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打工人”稱謂使用與認同研究

2023-09-15 05:45劉超然
新楚文化 2023年8期
關鍵詞:定量研究打工人

【摘要】近年來,“打工人”這一稱謂在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生活中被廣泛使用,部分研究指出該稱謂語義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定變化。本研究聚焦這一社會現(xiàn)象,立足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社會認同理論,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了解人們對“打工人”這一稱謂的使用和認知,并結合社會認同理論探討社會認同與稱謂使用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這一稱謂的概念意義已經(jīng)擴展,在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生活中都得到廣泛的使用,而社會認同與稱謂使用之間并無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打工人”;社會認同理論;定量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08-0089-04

一、引言

信息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此環(huán)境下,網(wǎng)絡流行語,即在網(wǎng)絡傳媒的推動下盛行的詞、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對人們的語言使用又產生了深遠影響。2020年,“打工人”一詞先后被《青年文摘》《咬文嚼字》等評為“2020年十大網(wǎng)絡熱詞”“2020年十大流行語”。時至今日,“打工人”一詞在百度搜索引擎上仍然維持著較高的資訊關注,頗有取代“上班族”指代“普通勞動者”這一群體的趨勢,在某些語境下甚至可用于指代學生群體,其適用范圍呈現(xiàn)出越來越廣的趨勢。本研究借助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了解人們對“打工人”一詞的認知和使用,以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論基礎,嘗試理解這一熱詞的風靡原因。

二、“打工人”稱謂與社會認同理論

(一)“打工人”稱謂

語源考證顯示“打工人”源于“打工”?!按蚬ぁ币辉~最早出現(xiàn)在香港,指“受雇于人”。20世紀改革開放之后,“打工人”一詞開始在廣東等沿海城市流行,一般指代那些出身內地,到沿海開放城市去務工的人士。同“社會人”“程序猿”等網(wǎng)絡熱詞一樣,“打工人”是一種稱謂語,是因身份和職業(yè)而來的名稱。

然而如今的“打工人”的概念意義已經(jīng)有所轉變。央視新聞公眾號曾發(fā)文《早安,打工人》,其中將“打工人”解釋為“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技術勞動的人的統(tǒng)稱”??梢哉J為主流媒體已將“打工人”同“勞動者”聯(lián)系起來,即參加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并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資料主要來源的人。

自2020年以來,多位學者從符號學、語言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視角,運用模因論和話語分析等方法探究這一稱謂的流行原因及形成機制。盡管這些研究指出該詞熱傳背后存在身份、社會認同因素的影響,但其分析缺少定量數(shù)據(jù)支撐。因此,本研究立足這一缺口,嘗試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結合社會心理學學科中社會認同理論知識,調查“打工人”稱謂的使用情況和“打工人”稱謂的社會認同情況。

(二)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由社會心理學家Tajfel和Turner(1986)共同提出。其存在為解釋群體間行為(Intergroup behavior),特別是群體間沖突(Intergroup conflict)提供了系統(tǒng)解釋。Tajfel和Turner(1979)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個體的一些知識,這些知識是關于他從屬于某一社會群體,以及對作為社會成員的他而言具有顯著感情和價值的東西”。通過這一過程,個體從屬并投身于他們所屬的特定社會群體之中。

近十年來,社會語言學開始引入社會認同理論解釋特定的社會語言現(xiàn)象。國內絕大多數(shù)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社會語言學研究基本上屬于基于認同的語言變異研究。多關注農民工階層的語言使用(樊中元,2011;付義榮,2015;張斌華,2015),并特別聚焦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選擇。除了對農民工階層的語言使用及其社會認同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這類研究一大貢獻在于將社會認同這一綜合性的變量細化為具體的指標。本研究參考這一分類,將社會認同指標化為“目前身份認知”“群體情感歸屬意識”“未來身體歸屬意識”三個方面。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基于當前社會語言學領域關于社會認同這一構念的量化基礎,本文設計了一套問卷用以調查人們對“打工人”這一稱謂的語言使用和認同情況。

問卷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共3題)。本部分遵循了一般社會學研究的傳統(tǒng),性別、年齡、身份等可能是影響語言使用和認知的因素。第二部分以Likert五點量表的形式(賦值1-5分),考察“打工人”稱謂的認知情況和使用情況(共6題)和社會認同變量(共5題)。“打工人”稱謂的認知和使用情況部分參考了黃君和周云水(2015)研究中的設計。問卷最終成果發(fā)布在問卷星平臺上。

