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祥涵
如今,熒幕上經??吹綄ξ膶W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包括電視劇、電影、動畫等。中華文化至今,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可以被影視制作發(fā)揮,像《西游記》《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已被改編成眾多經典的電視劇、動畫片等,伴隨了我們的童年。包括《封神演義》中有大量膾炙人口的故事,已被人們熟知。改編文學作品成為動畫,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性,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對故事或寓意進行合理的重構,對人物形象進行創(chuàng)新,這不僅是藝術的發(fā)展,也是時代的要求?!督友馈纷鳛閮?yōu)秀的國內影視動畫,以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故事為主體進行創(chuàng)作改編,動漫中姜子牙的形象也是對國內IP改編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對未來影視藝術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一部中國古代的神魔小說。其作者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另一種說法是陳仲琳),成書大約在隆慶、萬歷年間。全書共一百回?!斗馍裱萘x》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繹》《昆侖八仙東游記》,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最后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此書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哪吒、楊戩等性格生動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從歷史演義的角度看,小說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期商周斗爭特別是紂王失敗周代商興的歷史面貌。中國內地、港臺地區(qū)分別以該小說原本為題材,改編了多個版本的影視劇。在1927年,中國內地上映了第一部由《封神演義》改編的電影《封神榜·楊戩梅山收七怪》,由夏赤鳳導演、吳翰儀編?。辉?990年,由郭信玲導演,傅藝偉、達奇、藍天野等主演的36集電視劇《封神榜》播出;在2006至2009年間,中國內地拍攝了新版《封神榜》,共分為上下兩部,上部為《封神榜之鳳鳴岐山》,下部為《封神榜之武王伐紂》;在2013年,由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王偉廷導演的70集電視劇《封神英雄榜》播出。
《姜子牙》是2020年10月1日在國慶檔上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的主要制作方有兩個,分別是上海的紅鯉動畫和北京的大千陽光。這兩部動畫電影的制作基本是并線同時進行的。影片上映后短期內斬獲了16億票房,位列同期票房第二名,是國產動漫電影的又一精良之作。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姜子牙》是封神宇宙電影系列的第二部,因此在即將上映時讓人無比期待。
《姜子牙》動漫電影中整個故事發(fā)生于封神大戰(zhàn)后。姜子牙率領眾神伐紂,贏得封神大戰(zhàn)勝利,以為可以換來世間安寧。然而一切并未結束,在斬殺九尾狐妖的時候姜子牙看到了九尾身上有一女孩無辜元神的“幻象”,驚愕猶豫后最終沒有徹底斬殺九尾,因執(zhí)念“幻想”被罰在偏僻混亂的北海修煉。然而在北海時發(fā)現(xiàn)了當時看到的“幻象”中的小女孩小九,為清楚她的身份與事情真相,姜子牙跟隨小九尋父,掉入九尾的陷阱,發(fā)現(xiàn)小九身上與狐妖相連的宿命鎖是由師尊親手上的,并從狐妖口中知道了當年封神大戰(zhàn)背后不可告人的陰謀:看似至高無上的師尊實則利用狐族引發(fā)大戰(zhàn)上位,但上位后并沒有按照約定給九尾神位而是殺掉參與此陰謀的所有狐族并讓其背上大戰(zhàn)的罪名。影片中姜子牙信念之間的矛盾點是,要么斬殺九尾妖狐同時也會斷送少女小九的生命,要么拯救少女小九但要承擔忤逆天條的罪罰,最后姜子牙提出了“不救一人,何以救蒼生”的立言,拯救了小九,讓她成功進入輪回可以有來世,在設法拯救小九的過程中,姜子牙也不斷成長,最終領悟了自己作為神的使命而反抗師尊,斬斷了天梯,讓人間蒼生的命運不再由神界掌控利用。
