雖然古代沒有冰箱,可這并不妨礙古人用冰塊來制作各類消暑美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們已經(jīng)懂得在冬日鑿冰,貯藏于冰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舊唐書》中曾有記載,唐朝時期,宮廷內(nèi)專門設(shè)置了膳部郎中、員外郎等職,他們便擔(dān)負有管理藏冰食料的職責(zé)。因此,對于皇帝來說,想吃上一份地道的冰鎮(zhèn)涼面,并非難事。
對于古代大臣們來說,夏日想吃冰,雖然沒有那么唾手可得,但也并沒有那難。一到炎炎夏日,他們便有“高溫福利”,即皇帝通常會為大臣們賜冰。歐陽修曾在三伏天里收到過御賜冰塊,但他舍不得自己獨享,于是轉(zhuǎn)送給了自己的好朋友梅堯臣。不過,梅堯臣“畏冷不敢食”(《中伏日永叔遺冰》),又將冰塊轉(zhuǎn)送給了自己的孩子。
明清時期,這樣的傳統(tǒng)依然得到了延續(xù)。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曾記述道:“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清末的《燕京歲時記》中亦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之語。當(dāng)時的大臣們能夠領(lǐng)取到由工部統(tǒng)一制作分發(fā)的冰票,并憑著冰票前往冰窖中自行領(lǐng)取。根據(jù)官職大小的不同,冰票也“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夏日酷暑,能夠得到冰塊的滋潤,既能祛除暑熱,還可提振精神。正所謂“冬冰冽冽雖可畏,夏冰皎皎人共喜”(北宋·孔武仲《食冰》)。大概很少人能在夏日里拒絕冰塊冷飲。不過,對于古代老百姓們來說,夏日里想得到冰塊,就不能夠靠皇帝賞賜了。
二
“門前銅盞呼人急,卻是冰兒來賣冰?!保ā渡蛐滩可泼坊▍s付紙三丈索我雜畫》)明代詩人徐渭曾在詩歌中描繪了當(dāng)時夏日里的賣冰人形象。
明代的夏天一到,賣冰的小販們便會出動,走街串巷賣冰塊。賣冰人通常手持兩個銅盞,食客們遠遠地便能聽到銅盞相磕之聲,并紛紛將其形象地稱作“冰盞”?!段骱斡[志》中寫道:當(dāng)時夏日夜游西湖時,“市中敲銅盞賣冰雪者,鏗聒遠近”,遠遠地便能聽到賣冰雪的小販們在敲著銅盞叫賣。
在清朝,小販們挑著冰塊走街串巷,也會用木棒敲著冰盞,吆喝道“冰胡兒”。人們聽敲冰盞和吆喝之聲,就知道冰塊兒要到了。小販們手頭的銅盞,是制作冰鎮(zhèn)美食所用的。比如,將冰塊敲碎后加入飲品之中,便成為了清爽的夏日冷飲。
說起賣冰人,其誕生時間可不晚,早在隋唐時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便出現(xiàn)了賣冰的商販。后唐的《云仙雜記》中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的記載,可見當(dāng)時夏天用冰昂貴。但價格昂貴也得有個度,這不,成書于五代的《唐摭言》中,便以“蒯國人”為主角,講述過一則“蒯人賣冰”的故事。說的是曾經(jīng)有個做買賣的蒯國人在街上賣冰,見路人熱得發(fā)慌,便信口開河,漫天要價。路人惱怒,憤然離去。不久冰化,蒯人錢物兩空。這則故事,反映的應(yīng)當(dāng)是晚唐五代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
時至宋朝,由于藏冰技術(shù)的進步,賣冰成為了一個頗為繁榮的行業(yè)。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提及,每年七月,巷陌雜賣之中少不了冰雪。而如果人們在夏日前往首都旅游的話,也一定要前往一些知名的老字號大店打卡。比如,京城舊宋門外有兩家出售冰塊的大店,他們都以銀器裝盛冰雪,在當(dāng)時最受歡迎。