作者對本問卷的信效度分別作了檢驗。信度分析在于研究數(shù)據(jù)是否真實可靠。本文通過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對問卷信度進行調查,一般來說當該系數(shù)處在0.8-0.9之間時,量表信度非常好,測量結果現(xiàn)實問卷兩部分的Cronbachs alpha分別為0.885和0.887,因此本問卷的量表部分信度較高。

效度分析用于研究題項是否有效地表達研究變量或者維度的概念信息,即研究題項設計是否合理。作者對問卷4-9題和10-14題分別使用SPSS PRO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一般來說,GFI≥0.9,RMSEA<0.1,RMR<0.1,CFI≥0.9,且NNFI值較大時,所擬合的模型表現(xiàn)較好。驗證性因子分析顯示,因子1“打工人”稱謂使用和認知模型擬合度優(yōu)秀,因子2“打工人”稱謂社會認同模型擬合度較好,可以正常開展分析。

(二)受試

對于量表型問卷來說,理想的樣本量應為量表題數(shù)的5-10倍。本問卷共有11道量表題,總樣本數(shù)應大于55份。作者通過動員身邊同學、親友填寫問卷,以及請求他們再向身邊人擴散問卷,最終收集到276份有效問卷,符合樣本收集要求。

四、結果與分析

(一)被調查者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本次問卷共收集到有效樣本276份。其中男性131人(47.46%),女性145人(52.54%);年齡在14歲以下的1人(0.36%),14-25歲的48人(17.39%),26-35歲的67人(24.28%),36-45歲的72人(26.09%),46-55歲的70人(25.36),以及55歲以上18人(6.52%);目前身份為學生的有25人(9.06%),身份為上班族的有228人(82.61%),以及其他身份23人(8.33%)。

(二)“打工人”稱謂的認知與使用情況

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 “打工人”這一稱謂的認知和使用情況在男女兩種男女性別間沒有顯著差異。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打工人”這一稱謂的認知和使用情況在6個不同年齡段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的群體對這一稱謂的認知與使用情況基本相同。

從稱謂的認知情況來看,74.64%的人認為“打工人”是用來描述從事體力勞動的外來務工人員的稱謂。76.45%的人認為“打工人”是用來描述普通勞動者的稱謂。77.9%的人認為“打工人”可以用來描述普通勞動者以外的群體。

稱謂的使用情況符合認知情況。75.72%的人曾在現(xiàn)實或網(wǎng)絡生活中使用“打工人”稱呼自己,78.63%的人曾在現(xiàn)實或網(wǎng)絡生活中使用“打工人”稱呼他人,因此,絕大多數(shù)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打工人”這一稱謂,其使用的廣泛性得到確實的證據(jù)。此外,78.26%的人曾明確在現(xiàn)實或網(wǎng)絡生活中使用“打工人”稱呼并非“普通勞動者”的人。

(三)“打工人”稱謂的社會認同情況

本部分設置為只有在人口信息部分第三題中身份選擇為“上班族”的被調查者可見,以便了解此群體的對“打工人”群體的社會認同情況。

在目前身份認知方面,76.93%的認同自己屬于打工人群體。在群體情感歸屬方面,75%的人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打工人,73.37%的人為自己是個打工人自豪,81.14%的人愿意與其他打工人來往,在未來身體歸屬方面,78.5%的人愿意繼續(xù)當個打工人??偟膩碚f,被調查者對于“打工人”內群體具有較強的社會認同感。

根據(jù)收集到的被調查者對“打工人”群體的社會認同情況,我們取平均值的方式將各樣本的社會認同量分為三個等級:≤3為低社會認同感,3<x<4為中等社會認同感,≥4為高社會認同感。同時結合問卷4-6題的稱謂使用做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319、-0.379,-0.262,也就是說,被調查者對“打工人”稱謂的使用情況與對這一群體的社會認同感呈輕度的負相關關系,與我們的預期不一致。人們從心里越認同自己是打工人群體的一分子,越不愿意在網(wǎng)絡和真實生活中使用這一稱謂。這一結果令人出乎意料,本研究嘗試在第五部分對這一現(xiàn)象作出解釋。

五、討論

從稱謂的認知來看,“打工人”稱謂的概念意義已經(jīng)擴展,人們既認為其可以指代曾經(jīng)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可以指代所有普通勞動者。此外人們普遍認為這一稱謂還可以用來描述普通勞動者以外的群體,結合語言運用實踐,可以認為人們認知的“打工人”也可用于指代那些不需要“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群體,如學生等。與認知情況一致,絕大多數(shù)人都曾在現(xiàn)實或網(wǎng)絡生活中使用過這一稱謂指代自己和他人,并確實使用過該稱謂去稱呼普通勞動者以外群體,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這一稱謂的泛化使用現(xiàn)象。

從對“打工人”群體的社會認同感與稱謂使用的相關性來看,兩者呈輕微的負相關,也就是說對這一群體的社會認同感越高,越不愿意使用該稱謂。作者以線上形式對一位被調查者做了相關訪談,以下是部分訪談的截取內容:

訪談者:你認可自己作為打工人的身份嗎?未來還想繼續(xù)做一名打工人嗎?