對于這部國產動漫電影,優(yōu)秀的票房不代表沒有問題和爭議,電影的視覺效果和藝術制作十分驚艷,尤其是開頭的2D美術場景,獨特的畫風和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讓人被深深地吸引移不開目光。在此動漫電影中,對姜子牙的性格塑造比較飽滿,但整部電影多處存在明顯的敘事邏輯問題。例如“北海禁地”本應該是觀眾第一個與姜子牙產生共情的地點,姜子牙為拯救蒼生查明真相,毅然決然違抗命令,走出北海,照理來說應該遭受師尊的責罰,但是影片中姜子牙走出北海沒有受到半點責罰,只是留在北海,使得觀眾非但無法共情,還對姜子牙這十年不務正業(yè)和一幫妖怪受困于此的真實原因產生邏輯上的疑問;“玄鳥引魂”部分劇情拖沓,作為追尋小九的“阿父”的路途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玄鳥引渡冤魂本應該是姜子牙拯救蒼生的暗喻,對姜子牙“求道”領悟產生推動作用,但在后續(xù)情節(jié)中并未被運用;最后姜子牙最終做出選擇的理由接近于偏執(zhí),“救一人”與“救蒼生”的利弊權衡未能在劇情中作過多推敲,姜子牙的抉擇缺乏一些鋪墊和說服力,讓觀眾缺少共鳴,同時這也是影片上映后爭議比較大的一點。
在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這一形象是非常純粹的“智者”形象,是“施惠者”或“幫手”這兩種角色。正是有了姜子牙的存在,武王伐紂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xiàn)。為了探究明清時期人們對姜子牙人物形象的描繪,筆者查閱了古書《封神真形圖》,此書描繪了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五十五名主要人物,例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南極仙、接引菩薩、燃燈道人、周文王、妲己、李靖、哪吒、楊戩、雷震子、土行孫、趙公明、申公豹等等,此為清代墨繪本。
在影視劇和大部分插畫中,姜子牙的形象一直都是白發(fā)長須的老者,或戴帽披蓑,深藏不露;或白衣飄飄,仙氣十足。人們記憶最深最典型的形象是1990年電視劇《封神榜》中由藍天野飾演的那位白發(fā)蒼蒼、匡扶正義、已到古稀之年的姜子牙。1990版電視劇《封神榜》基本忠實于原著小說《封神演義》,所以姜子牙這一角色的演員挑選基本符合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而電視劇又利用服化道的修飾塑造了符合當時觀眾審美的姜子牙電視屏幕形象。1990 版電視劇《封神榜》中關于姜子牙的故事描寫基本按照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試圖通過電視這一新生媒介聲光色的優(yōu)勢為其降妖除魔進行精彩生動的表現(xiàn)。但是在1990版電視劇中,姜子牙的行動及話語邏輯依然存在上述小說中出現(xiàn)的問題,甚至在人物表現(xiàn)上相比小說更加單一。相比原著小說中姜子牙作為伐紂大軍中的統(tǒng)領人物,1990版電視劇中關于姜子牙在伐紂過程中的指揮性、重要性并沒有得到一定的展現(xiàn)。以及最后面對被狐妖附身的人類蘇妲己,姜子牙沒有一絲猶豫地選擇將其就地正法,這和現(xiàn)在的人文主義思想背道而馳。明朝的小說所表達的某些思想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不符合當代的思潮。電影版《姜子牙》在人物塑造上一反過去那個唯命是從的姜子牙,重新塑造了一位敢于質疑權威、反抗權威的仁人志士形象。一味地聽從命令在當今的影視敘述中早已行不通,看到弱小心存善念,不再執(zhí)迷于天意,被貶后仍能堅守自己的內心選擇,導演給姜子牙這一人物增添了更符合當下觀眾審美期待中的“人性”與“叛逆”。而關于姜子牙下山、輔佐明君一切只因“天意”如此,電視劇中所呈現(xiàn)的也是姜子牙出山而后輔佐周室一路進攻的機械化的線性結構敘事方法。神、人、怪的生死皆由其“宿命”決定。在面對助紂為虐但能被稱為忠義之士的敵人時,姜子牙的勸服說辭也幾乎一致“成湯氣數(shù)已盡,棄商投周,順應天意……”在表現(xiàn)與妖怪打斗場面時,關于神器的運用以及道法仙術的展現(xiàn)僅僅停留在寫實層面,對于中國神怪小說中光怪陸離的神魔世界描繪缺乏中國美學中所重視的寫意性表現(xiàn),或許這與當時的拍攝技術有關,如果是動畫電影,在視覺表現(xiàn)上就不會受到拍攝的條件限制,可以盡情發(fā)揮想象力來表現(xiàn)壯闊磅礴的文學世界。