和其他時代一樣,宋代同樣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賣冰小販。那時的賣冰小販,通常撐著短檐傘遮擋烈日,走街串巷出售冰塊或者冰鎮(zhèn)飲品、小吃。南宋詩人楊萬里在《荔枝歌》里寫道:“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毕娜昭籽?,聽到出售冰飲的小販來到,人們的喜悅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梢姡娜召u冰的小販們,生意一定是極好的。
不過,北宋神宗在位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了“市易法”,在重要城市設(shè)市易司或市易務(wù),平價收購市面上滯銷的貨物,等這類物品在市場上短缺時再賣出。有一天,宋神宗突然對王安石說:“聞榷貨賣冰,致民賣雪都不售?!保ā端螘返龋┞犝f市易務(wù)壟斷了賣冰生意,導(dǎo)致老百姓都不能出售冰雪,這是與民爭利啊。王安石一聽,這分明是個謠言,于是,辯解道:“賣冰乃西園苑,非市易務(wù)。”賣冰的是宮廷的西園苑,和我王安石的“市易法”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三
古代吃貨們吃冰,自然也少不了各類花樣。
我國古代有一種冰鲙,也被叫作冰絲鲙。這種美食是將新鮮魚肉切成薄片,然后將其放在冰塊或冰雪上迅速降溫,以期保持其鮮嫩的口感和色澤。食用時,搭配蒜泥、姜末、醋、醬油、香油等各種調(diào)料攪拌均勻食用,其口感細膩清爽、鮮嫩可口、美味誘人。
人們熟知的冰鎮(zhèn)酸梅湯,也備受古人喜愛。《清稗類鈔》中記載:“酸梅湯,夏日所飲,京、津有之。以冰為原料,屑梅干于中,其味酸?!碑?dāng)時京師賣酸梅湯的小販們,將冰塊和梅干置于銅盞,經(jīng)過顛簸搖晃后制成。路上行人見了,都忍不住要停下腳步,喝上一碗冰鎮(zhèn)酸梅湯。
此外,冰塊還能夠用來冰鎮(zhèn)水果?!肚灏揞愨n》中同樣有相關(guān)記載:“京師夏月之宴客,飣盤既設(shè),先進冰果。冰果者,為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在炎炎夏日,能夠吃上冰鎮(zhèn)水果,該是何等的愜意。
當(dāng)然了,也有些講究的吃客,能夠?qū)⒈鶋K制作出不同的花樣??脊艑W(xué)家們曾在唐代壁畫“野宴圖”中,出現(xiàn)了一種叫“酥山”的食物。所謂“酥山”,其實是唐代人的冰淇淋。“酥山”,是先將奶酪加熱到近乎融化的狀態(tài),然后將其向著容器中滴淋,制作出山巒一般的造型,最后放入冰窖里冷凍。這種“冰淇淋”,在古時候特別流行。
回到《清稗類鈔》中,我們還能看到關(guān)于“冷飲冰”的記錄,說的是晚清時期的上海,夏天時有賣冰塊的人,那些冰塊被叫作冷飲冰,意謂“涼沁心脾,飲之而冷也”。不過,其中卻提到,當(dāng)時愛吃冷飲冰的,大部分是處于底層社會的勞動人民。他們在烈日之下勞作后,便取出冰塊解暑。而當(dāng)時上海的中流以上社會,“則飲冰淇淋矣”。當(dāng)時的部分富裕群體中,夏天已經(jīng)流行吃冰淇淋了。
古人夏日的清爽美食實在太多。僅《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夏月美食,便有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涼水、涼水荔枝膏、沙糖綠豆、黃冷團子、冰雪細料馉饳兒、細索涼粉之類,著實令人眼花繚亂。在有限篇幅內(nèi),我們難以將古人的夏日冰爽美味全部羅列而出,但冰的存在,一定能夠讓他們度過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