被訪談者M:認可呀,不做打工人那我干什么呢。

訪談者:既然認可自己作為打工人的身份,為什么你在問卷“我曾在現(xiàn)實或網(wǎng)絡生活中使用‘打工人稱呼自己”這一道題中選了不確定?

被訪談者M:我不記得自己是否使用過這個稱謂,因為每天上網(wǎng)都會發(fā)很多消息。

訪談者:既然不記得,是否可以認為就算你使用過,那么使用的次數(shù)也很少呢?

被訪談者M:應該是的。

訪談者:那么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你明明有較強的社會認同感(高社會認同感樣本),但是卻不怎么使用這樣的稱謂稱呼自己呢?

被訪談者M:我雖然認同自己是個打工人,但是這并非全是我的本意,不工作不成為一名打工人,怎么養(yǎng)活自己呢?

從訪談內容來看,這名受訪者指出自己的高社會認同感是別無選擇。Tajfel(1982)指出社會認同有三個基本過程: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qū)分。社會認同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認為所有行為不論是人際的還是群際的,都是由自我激勵這一基本需要所激發(fā)的,個體熱衷自己的群體,認為它比其他群體好,會增加個體的社會認同感(張瑩瑞,佐斌,2006)。但是訪談內容卻偏離了Tajfel所提的積極區(qū)分這一原則。被訪者通過社會分類把自己所屬的群體“打工人”與其他群體如“學生”“無業(yè)人士”等區(qū)別開來,但是在社會比較的過程卻沒有明顯的給予自己所屬群體更積極的評價,反而強調這是“無奈之舉”,這點可以由問卷群體情感歸屬、未來身體歸屬意識均值低于目前身份認知體現(xiàn)。蔣磊(2022)指出,“打工人”的流行是被原本的勞動價值觀所同化的結果,面對社會現(xiàn)實,他們不得不主動迎合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觀。

研究依據(jù)社會認同理論,假設社會認同感越高,則語言使用越頻繁。從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來看,被調查者對這一群體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感,然而,訪談內容卻提示,這可能是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形成的“假性社會認同”。因此兩者之間不呈正相關關系。

六、結語

本研究聚焦“打工人”稱謂的認知、使用與社會認同變量。從研究的結果來看,問卷數(shù)據(jù)證實了這一稱謂的概念意義已經(jīng)擴展,并在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生活中都得到廣泛的使用。此外,研究認為打工人群體對內群體較高社會認同感可能是受到主流價值觀影響,潛移默化下形成的假性社會認同,因此社會認同變量與稱謂使用之間并無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本研究的為這一稱謂的廣泛使用提供了定量證據(jù)。限于時間原因,研究的不足之處包括但不限于問卷題項較少,樣本數(shù)較少,對打工人社會認同的解讀過于膚淺等。未來的研究可以著眼于近年來涌現(xiàn)的其他社會群體,如網(wǎng)紅等群體的語言使用與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Tajfel H.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2.

[2]Tajfel,H.,Turner,J.C.,Austin,W.G. & Worchel,S.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J].Organizational identity:A reader, 1979.

[3]Tajfel,H.,Turner.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1986:7-24.

[4]樊中元.農民工語言認同的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1(10):155-157+161.

[5]付義榮&葛燕紅.社會語言學視野中的社會認同理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114-123+133+171.

[6]付義榮.新生代農民工的語言使用與社會認同——兼與老一代農民工的比較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5(02):29-39.

[7]張斌華,張媛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語言使用狀況研究——以東莞民辦小學為例[J].語言文字應用,2015(02):40-49.

[8]蔣磊.“代差反諷”:網(wǎng)絡亞文化中的代際沖突與符號表征[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1):103-112.

[9]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475-480.

作者簡介:

劉超然(1999.4-),女,江蘇南京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語言測試。

猜你喜歡
定量研究打工人
“打工人”讓日本人感同身受
新聞行業(yè)“打工人”壓力有多大
“打工人”,日韓拍出新花樣
“打工人”這個熱梗里藏著多少悲歡
韓國“打工人”人均欠債23萬
給予“打工人”更多關懷關切
論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結合問題對我國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漢江上游徑流變化影響的定量研究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漢江上游徑流變化影響的定量研究
創(chuàng)業(yè)對我國經(jīng)濟增長影響的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