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偉
“沱”,《說文解字》云:“江別流也?!苯樍鞫碌幕匦?,形成一道水灣,成為泊船靠岸之處。
長江自唐古拉山奔流而下,一瀉千里,出重鎮(zhèn)重慶,劈開武陵山嶺,沖向嶙峋三峽,至楚地西界,忽顧盼于兩岸青山,不由深情回首。這里,便是西沱。
我站在“西界沱”的牌坊門,回望江水留戀的這片土地。仰頭望見黑壓壓的古樸建筑層層疊疊,一條石板路像登天云梯,逶迤而上。
拾級走向中外歷史文化學(xué)家所稱的“云梯天街”,走向那被中外建筑學(xué)家命名的“萬里長江第一街”,走進(jìn)那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西沱古鎮(zhèn),去尋找大江回首的緣由。
腳下的石板路,有的平整,有的斷裂,有的還補著一塊塊“疤痕”;街沿旁的水缸上,雕刻著蝴蝶和祥云;街兩邊古舊的房屋,由松柏木板造就,屋檐飛云卷霧,雕梁畫棟斑駁……隨山而建的吊腳樓、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街道,鋪滿了歲月的痕跡與滄桑,和枝葉繁茂的黃桷樹、餐館飄來的香氣,組合成一幅“活著的風(fēng)俗畫”。
石梯轉(zhuǎn)角處,忽然出現(xiàn)一個弓身的山里漢子。他衣著褪色的灰色斜襟衣服,腳上穿著草鞋,綁著裹腿,頭上纏著布帕,背上背著倒人字形的扁背,扁背上架著鼓鼓囊囊的麻袋,左右兩邊掛著陳舊的馬燈和竹水筒,右手握著打杵。這是一尊背夫的雕塑,他背上背的是鹽包。
古時候,西南各省有許多以運輸茶葉、鹽為主的茶馬古道。長江沿岸一帶,巴鹽古道上的西沱古鎮(zhèn),是出川往楚的必經(jīng)之地。西沱古鎮(zhèn)是“巴鹽銷楚”的起點,背夫每天從碼頭背起貨物,沿著云梯街緩慢向上攀行。
街的對面,還有幾個背夫。他們中有的支起打杵,放下背夾喝水。水,取自那口“千腳泉”。這口古井背后,有一個永不干涸的故事。傳說宋朝時期,這里住著一戶譚姓人家。有天,譚老爺準(zhǔn)備在門前掘一口井。家人說:“屋后面不是有口水井?”譚老爺說:“門前有口井,方便過路的背夫喝水?!本蚝煤?,方便了過往的背夫。他們路過時歇息,喝口水,再繼續(xù)趕路。
有年夏天旱得小溪斷流,井水干涸,譚家門前的水井卻井水滿盈,水質(zhì)清澈。背夫們在譚老爺門前喝足水,還將竹水筒灌滿。有天凌晨,一個趕早的背夫提前兩個時辰背起鹽包趕路。當(dāng)他攀到水井時,看到朦朧夜色中有人挑水往井里倒,走近一看,正是譚老爺。原來,這口井也干了,是譚老爺挑水灌井供背夫們飲用。
這事傳開后,背夫們深受感動,齊聚譚家門口水井前,用打杵支起背夾,雙腳踢踏地面,嘴里還“呃—呃—呃”地喚著號子,表達(dá)對譚老爺?shù)木匆?。此后,這口奇特的水井便有了“千腳泉”的美名。
沿著蛇行而上的云中天梯,我越過歲月收藏的那條小路,踏過1314級石梯,登臨獨門嘴山頂。
俯視腳下的榮榮枯枯,小鎮(zhèn)的冷暖悲歡,藏在歷史的角落。舉目眺望遠(yuǎn)方,對面的石寶寨,風(fēng)姿綽約。西沱雖無“沱”痕,但我似能聽到東向水深處,大壩激流里,回響著古鎮(zhèn)人遠(yuǎn)行的足音……
(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