在動漫中,姜子牙的影視形象從兩鬢斑白、仙氣飄飄的仁厚長者變成了一位身形瘦長,濃眉黑發(fā),蓄著胡子,神情略顯憔悴的中年大叔,其性格也從原先的處變不驚、淡定自若變?yōu)榱擞我撇欢?、?yōu)柔寡斷,甚至略帶整理強迫癥。電影還對姜子牙的服飾細節(jié)進行打磨,小說中姜子牙身著印有太極標志的道家服飾,而電影中姜子牙的服飾有兩套,一套是姜子牙被貶北海思過后所穿的殘破不堪的藍青色羽毛斗笠,另一套是姜子牙作為靜虛宮弟子所穿的華美的黃色長袍。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黃色服飾是皇家與尊貴的象征,而青綠色服飾往往是百姓或低級官員的穿著,從兩套服飾之間的置換可見姜子牙從眾神之長到被貶北海的身份地位的轉變。姜子牙的武器“打神鞭”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原著中寫到“元始天尊又命南極仙翁取一木鞭,長三尺六寸五分,有二十一節(jié);每一節(jié)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名曰:打神鞭。”姜太公懷抱筆直的木杖,長約一米二,杖身有一節(jié)節(jié)規(guī)律的凸起,更像是法器。打神鞭是姜子牙的主要武器之一,另外四件武器是:三環(huán)劍、玉虛杏黃旗、斬仙飛刀、釘頭七箭書。而電影中的“打神鞭”被設計成比人還高的木枝棍,形態(tài)彎曲自然像樹枝,有藍色的發(fā)光體凸顯“打神鞭”和姜子牙的法力,直觀地看上去并不像一個法器,配上電影中姜子牙身上羽毛狀的披風蓑衣,更有自然、與世無爭的感覺,符合人物性格的設定。電影對姜子牙進行了諸多改編,本質上是將原本簡單純粹的配角進行復雜化、多元化處理,使其能發(fā)揮出電影主角的敘事作用,同時讓觀眾耳目一新。究其原因,電影《姜子牙》的改編核心在于角色關系上的錯位,原本是幫手、施惠者的姜子牙被改編成了故事的主角,小說《封神榜》中其他主要人物僅僅作為故事背景被無限弱化,甚至都未被提及。當姜子牙的地位從配角上升到主角時,原本純粹的“智者”形象自然無法滿足一部商業(yè)電影敘事的需求,所以電影對姜子牙的形象進行了徹頭徹尾的再創(chuàng)作。
我國對于文學作品的改編有不少的成果,例如《西游記》《紅樓夢》等四大名著都被搬上了電視熒幕,但在那個時期影視劇一般都是遵循著原著的內容,盡量還原書中描繪的人物以及場景。文學作品的改編與其他方向內容的改編相比具有特殊性。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的人物形象與其他載體不同,是通過文字描述,讓讀者自己在頭腦中暢想,因此讀者在影視中看到同一人物形象與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就會有很多的爭議。這是文學作品改編時不可避免的一點,因為我們無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讓所有人滿意的完美形象。但現(xiàn)代人們的審美觀念越來越趨于多元化,這很有利于IP形象的創(chuàng)新,只要符合原著中基本的人物調性,符合現(xiàn)代審美的創(chuàng)新是必要的,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國內劇本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佳的環(huán)境、充沛的創(chuàng)造源泉及廣泛的題材。這使得我們國內的動畫劇本創(chuàng)意工作者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資源,我們要積極促進中國內部動畫產業(yè)間的交流與合作,在不斷拓寬對外交流與合作范圍的同時,強調國內人才的培養(yǎng),加大力度與影視培訓機構合作,充分調動和利用資源,博眾所長,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國產動畫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我們個人也要給予動畫電影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發(fā)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良性的輿論環(huán)境,身體力行支持國產動畫,期待在未來國產動漫電影制作有更驚人的表現(xiàn)。