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世間萬物所面臨的命運,不少時候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同門,利害為鄰,人之不幸,可能會帶來有幸;自己有幸,可能也會帶給他人不幸,因而“塞翁失馬”的故事所說明的“禍福相倚”的道理是深刻的。畫眉鳥、百靈鳥,會學人話的八哥、鸚鵡,往往有失去自由之厄運,被人活生生地關在籠中,雖有美食,卻是悲慘。
面對榮華富貴,身處功名利祿,那錦繡的衣、可口的食、舒適的住不能說沒有誘惑,但也有著禍的潛伏。越王勾踐大功告成,范蠡駕一葉扁舟游泊于江湖,他還寫信給同僚文種,分析勾踐這個君王只能與人共患難、不能同享樂的特性,講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是文種官迷心竅,樂不思蜀,最后果為越王所殺。而忍智藏鋒的范蠡則改換門庭,終成一代生意大家——“陶朱公”。這正應了古人描繪種稻人的步伐一樣:“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p>
本來,有才總是好事情,但不少時候智慧也有大痛苦。蘇東坡因其才智才歷經磨難,變得滿肚子不合時宜,所以愿兒子癡呆為好,這實乃苦澀之語。而看似木訥無才、不屑張揚的人,也未必就無福。常言說:“巧詐不如拙誠。”“巧詐”,表面上用一種假象掩飾,當別人是傻瓜,視自己是能人,好像是機靈的策略,但是時間一久,伎倆被識破,人們就當看你在演戲了。相反,“拙誠”干脆以老實示人,似一位莊稼漢,看似愚直卻實在,反而贏得了信任。
生活即思想,處世即做人。中國的莊子和西方的蘇格拉底,他們一生身體力行,把哲學的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上。莊子與學生出去時,看到一山民伐樹,高大筆直的樹都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樹則幸存下來,莊子對學生說:“無用乃大用。”而蘇格拉底卻驗證了“哲學家畢生都在為死做準備”那句話,他在飲鴆而死之前還說:“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笨傊?,災禍與幸福是相通的,生存與死亡是相鄰的。
生而為人,必當處世,我們在享福之時,要考慮災禍的發(fā)生。走在“華容道”,常想走“麥城”,防患于未然,“肚飽帶飯,天晴帶傘”,總是不錯的。而當災禍發(fā)生的時候,也不要怨天尤人,最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想到“陽光總在風雨后”這層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或恐好事變壞事,促使壞事變好事。
總之,眼光要放遠一些,視野要放開一點才好。
(選自《冷雨敲窗》,有刪改)
●賞讀
文中,作者緊緊圍繞“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一中心觀點,援引眾多材料加以佐證。這些材料既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也有歷史典故,還有寓言故事,論證充分,令人信服。此外,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點,既充滿思辨色彩,又富有文學色彩。
鏈接中考
(2023年山東臨沂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選取一項任務寫作。
第一棵樹:長在陡峭的崖壁上,樹根盤繞屈曲,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時常面臨風雨雷電的洗禮。
第二棵樹:長在熱鬧的大路邊,樹冠很大,總能為路人帶來陰涼,也時常忍受人們的攀援折損。
第三棵樹:長在如畫的園林中,樹形美觀,人人稱贊,也時常需要被修剪,甚至扭曲。
【任務一】哪一棵樹最能觸動你的心靈?請你結合成長體驗,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寫一篇記敘性文章。
寫作標準:(1)圍繞材料中的某一棵樹展開,合理選材,中心明確;(2)敘事要寫清楚事情的過程,細節(jié)真實,詳略得當;(3)思路清晰,語言連貫。
【任務二】三棵樹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你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議論性文章。
寫作標準:(1)圍繞“三棵樹”的生存價值及自我承擔表達明確的觀點;(2)論據經得起推敲,能支持論點;(3)選擇恰當?shù)恼撟C方法,論證合乎邏輯,思路清晰。
要求:(1)題目自擬;(2)不少于600字;(3)文中回避與你相關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稿件請投至“山西省太原市第232號郵政信箱”或“zkb.zwzk@163.com”,我們將擇優(yōu)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